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486092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达州市部分姓氏迁徙调查达州市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辖达县、宣汉县、开江县、渠县、大竹县、通川区和万源市 7 个县市区。达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达州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殷商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秦和西汉届宕渠县,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改万州为通州,隋大业三年(607 年)改为通川郡,宋乾德三年(965 年)改名为达州,清嘉庆七年(1802 年)改为绥定府,民国二年(1913 年)置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50 年改为川北行政区达县专区, 1952年改为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 年改为四川省达县地区,1993 年更名为达川地区,2000年改为达州市。达州

2、城历为郡、州、府、专区、地区治所。目前,达州市总人口约 700 万,居住姓氏约 600 个以上,系四川人口、姓氏资源大市之一。由于达州地处川东北,紧靠湖北西南边境与长江(三峡)重庆万州南岸不远,故有“湖广填川第一站”之称。达州人与四川各地一样,十有八九不是老川人,绝大多数姓氏的先祖,几乎都是在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入的。近年来,笔者花费大量时间,对达州市七个县市区清明迁入姓氏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正史、方志、家史族谱、墓志碑文和民间查访询问,从而获得了众多姓氏迁徙经过的第一手宝贵资料。限于篇幅,这里仅列举部分姓氏支系迁徙分布与流传字辈等方面的情况,仅供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及热心者在研究移民迁徙

3、、群落聚居、家族繁衍、辨析世系、伦理道德、寻根问祖等方面参考。由于多种原因,对采集的资料未能一一核对,错误或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现将达州市 7 个县市区 40 多个姓氏 100 多个支系的迁徙与字辈简介于后:李 11 宣汉县西北乡李家岩李姓一脉,始迁祖李在前,于明朝末年(1644 年)由湖广麻城县高埂堰迁入,从第三代起,李仕华长子李秀芳定居达县大滩乡;次子李洪芳迁居宣汉县柏树乡九君坪;三子李连芳迁居宣汉县三河阴洞湾;四子李群芳迁居宣汉县三河至黄石猫跳河,后又迁到宣汉县下八乡十五村;五子李志芳仍居李家岩。本支至今已传 15 代。字辈 15 字:在承仕秀万,魁玉作天献,其文永远晓。李 12 宣

4、汉县西北乡黄金槽李姓一脉,始迁祖李东藻之父李全新,系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人氏,系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 年)进士,生育六子。其中第四子李东藻于明穆宗三年(1570 年)迁来东邑(今宣汉)邻择西大路(今明月乡三村)定居。其后世有分支在宣汉县前河阴洞湾(今属南坝)和通江县洪口等地定居的。西北乡黄金槽的李姓至今已传 22 代。字辈 20 字:东云唐谨文,万自朝玉奇,茂文德长联,芳必能登国。李 13 宣汉县东南乡傅家湾李姓一脉,始迁祖李秀时,于明朝末年(1644 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入,定居宣汉县东南乡傅家湾,其后有分支到开江县回龙道湾等地的,至今已传 16 代。字辈 16 字:

5、秀鼎叶本,良思大加,名扬国正,光德业忠。李 14 宣汉县东南乡秧田湾李姓一脉,始迁祖李贵环,于明朝末年(1644 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避难入蜀,在宣汉县东南乡秧田湾定居,后裔分布在东南乡十村,三河乡杨宗坪和东林乡等地,至今已传 9 代。字辈 12 字:贵春文天,仕贵祥正,德云光兴。李 15 宣汉县清溪乡李大中一脉,根在陇西(今甘肃)移居江西,继迁湖广麻城县高埂堰。元至顺(1330 年)时期,举人李大中自湖北避乱入蜀,落业渠县邓家湾,明成化年间(1465 1487 年) ,大中之子孙先后辗转于忠县、西阳(今属重庆)窝牛山一带,清顺治年间(1644 1661 年)移居营山县,后返渠县居住,

6、直到第四代李调良迁来宣汉县清溪乡石家银湾定居至今,后代繁衍,布满清溪、南坝、下八等乡村,至今多者已传 24代。另一说,李大中落业渠县后远祖李佳相之子,李来朝妻陈氏、李来政妻马氏,于明成化年间,历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和酉阳卧牛山。李来朝于清顺治年间迁至营山又往渠县邓家湾。来朝死后,其妻陈氏与子李调良又迁东乡清溪场苦草坝,后陈氏与孙李泰全复往渠县,殁后葬邓家湾。字辈 20 字:大佳来调全,敏嘉满玉森,世适希恒昭,文才玉国新,显德平彬。李 16 宣汉县下八乡黄家湾李枝琦一脉,先世由湖广麻城迁入四川营山县罗家大桥落户,第六代迁入宣汉县丰城作坊沟定居,至第八代李蒿之子李枝琦迁入下八乡四村黄家湾定居,至今

