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787981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9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古江河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万古江河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古江河读后感-(最新版-已修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万古江河读后感 这是许倬云先生近年关于中国文化演进的总结性的力作。 许先生虽身在海外,却依然心忧家国。本着士的精神,许先生不避权威说法,凭着知 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见解,发人深省之处,书中比比 皆是。 作者在前言里坦言本书的灵感来自于梁启超中国史叙论,将中国文化展开的过程 概括为:中原的中国、中国本部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该 书有如下特点: 一、视野开阔,善于进行中外历史的比较,从而跳出了中国中心论,得出了与传统中 国史家别样的结论,让读者有了新的视点来反观几千年的文明史。例如在书中作者就 拿汉帝国与波斯、亚历山大的希腊、罗马帝国作比,又拿唐帝

2、国与阿拉伯帝国进行比 较,从而既得出了中华文明的特质,也让我们认识到各民族的历史有其相似点。书中 写道:“凡此征服者(波斯、亚历山大的希腊)都只能马上取天下,而不能有文化的 涵化能量,将这些不同的文化系统,融合成可大可久的文化核心。” 二、另外作者又以一大的宏观的世界历史来统摄中国历史。比如书中提到匈奴人对欧 洲的入侵和汉朝击败匈奴的关系。据作者自称,这是他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 当初正是因为知音太少,才在回台湾以后又再次选择出走。其实海外中国史家研究时 都有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都可以跳出民族主义的牢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比钱 穆向前迈了一大步。钱穆跳出了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偏见;而他的

3、后继者们如余英时、 黄仁宇、许倬云等又可以跳出中国中心主义,将前辈史家之学术精神继续发扬,实为 中国史研究的一大幸事。 三、作者尤其凸现了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比如作者像这样明确地写道:“北方 中国胡化程度高与汉化。.安史之乱的根本性质,其实不是强藩反叛中央,毋宁与 北魏六镇之乱相似,乃是胡化地区对汉人中央政府的反扑。”谈到西藏的问题,作者 写道:“(中古时期)藏传佛教结合本土和印度文化,中国文化未有发展机会。”而 在清朝却出现了相反的局面。清政府通过喇嘛教这一纽带成功的将满蒙藏紧密地绑在 一起,以致清朝的威力比唐朝还要强大。 笔者对于书中涉及的以下问题有感兴趣: 一、夷夏之辨。 按照儒家的

4、观点,“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用夏礼则夏之”。例如许行由楚入陈,受到 宋人陈相的追随,孟子说许行是“南蛮鴂舌之人,作先王之道”。而陈相追随许行则 是为夷所化。 到魏晋南北朝时夷夏之辨似乎在北方变得模糊。西晋亡时,上至帝王显贵,下至黎民 百姓,对种族的区别看得都很淡。从刘聪与怀帝、刘曜与羊皇后的问答中可见端倪。 晋朝的怀帝被汉王刘聪俘虏,他们有一场对话:“汉王聪谓(怀)帝曰:卿昔为豫 章王,朕与王武子造卿,卿赠朕拓弓银砚,卿颇记否?帝曰:臣安敢忘之,但恨 尔日不早识龙颜!聪曰:卿家骨肉,何相残如此?帝曰:大汉将应天受命, 故为陛下自相驱除,此殆天意,非人事也。”刘曜纳惠羊皇后为后。一次他问她道: “

5、我何如司马家儿?”羊后答道:“胡可并言?陛下开基之圣主,彼亡国之暗夫。有 一妇一子及身三耳,不能庇之,贵为帝王,而妻子辱于凡庶之手。遣妾尔时实不思生, 何图复有今日。妾生于高门,常谓世间男子皆然。自奉巾栉以来,始知天下有丈夫 耳。” (晋书 惠羊皇后传)还有,当刘聪出巡的时候,便要晋朝投降来的皇帝晋 愍帝,充当“车骑将军,执戟前导”。见者指之曰:“此故长安天子也。”“故老有 泣下者。” 北朝时虽然一度有魏孝文帝迁都后的大规模的汉化,也有六镇对汉化中央的反叛和 后来东魏对汉化的反动。东魏统治者高洋据说有汉人血统,但是杀了一汉化的胡人后 却说杀了一汉狗。而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不无悲愤的提到汉人胡化的

