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4902477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0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 A君主专制强化 B皇权受到制约 C地方权力削弱 D世袭制度消亡 【答案】A 【解析】依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相关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 阁,内阁是皇帝的侍从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 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政治特征,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和

2、军机处的设立体现的是君权的强化,不是皇权受到制约;C 选项错误,材料 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不是地方权力的削弱;D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仍然实行皇帝世袭制,并未消亡。 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 诸葛忆兵教授在宋代宰辅制度研究中指出: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 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 ) 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 B三公制、三省制、六部制 C三公制、三省制、内阁制 D三公制、六部制、内阁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宰辅指宰相制度或相当于宰相职能的机构;军机处是清朝设立,是皇帝的专政工 具,不能称其

3、为宰辅制度,排除 A 。六部是三省中尚书省的下属机构,从属于三省制,排除 BD。秦汉的 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及明清的内阁制(阁臣是皇帝的顾问和辅政人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枢机构的演 变历程,体现了宰辅制度的三个发展阶段,故 C 项正确。 3.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 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其含义是指 宰相制度下( )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答案】B 【解析】黄宗羲是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家思想

4、上是反对君主专制“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君权与相权是其基本矛盾之一。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君权因此黄宗羲这一 言论是指宰相制度下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所以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与材料含义相悖;C 选项无法 得出这一结论;D 选项错在材料与政治腐败无关。 4. 明史专家吴晗在 朱元璋 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 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 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对地方的

5、管理日益加强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宋朝之前君臣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但是发展到明清时期君臣之间却变成主奴关 系,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中央和 地方之间的关系,A 选项排除;内阁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形成的,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明太祖朱 元璋时期丞相制度就已经被废除,D 选项排除。 5. 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 ,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 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 。明朝对

6、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 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 ) 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 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 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 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答案】B 【解析】明朝言官专职弹劾百官,皇帝要求言官德才兼备,实行任职回避,限定选任资格,本质意图是为 弹劾百司、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故 B 选项正确;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是对材料上述举措的概况,不是本 质意图,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人才的选用,不是培养,故 C 选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出为监 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的意图,但不符合材料问的本质意图,故 D 选项错误。 6. 明万历

7、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 令“还改票来! ”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 “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 但必须服从皇权,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 A 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 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 B 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 C 项错误。 7.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

8、例“积成样本四巨册” ,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 ,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 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答案】B 【解析】题中清代内阁处理公务“依样画葫芦” ,即是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于陈规的体现。 8. 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 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 分析,明代内阁( ) A开辟了入

9、仕做官的新途径 B六部逐渐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文字说明明代内阁的地位逐步提高,但职能并未改变,依旧是皇帝的秘书机构,D 正确,A 是科举制特点;内阁并不能领导六部,B 错误。明成祖正式设内阁。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C 错误。 9. 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 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

10、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材料叙述了关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 ,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 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 ,体现出翰林院地 位的上升,这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 举制度无关,排除;C 项,丞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 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 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10. 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同时,内 阁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了行政质量与效率。这

11、反映了明朝( ) A创设了集体议事制度 B削弱六部加强君权 C内阁拥有一定议政权 D分割事权相互牵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诸司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与内阁商议,说明内阁有一定的议政权,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诸司” “六部”与内阁的关系,体现内阁的权力,故排除 A。六部与内阁配合并不 是削弱六部的权力,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分割事权,故 D 项错误。 11. 唐朝三省六部、宋朝二府三司、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 ) 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文臣地位不断提高 D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12、,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三省 六部是分割宰相权力,三省相互制衡,集体对皇帝负责,皇权高高在上;宋朝二府三司也是分割宰相权力, 加强皇权;明朝内阁是废除宰相后,成为皇帝的咨询机构;军机处跪听笔录,进一步加强皇权。在上述整 个过程中都是宰相权力不断消弱以致废除,本质上反映了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 项正确。A 项是现象,不 是本质,排除;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材料未体现,B 项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故选 D。 12. 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 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

13、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 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机制运转更加灵活 B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增多 C地方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这说明专制皇权管辖的范围越来越大,故 D 项 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僚机制的运转,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阶级矛盾激化等封建统治危机,故 B 项错误;皇帝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权限越来越大意味着地方自主权利越来越小,故 C 项错误。 13. 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 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 ,永乐九

14、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 ) 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 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C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 D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 【答案】B 【解析】材料显示, 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订,靖难之役后修订很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对实录内容有修改, 以便为后代君王服务,故 B 项正确。实录的重修不一定就更准确,有可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 A 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史过程中的政治色彩,而没有体现官修史书的精益求精,也不是时代发展的体现, 故 CD 项排除。 14. 徐阶是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内阁首辅,其手下范守已曾说: “臣于徐少师阶处,盖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 旨草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窜定,有不

15、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 使再拟。再不符意,则憔让(责问)随之矣。 ”这反映出明代( ) A皇权与相权矛盾得以化解 B内阁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答案】C 【解析】范守已的话,道破了明代君主专制以及皇权与内阁关系的实质,即内阁只不过是皇帝的顾问机 构、 秘书班子,本身并无决策权;内阁首辅只不过是秘书长的身份,其“捧读世庙谕札及改定旨草” ,并将其所 拟意见呈达皇帝,帝或断,或发回重拟,总之一切以皇帝本人意愿为转移,故选 C 项;明太祖之后已经没 有了宰相制度,故排除 A 项;材料只提到明代决策过程的变化,并不是决策机制的异

16、变,排除 B 项;D 项是 对材料的误读,故排除。 15.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 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 ”材料中“忠诚的官员”的主 要职能是( )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废除丞相大权独揽后, “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 ,但感觉“负担”过重“无法 承担” ,需要“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去协助他处理“无法承担”的工作,所以题干中的“中级官员”是协 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因此选项 A 正确;明太祖希望将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因此“中级官员”不可能参 与决策,排除 B;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时期负责执行的是六部,负责监察的是都察院、通政司等机构,因 此不需要再召集官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