7、已传 20 代。字辈 10 字:蒿枝朝藻世,成明文学儒。李 17 宣汉县南坝镇龙驹坝李坤一脉,李粹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入川,落业新宁(今开江)北门,其子李自美迁移东邑大茅坪(今宣汉县樊哙) ,后迁昆池磨潭。生六子:长子李敏移居塔河小城寨;次子李孩居水磨潭;三子李瓒居南坝鸭孔阡;四子李童居昆池李家岩;五子李坤居南坝龙驹坝;六子改姓瞿。李粹后裔遍布南坝、昆池、丰城、土黄、樊哙、新华等 20 多个乡镇,至今已传 22 代。李 18 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李德一脉,始迁祖李德,先世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迁入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至今已传 14 代。李 19 宣汉县塔河乡枫

8、木园一脉,先世于明末清初(1644 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洗脚河,迁入四川开县(今属重庆)西李坝,后移居开县太和乡回龙村桐树河坝。1930 年李庹贵迁入宣汉县塔河乡枫木村定居,至今已传 13 代。李 110 宣汉县南坪乡留守坝李姓一脉,先世李太伯,于明洪武二年(1369 年)二月八日,由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入川,在成都做官。十五代后,于驷马桥四十八都分支全省。来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为官的李意,因年老辞官,往北迁移,行至铁山,取出金碗喝水,金碗放在井里,因观景忘记拿走,行二十里记起金碗未拿,返回取碗仍在,他认为是“金碗留人”,于是在达县做官,在达县城后北门(今达州市委党校一带)买

9、田产,修家庙,三四代以后,由五房分支。李通、李椿、李勉三兄弟去万源;李椿到宣汉县普光乡毛坪定居;李通仍居达县。李通之子李明逵有四子:长子李应富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 1566 年)迁往宣汉县土主乡李家湾;次子李应秀落业李家岩。李应富有五子:尚福、尚禄、尚庆、尚极、尚义。尚禄有芝正、芝先、芝茂、芝伟、芝秀、芝美。六子为避战乱,先、茂、伟三兄弟,于清顺治三年(1646 年)正月初七日迁移到虾扒口(今南坪乡) ,先居水田坝(今二村) ,后迁阴地(今一村二社留家坝) ,报亩为业,但由于人多,芝茂又迁马板溪(今枫林乡二村)定居;芝伟迁石马寨(今枫林七村)定居;留芝先守山,阴地就地改名留家坝。从土主李家

10、湾移居到南坪定居至今已有 350 多年。从湖广入川(明洪武二年 1369 年)起,已有 600 多年,至今已传 25 代。李 111 宣汉县厂溪乡三角坝李姓一脉,始迁祖李文俊、李文秀兄弟二人,于明穆宗三年(1569 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埂堰入川。李文俊落业于东乡白庙场张镇坪;李文秀落业于东乡八庙场石堡里旧屋基(今王家乡九村) 。生三子:长子李中山居小池溪,后裔迁马家场;次子李西川居凤林乡凤凰寨;三子李山川居元峰岩坎下。长子李益山移居达县石桥河;次子李可林移居圆峰台,后裔定居顺水寨檀木场(今达县) ;三子李可金、四子李可银、五子李可宝、六子李可志、七子李可仕,从八庙场移居厂溪乡李家坝。李文秀

11、支族后裔分布在宣汉、达县、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 。至今此支李姓广泛分布于宣汉县新华、蒲江、双河、清溪、峰城等 20 多个乡镇,已传 24 代,人口数万人。李 112 宣汉县南坝镇李家坪李姓一脉,始迁祖李廷玉,于元朝(1271 1368 年)世乱中,由湖广麻城县入川,落业宣汉县东乡镇火石岭定居。清初(1644 年)兵乱,二十代孙李如瑶偕侄李梅全家迁往前门,在今南坝镇六村阴洞湾定居至今。此支李姓至今已传33 代。李 113 渠县丰乐乡李家湾李姓一脉,始迁祖大约于明末清初(1644 年)由湖广麻城县迁入。始迁祖先定居于渠县丰乐乡二甲沟。经几代后,李崎三携家人从二甲沟迁移到李家湾居住繁衍,至今已传

