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4833031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药监总局2017年第177号 附件1红外线治疗设备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2017年修订版)本指导原则旨在指导和规范红外线治疗设备的技术审评工作,帮助审查人员增进对该类产品机理、结构、主要性能、预期用途等方面的理解,方便审查人员在产品注册技术审评时把握基本的要求和尺度。本指导原则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是在目前的科技认识水平和现有产品技术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审评人员应注意其适宜性,密切关注适用标准及相关技术的最新进展,考虑产品的更新和变化。本指导原则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不包括行政审批要求。但是,审评人员需密切关注相关法规的变化,以确认申报产品是否符合法规要求。一、适用范围本指导原则适用于第二类红外线治

2、疗设备,是指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能,实现人体某些疾病无创治疗的产品,不包括使组织变性和/或至其凝固性坏死的红外线治疗设备。利用红外线并结合其他物理方式进行治疗的医疗器械,其红外线治疗部分亦适用本指导原则。在组合式设备中,附加部分应符合相应的专用标准,本指导原则未涉及相关要求。二、技术审查要点(一)产品名称的要求产品名称建议以工程原理命名,不以治疗的病种命名。如:红外线治疗仪、红外治疗仪。(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应根据产品自身特点确定结构组成,一般分为主机部分、治疗头部分及其他附属部分,如图1所示。(A)(B)(C)图1 红外线治疗设备示意图(三)产品工作原理和作用机理1.工作原理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

3、光,在电磁波谱中它的波长为760nm15m,用红外线治疗疾病的疗法为红外线疗法。目前医疗用红外线分为两段,即短波红外线(亦称近红外线,波长760nm1.5m)和长波红外线(亦称远红外线,波长1.5m15m)。红外线治疗设备是应用红外线疗法的治疗仪器设备。2.作用机理红外线的穿透能力较弱,短波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为1mm10mm,可达真皮及皮下组织,长波红外线的有效穿透深度为0.05mm1mm,仅达皮肤表皮的浅层。红外线的波长长,光量子能量低,作用于组织后只能引起分子转动,不能引起电子激发,其主要的生物学作用为热效应而无光化学效应。红外线照射时皮肤及表皮下组织将吸收的红外线能量转变成热,热效应是

4、红外线治疗产品的主要作用机理。热效应产生的治疗作用包括:(1)引起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营养代谢加强;加快局部渗出物吸收,促进肿胀的消退。(2)使骨骼肌的肌张力降低,胃肠平滑肌松弛,缓解肌痉挛。(3)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提高痛阈。同时血液循环的改善、缺血缺氧的好转、渗出物的吸收、肿胀的消退、痉挛的缓解等综合因素可达到镇痛的治疗作用。(4)使局部温度升高,利于水分蒸发,促进渗出性病变表层组织干燥、结痂。(四)注册单元划分的原则和实例红外线治疗设备的注册单元原则上以技术结构、性能指标为划分依据,预期用途不作为划分注册单元的依据。1.不同的电击防护类型应作为不同注册单元进行注册

5、。如电击防护类型分别为I类和类的两种仪器,应按照两个注册单元进行。2.主要性能指标不能互相覆盖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红外线治疗产品,应按照不同的注册单元进行注册。(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根据产品自身特点适用表1中相关标准:表1 相关产品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GB/T 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GB/T 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T 16886.10200

6、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YY/T 00612007特定电磁波治疗器YY 03062008热辐射类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YY 05052012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上述标准包括了产品技术要求中经常涉及到的部件标准和方法标准。有的企业还会根据产品的特点引用一些行业外的标准和一些较为特殊的标准。审查产品技术要求时应关注与产品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是否进行了引用,以及引用是否准确。可以通过对“符合性声明”中声明符合的相关标准是否齐全、适宜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

7、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否有效。其次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的条款要求,是否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上述标准如有新版发布实施,应执行最新版本。(六)产品的预期用途红外线治疗设备的预期用途应体现红外线疗法的治疗作用和临床适应证。例如:“该产品对关节炎、肌纤维组织炎具有镇痛作用”等。(七)产品的主要风险及研究要求红外线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报告应符合YY/T 03162016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的有关要求,审查要点包括:1.与产品有关的安全性特征判定可参考YY/T 03162016的附录C;2.危害、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和危害处境判断可参考YY/T 03

8、162016附录E、I;3.风险控制的方案与实施、综合剩余风险的可接受性评价及生产和生产后监视相关方法可参考YY/T 03162016附录F、G、J;4.风险可接收准则,降低风险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风险的可接收程度,是否有新的风险产生。下表依据YY/T 03162016的附录E(表E.1)列举了红外线治疗设备有关的可能危害示例的不完全清单,以帮助判定与红外线治疗产品有关的危害。企业还应根据自身产品特点确定其他可能危害。针对产品的各项风险,企业应采取控制措施,确保风险降到可接受的程度。表2 危害示例危害类型示例能量危害电磁能可触及金属、外壳、应用部分等与带电部分隔离/保护不够,电介质强度不够,可能