6、例子:汉族 士大夫让子女学胡乐胡服以取悦鲜卑统治者。原文如下:“齐 朝 有 一 士 大 夫 , 尝 谓 吾 曰 : 我 有 一 儿 , 年 已 十 七 , 颇 晓 书 疏 , 教 其 鲜 卑 语 及 弹 琵 琶 , 稍 欲 通 解 , 以 此 伏 事 公 卿 , 无 不 宠 爱 , 亦 要 事 也 。 .若 由 此 业 , 自 致 卿 相 , 亦 不 愿 汝 曹 为 之 。” 北方中国的夷夏观念经过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后来得辽夏金元的统治已变得不甚强。 在安史之乱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安史二人被北方的百姓尊称为“二圣”。五代十国 时期,先后有冯道、桑维翰这样的汉人士人服务于北方的胡人政权。冯道曾

7、经效力于 五代、八姓、十一君。这是无法用儒家的夷夏之辨或者君臣大以来衡量的。其对耶律 德光说:“此时百姓,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当时北方的士人并不以冯道为耻, 反而尊其为长者,当其七十而终时时人美其名,谓其与孔子同寿。在金国南侵时,就 有多家汉族地方豪强为之效力。而苦苦追逼南宋末代皇帝的张弘范也是生长于北方涿 郡的汉人。总之北方的胡化和汉化应该是民族融合中同时进行的两个方面。过去我们 只看重汉化而对于胡化却忽视了。 对夷夏之辨,许倬云先生的看法并位拘泥旧说,相反他是褒扬于此并不看重的唐朝而 贬抑极重视种族之分的宋朝。在比较两个朝代的民族意识时,他写道:“民族意识与 普适帝国理念中就如圆凿方

8、枘,不能相容。”他认为,唐帝国之所以“缔造中古的普 世秩序”,其原因在于:“有强大的动能、活泼的开创性,以开放的精神吸收外来文 化的精华,因此能涵盖广大地区,凝聚不同成分,同化许多地方或族群文化”。许先 生还认为明代中国僵化的病根之一就是自南宋开始的文化内敛。唐帝国因其海纳百川 而空前强大,宋王朝极重种族之分,崇文抑武,却积弱不振。唐太宗说:“夷狄亦人 也,与中夏不殊。以德制之,则可使如一家。”唐代的将领中胡人极多,例如李光弼、 高仙芝、仆固怀恩、歌舒翰等等皆是胡人。然而唐代过分重用番将,穷兵黩武,好大 喜功,一味开边,却没有注意对胡人的教化,因此酿成了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 唐人的开放是

9、没有错的,但是让番将拥兵自重,没有注意从文化上去涵化异族无疑是 导致其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对那些服务异族政权的儒生的评价上,许倬云颇为赞赏那些在北方文化的沙漠中致 力保存文化火种的人,比如作者在书中写道:“五代冯道主持刻印儒家九经,则是儒 家经典系统付梓的最早个案”、“全真教维系了中国文化传统一缕与不息。.北方 沦于尚武的外族和割据自雄的军阀世家,道士周旋其中,劝说教化,稍减百姓被杀戮 掠夺之害”。另外作者对于劝谏元世祖的耶律楚材、代表元廷出使南宋的郝经都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 二、以儒生为主的士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作者认为,“周人提出的天命观(“天命靡长,惟德是亲”)是中国历史上前所 未有

10、的突破。一政权的合法性是基于道德性的价值判断,.这种观点摆脱了宗神的 局限,转化为具有普世意义的超越力量!”这样一种人间秩序和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 自然秩序构成了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思想系统。到了西汉,董仲舒将这两个脉络加以调 和,从而让儒家思想居于一尊。汉代的士大夫大多是通过征辟和察举而进入统治阶层 的读书人。他们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以为自己掌握了天地、宇宙运转的规律,从而 可以预测王朝的兴衰成败。王莽的篡权正是依赖士人的力量。其实的士人认为五德终 始,汉祚将终,故而认可王莽的篡夺。这样一种使命感市的读书人积极投身政治。东 汉末年就有以陈东为首的太学生为抗议宦官的专权而群起罢课。即使在北朝时期也有

11、 崔浩协助北魏制定汉化政策,还有苏绰帮助宇文氏的北周按周礼古制来制定六官。在 宋朝时,文人士大夫获得空前的尊重。宋太祖曾说过,不得杀一个读书人。但是读书 人一被豢养便失去了对于政权的批判力量,再加上严重的党争,所以虽然有范仲淹、 王安石的改革,北宋依然不能改变其积弱的状况。接着文人的地位就急转直下了,在 元朝有十儒九丐之称,在明朝以降更是被钳制思想,先有宋濂、刘基、高启的被放被 杀,后有刘瑾、魏忠贤的宦官专权,于是文化思想的元气惨遭斫断,士人彻底沦落为 君主的奴仆。明末的东林党人的思想及后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的思想本来可以 成为思想启蒙的火种,却又遭遇了清兵入关时的“雉发令”和后来文字狱的

