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4750966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166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6页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6页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6页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6页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PPT(1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对20世纪早期儿童课程具有最主要影响力之一的是儿童发展理论。 (美)斯波代克,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70年代开始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相反,认知心理学家研究那些不能观察的内部机制和过程,如记忆的加工、存储、提取和记忆力的改变。,一、认知心理学与幼儿园课程,(一)认知心理学简介,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

2、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但是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内部心理过程,只能通过观察输入和输出的东西来加以推测。所以,认知心理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从可观察到的现象来推测观察不到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研究通常要实验、认知神经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的证据的共同支持。,(二)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没有皮亚杰,

3、儿童心理学将是微不足道的。,(Jean Piaget,18961980),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在从事智力测验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 年幼儿童不仅比年长儿童或成人“笨”,而且他们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进行思维的。

4、为了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思维,他放弃了标准化测验的研究方法,开启了用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的先河。,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通过细致的观察、严密的研究,皮亚杰得出了关于认知发展的几个重要结论。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不是环境塑造了儿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schema,后期用scheme一词)。,图式,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作为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5、。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有了图式,主体才能够对客体的刺激作出反应。,(1)核心概念,人的认知图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主体所具有的第一个图式是遗传获得的图式。 以这一图式为依据,儿童不断和客观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中, 非遗传的后天图式逐渐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也就是图式的建构(construction)过程。 皮亚杰把认识图式的发展过程称为主体的建构。,在皮亚杰看来,客体只有通过主体结构的加工改造以后才能被主体所认识,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完全取决于主体具有什么样的认识图式。 随着主体认识图式的发展,对客体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皮亚杰把这个

6、过程称为客体的建构。,人,客体,主观能动性,外在刺激,认识的发展实际上就是通过活动使主体和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中进行主体和客体的双重建构。 皮亚杰认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图式发展的根本原因,其中主体的作用尤为重要。,个体为了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其适应方式可分为同化(Assimilation)与顺应(Accomodation) 。,同化,指个体运用其已有的图式处理所面对的问题,既是将新遇见的事物纳入已有图示之内,又是既有知识的类推运用。(吸纳),顺应,个体在面临新环境时,调整自己的经验框架,以适应外在环境的一种心理历程。(调整),同化与顺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同一认知活动中,同

7、时包含两个过程。,(2)基本过程,小明家有只狮子狗,他在公园里看到其他种类的狗,他就会将其他种类的狗的信息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狗的图式中去。从而丰富自己关于狗的认知图式。,在动物园,小明看到其他动物,如老虎、狮子等,小明不能把老虎、狮子等归类到自己关于狗的图式中去,而需通过调整自己原有的图式、或者建立新的图式,来容纳这些新的信息。,平衡是一种心理状态,当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能够轻松地同化环境中的新经验时,就会感到平衡,否则就会感到失衡。 心理状态的失衡驱使个体采取行动调整或改变现有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平衡。 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个体在平衡失衡新的平衡中,实现了认知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学习

8、是同化与顺应的认知结构过程与“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的统一。 任何一个平衡的发生,都包含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儿童满足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处于暂时的平衡状态。 第二阶段:儿童意识到自己现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不足的地方,因此产生了不满足感,平衡状态被打破。 第三阶段:克服了原有的认知结构,又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图式1,环境1,同化,顺应,认知平衡,图式1,环境2,同化,顺应,认知不平衡,图式2,环境2,同化,顺应,认知平衡,平衡化,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这四个因素都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们本身都不是充

9、足条件。,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过程,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3)影响因素, 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例如,婴儿期出现的眼手协调,是建构婴儿动作图式的必要条件。 然而,若要使这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和最低限度的习得经验,才能增强成熟的作用。, 物理环境 鉴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认识的来源,因此,个体必须对物体作出动作。 个体在这种动作练习中得到的经验,不同于在社会环境中得到的社会经验。 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成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physical ex

10、perience),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logico-mathematical experience),是指个体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物理经验】:儿童玩皮球,通过知觉把它的属性“抽出来”,认识它是圆的和橙色的。,幼儿要确定花的数量,就需要将每一朵花与自然数列中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数到最后一朵花所对应的数就是花的总数。,物体的总数是从具体的物体之间抽象出来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不属于每一个物体,而是物体之间的一种数量

11、关系。,组成3朵花中的每一朵花,都不具有“3”的性质。相反,“3”这一数量属性也不存在任何一朵花中,而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它们构成了一个数量为“3”的整体。,【逻辑数理经验】,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数”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它包括语言和教育的作用,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可能会加速或阻碍其认识图式的发展

12、。, 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几乎所有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都认识到成熟和经验所起的作用,皮亚杰的独特之处,是另外加了第四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即起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平衡过程调节个体(成熟)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引起认知图式的一种新建构。 正是由于平衡过程,个体才有可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把接受到的信息联系起来,从而使认知得到发展。 正因为此,皮亚杰把平衡作为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认为,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人的动作图式经过不断的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就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就形成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

13、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4)发展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二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2)前运算阶段(二至七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至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课程改革年代,皮亚杰的理论成为学前教育工作者设计、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和方案的理论基础。,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为而儿童提供实物,让儿童机

14、子动手去操作;,帮助儿童发展提出问题的技能;,应该懂得为什么运算对于儿童来说是困难的。,从皮亚杰理论中得到启示,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儿童的自主活动,强调为儿童提供实物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 皮亚杰理论使许多学前教育工作者主张教育应适合不同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从本世纪60年代起,以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设计的学前教育课程有: 拉瓦特利(Lavatelli)的早期儿童课程(1970); 威尔卡特(D.P.Weilkart)的High/Scope认知发展课程; 福门(Forman,G.)等人的建构游戏学校; 凯米(C.K

15、amii)和德沃里斯(R.Devlies)的早期教育方案(1977);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的发展适宜性课程(DPA); 等等。,维果茨基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 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他在心理学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Lev Vygotsky,1896-1934),(三)维果茨基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维果茨基文化历史理论的核心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2、高级心理机能是由工具与符号中介的 3、心理发展的活动说 4、最近发展区概念,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

16、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一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人的心理发展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1、个体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 显然,这种从社会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 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发展开始于无差别的前自我状态,然后逐渐向社会化发展。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发展的动力是平衡化,认知冲突导致了不平衡从而激起了平衡化,平衡就如一种内部组织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