9、对使用者或患者造成电击危害等。产品外壳、应用部分绝缘/隔离不够,可能引起过量漏电流伤害使用者或患者等。抗电磁干扰能力差、特定环境下工作不正常,或干扰其他设备正常工作等。热能可触及的外壳温度过高,可能引起使用者或患者烫伤;应用部分表面温度过高,可能使接触部位的皮肤烫伤等。机械能产品外壳机械强度和刚度不足,产品面、角、边粗糙等支架的力学。坠落/悬挂导致机械部件松动导致元器件损坏等。生物学和化学危害生物学产品清洁或消毒不完全,可能会使患者再次或交叉感染等。化学在外来物质中,如使用清洗剂或消毒剂的残留物、污染物等。长时间不使用的电池未经取出,导致电池漏液等。生物相容性与患者接触材料的化学成分的毒性,如

10、引起细胞毒性、迟发致敏反应、皮肤刺激反应等。操作危害功能不正确或不适当的输出或功能。错误的数据转换。功能丧失或变坏。使用错误不遵守规则,缺乏知识,违反常规等,使得日常使用、维护未按规定进行,可能导致产品偏离正常使用状态。信息危害标记不完整的说明书。产品性能特征的不适当描述。不适当的预期使用规范。限制的未充分公示。操作说明书使用前的检查规范不适当。过于复杂的操作说明书。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附件的规范不适当。警告对副作用的警告不充分。一次性使用附件可能再次使用的危害的警告(如有)。服务和维护规范。(八)产品技术要求应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标红外线治疗设备应至少包括以下技术指标的要求:1.外观。2.红外光谱范

11、围。3.工作面表面温度。4.连续工作时间。5.生物相容性(如有)。6.安全应满足:(1)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2)YY 03062008热辐射类治疗设备安全专用要求。7环境试验应满足:GB/T 147102009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注:如为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设备,应符合YY/T 00612007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的要求。(九)同一注册单元内注册检验代表产品确定原则和实例红外线治疗设备同一注册单元内所检测的产品应当是能够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典型产品。(十)产品生产制造相关要求应明确红外线治疗设备的生产工艺过程,可采用流程图的形式,

12、并说明其过程控制点。有多个研制、生产场地,应当概述每个研制、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十一)产品的临床评价细化要求红外线治疗设备的临床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红外线治疗设备的作用机理为前面介绍的四种理论,且预期适应病症包含在表3内,申报企业可按照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的要求进行临床评价。另一种是红外线治疗设备的治疗作用采用其他的临床作用机理,或预期适应证不在表3内,则申报企业需做临床试验来验证产品的预期用途。1.临床评价红外线治疗设备临床评价时,需提交同类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包括对比红外线治疗设备的临床文献或临床试验报告)、对比说明及所对比的同类产品批准上市的证明。临

13、床文献应是省级以上核心医学刊物公开发表的能够说明产品预期使用效果的学术文献、专著、文献综述等。对比红外线治疗设备的临床试验报告需有医院签章,其内容应能验证该产品的预期用途。一般来说,临床试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试验背景、试验目的、研究假设、试验产品与对照产品的名称及规格、病人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样本量确定依据(含样本量计算公式及其参数来源)、临床随机分组方法、随访期、试验质量控制措施、数据管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及病人的风险与获益评估等。同时,对比说明应体现申报产品与对比产品在基本原理、结构组成、主要性能指标、预期用途等方面的异同点。2

14、.临床试验若红外线治疗设备的治疗作用未包含于前面介绍的四种理论中,或预期适应证不在表3内,则申报企业需进行临床试验来验证产品的预期用途。临床试验方案应合理、科学,能够验证产品的预期用途。方案中的临床病例数的确定理由应充分、科学;选择对象范围应明确,涵盖产品的预期用途;临床评价标准应清晰明确,且得到临床公认。一般来说,临床试验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试验背景、试验目的、研究假设、试验产品的名称及规格、对照产品的名称、规格及选择理由、病人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样本量确定依据(含样本量计算公式及其参数来源)、临床随机分组方法、随访期、试验质量控制

15、措施、数据管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及病人的风险与获益评估等。临床试验报告应符合方案的要求。临床试验结果应明确,计量或计数结果可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试验效果分析应明确统计结果的临床意义;临床试验结论应明确该产品的预期用途,符合临床试验目的。临床试验报告需有医院签章,其内容应能验证该产品的预期用途。一般来说,临床试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试验背景、试验目的、研究假设、试验产品的名称及规格、对照产品的名称、规格及选择理由、病人的入选及排除标准、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及安全性评价指标、样本量确定依据(含样本量计算公式及其参数来源)、随访期、试验质量控制措施、数据管理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及病人的风险与获益评估等。在审查临床试验方案和报告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临床病例数确定的理由确定临床试验例数就是计算试验的样本量的大小。实施者、申请人和制造商也希望花费较少而得到科学、客观的结果。此外,太少的样本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太多样本浪费时间和资源,因此,有必要在临床试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