12、扼杀。学 者们只能埋首于考据之学。中国文化的元气消耗殆尽。作者在书中沉痛的写道:“文 官系统只能为君权奴役,不能以其儒家意识形态,有效的制约全无约束的君权,甚至 不能抵抗狐假虎威的宦官专权。儒生们抗议虽烈,不惜陪上性命,只为了坚持理念. 那些扑向自由的努力,正如扑火的灯蛾,留下后人深思的无限空间。” 三、中国文化对于今天世界的作用。 许倬云先生在总结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说道:“主流文化的同构性与地方文化的异质性 长期共存,而且互相刺激。理想文化的神圣性和日常文化的世俗性并行而不悖。两股 发展的趋势又互相纠缠,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姿多彩。”这样一种具有包容 性的多元格局是全球化的今天所应该追求

13、的目标。在本书的前言和后序中,作者用百 川归海的意向来预示世界文化的走向。作者写道:“中国文化源自涓涓的细流,一路 收纳支流河川的不同成分,终于汇聚为洪流,奔向大海这就是世界各民族共同创 造的文化。.万古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王同学力宏,1976 年 5 月 17 日出生在美国纽约;父亲王大中,医生,台湾大学医学 系毕业,母亲李明姝,台湾政治大学毕业。单纯从双亲看来,王的学术潜质似乎不是 很高;但该同学的歌迷大都知道,他还有一位非常有底气的奶奶。 王力宏的奶奶非常慈祥,当时王力宏在娱乐圈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对此,老人却平静 地说:“这没什么,唱歌只是种职业,混口饭而已。” 这位气魄

14、超大的奶奶,究竟是什么人?许奶奶留芬,北平清华大学九级学生,读经济 系。其父为民国知名的海军将领许凤藻(1891 无锡1953 台湾),曾有功于武昌首 义,并受国父孙中山先生接见题字:“海天一色”。 从九级学生这一点,可推断出许奶奶应该是 1933 年入学,清华学校自 1928 年改制 为清华大学, 1929 年毕业的为一级,以后逐年类推。(现在的北京清华则按照入学年 份称为几字班,如 2007 年入学就是 7 字班了。) 曾经的清华学生许留芬小姐嫁给了浙江义乌出身的王新明先生,1949 年初与转职赴任 的许凤藻将军一起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在台湾,许同学成了许教授台北商专的会 统科主任,著有会计

15、学原理、英汉汉英会计学辞典等大作。至今该校仍设有 许留芬奖学金。所以“唱歌只是混口饭”,对于著作等身的奶奶,简直是理当如此。 还不止此。奶奶是许将军的长女,她还有一位令弟许倬云(1930 无锡),现任美国 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今最著名的华人文科学者之一。同时也自 1989 年起担任 CCF 基金会(Chiang Ching Kuo Foundation)的美国分部主任。著名的旅美学者陆扬、 冀小斌,都曾经受益于这个基金会的奖学金。 而许留芬同学远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则是一位热血的革命青年。她参加了蒋 南翔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社联小组”的女子分舵: 在地下工作方面,蒋南翔主动

16、找了原社联小组成员陈落(陈国良)、牛荫冠三人重建 秘密社联小组,这是当时清华仅有的一个地下革命组织。不久,蒋南翔与中共河北省 委北平市工委的周小舟接上了组织关系,并参加了党领导的秘密组织“中华民族武装 自卫会”(原是宋庆龄等发起的,后由于国民党的压迫,已成为秘密组织)。清华大 学小组参加者有姚依林(姚克广)、杨述(杨德基)、吴承明、黄诚、杨学诚等,多 为十级的同学。“社联”小组逐步扩大,以后又通过孙兰(韦毓梅)在女同学中建立 了“社联”小组,参加者有孙兰、许留芬、韦君宜(魏蓁一)、王作民、鲁心贞、李 立睿,后来又吸收了纪毓秀、高景芝、陈舜瑶、郭建(郭见恩)、黄葳(戴中扆)、 吴瀚、张自清(张厚英)等女同学参加。 另有记载说: 清华的党组织在两次大逮捕之后遭到破坏,爱国学生运动陷于低潮,一时间白色恐怖 笼罩清华园。在这样形势严峻、又与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蒋南翔临危不惧,继续 坚持战斗。他公开出面发起在同学中进行募捐,支援被捕同学,不避风险,和九级同 学许留芬一同到东城钱粮胡同,探望当时被视为“要犯”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