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86185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圈梁、砼支撑施工安全技术交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宁 波 市 轨 道 交 通 工 程 建 设 项 目承包单位: 合同号: JS 1-1-SG-12008 监理单位: 编 号:S41DQ/A038/0003/1406安全技术交底记录表 A-038交底项目 钻孔灌注桩编 制 人 审 核 人交 底 人 交底日期 2014.6.27施工班组 人 数被交底人签 名一、工程概况位于中山西路与翠柏路交叉口以北的翠柏路上,呈南北向布置。车站主体基坑长132.868m,标准段宽22.5m(端头井宽26.9m) ,深23.12m(端头井深24.72m) 。围护结构采用1000mm厚的地下连续墙。基坑内设有钻孔灌注桩包括抗拔桩及支撑立柱桩。为防止水压力或土压力造成

2、结构上浮,共设置68根抗拔桩。其中27根兼立柱桩桩径为850,桩长38m,其余桩径1000mm,单根桩长30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水下C30。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现有水从钻孔桩的注浆管涌上,影响基坑降水施工。现对钻孔桩桩底进行注浆,确保基坑降水顺利进行。二、交底内容(1)施工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不准穿拖鞋或赤脚。(2)土方开挖时,注意基坑塌方。(3)开挖时必须指派专人进行指挥。(4)作业人员要文明施工不得随意乱扔垃圾。 (5)场照明灯具的架设高度要符合有关安全规程的要求,不低于 2.5m。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6)由于本工程施工场地狭小,施工现场内车辆较多,换填工作必须与其它工作统一

3、协调安排, 所有土方运输车辆进入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车辆,并严格按照指定的堆土位置堆放土方。(7)随时派专人清扫马路,适量撒水压尘,达到环卫要求。(8)现场内运土过程中造成的遗撒,应及时清扫清理。(9)施工班组长必须对班组作业区的现场文明负责,落实到人。(10)各项施工任务,做到工完场清。(11)所有土方运输车辆进入现场后禁止鸣笛,以减少噪音污染。(12)施工时注意保护管线,现场做好警示标志。三、安全操作规程(1)、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杜绝无证操作。(2)、施工现场要张贴悬挂醒目的安全宣传标语、标牌。(3) 、正确使用电焊机和佩带防护用品,现场做好文明施工。(4)、开工前

4、由项目经理组织安全工作大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开工。(5)、现场电缆线架空或埋入地下,各种电器控制须设漏电保护装置。(6)、电器线路及靠电运转的施工机械修理时须断电进行,并挂警示牌。(7)、进行施工现场必须戴安全帽。(8)、外露传动装置系统必须有防护网罩。(9)、经常检查各种传动、电压、机械系统,以及吊臂、吊绳、吊钩等关键部位的牢固性,发现隐患及时消除。(10)、严格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的管理,设置专库存放、专人管理。(11)、沟槽开挖后应采用防摔,防掉措施,在基坑安全距离设警戒线,并立醒目标识,必要时加盖,确保安全。(12)、 在大风、大雨、冰冻等恶劣天气后,应先检查已原有围墙及建筑物是

5、否有裂缝产生,在确保安全下方可进行施工。(13)、 机动车、轮式机械在社会道路、公路上行驶应遵守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施工现场道路上行驶时,应遵守现场限速等交通标识的管理规定。四、事故应急措施人员受伤事故发生以后,为及时有效的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减少经济损失为原则进行处理。(1) 、迅速将伤员脱离危险地方,移至安全地带;(2) 、有效止血,包扎伤口;(3) 、视伤情采取报警或简单处理后去医院检查;(4) 、如伤员有骨折、关节伤、肢体挤压伤、大块软组织伤要进行简易固定;(5) 、若伤员有断肢情况发生,应尽量用干布包裹,转送医院;(6) 、记录伤情,现场救护人员应边抢救边记录伤员的受伤部位、受伤程度等第一手资料;(7) 、立即拨打 120 向当地急救中心取得联系(医院在附近的直接送往医院) ,应详细说明事故地点、受伤程度、联系电话,并派人到路口接应;(8) 、项目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了解和掌握事故情况,开展抢救和维护现场秩序,保护事故现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