12、12 代。字辈 28 字:传经载道曰明常,继志守成远庆长,儒有文人培意值,林中启秀正玉香。李 114 渠县渠江镇李永全一脉,先世祖籍湖广麻城孝感乡,明末清初(1644 年)时,入蜀一世祖李文俊插占落业于绥定府(今达州)东乡(今宣汉县)马家场(今柳池乡、方斗乡)定居。清乾隆初(1736 年) ,李文俊之十一世孙李子长,为摆脱困境,用一担箩蔸挑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即李国忠、李国心,举家再次由东乡向西迁移到巴州(今巴中)独柏乡轿子坝下的大屋基定居,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共和国二十一世纪初,历时 200 多年,已传 10 代,人丁 2300 多人,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二十世

13、纪八十年代初,李永全因工作由巴中独柏乡迁移至渠县。字辈 40 字:思(朝)芳成世德(达) ,永美裕(瑜)吉昌,才高权大道,本善代宗光,广学贤能启,经纬端祚长,丰良齐家春,民富定安邦。李 115 渠县报恩乡清河坝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20 字:开元步青云,崇尚科政军,树贤恒为本,长安定乾坤。李 116 渠县新民乡李家祠堂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20 字:楚国荣堂德,如培滋万邦,太白清凉映,首怀正大光。李 117 渠县平安乡高寺寨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10 字:明德昌宗远,安邦显汝才。李 118 渠县渠西乡寿桥村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10 字:大写文章

14、玉,笔朝天先志。李 119 渠县渠南乡大山坡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16 字:宗文春,正大光明,有培君子,道学志修。李 120 渠县宝城镇玉皇村李家沟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15 字:开大永孝兴,敦本芝正茂,克进跃国光。李 121 渠县贵福镇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20 字:今上九日忠,玉文方世堂,如天召本德,永固定安邦。李 122 渠县李馥乡李姓一脉,始迁祖由湖广迁入。字辈 32 字:君友成柬,名高德昌,经文习武,开源盛世,树正立信,兴国安邦,祥光普照,宏扬华宗。王 223 达县青宁硝水坝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由楚入蜀。先世王鼎落业于通江县马三垭,其子孙不断向外

15、扩迁,几经辗转最后定居达县青宁十桥坪白果树湾,王辅支系所发脉的大学堂、硝水坝上坝、硝水坝下坝。由始祖王懋修繁衍成“八大九房”,历经 300 余年,已传 14 代, “八世同堂”,现存世人口 3000 多人,主要集中聚居于达县青宁乡、石板乡等地。此系王姓族人广泛分布达县、平昌、宣汉、通江等地,分 40 多种字辈。这里,仅列举“三大房”字辈:(1)长房王才兴大学堂字辈 40 字:永中元朝民,仕子先修成。国家开文运,光荣耀治平,新纪化春景,科普能育昆,京华多英俊,万众庆乾坤。 (2)大二房王兴拱硝水坝上坝 96 字:上坝老石坝支系 15 字:永学德无曰,仁廷汝化芝,子其昌万世;上坝宣汉东林支系 31

16、 字:(永)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泽德权忠孝,福禄万代兴,兴宗治礼义,荣华显玉先;上坝凤凰岭支系 10 字:永兴泽天贤,应邦清吉安。新拟字辈 30 字:文才生富贵,裕禄万代全,科教兴宗盛,俊杰壮大观,槐廷开昌运,荣华耀祖先。 (3)大三房王兴稳硝水坝支系字辈:下坝王守准后裔一支 42 字:永道泽天贤,维尔成仁德(后五字此处未用) ;维尔成仁,德际万邦,文谟武烈,善政可光,晋代勋犹,怀堂伦常,忠孝世传,家定克昌。王守和后裔(草坝场,挨山营支系)10 字:永学泽天贵,维系成仁德。王 224 渠县文崇镇促进村龙门嘴王姓一脉,系太原王氏。始迁祖王鹗于元朝(1271 1368 年)时任益州(今成都)刺史,后到湖广省麻城县作官,明洪武二年(1369 年)弃官避难入蜀,落业渠县龙门嘴,靠打鱼、摆渡为生。王鹗入川后,生一子艮亨。艮亨生三子:长子王绍祖迁居今渠县金竹乡大溪村梭罗河;次子王绍宗迁居巴州(今巴中)消丝窝;三子王绍先迁居通江县马三垭(今三河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