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1687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3.9劝学课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高一语文课件:3.9 劝学 课件(人教版必修3),第9课劝学 荀子,我们正置身于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与我们一生相伴相随。唯有学习,我们才能有让人羡慕的资本;唯有学习,我们才能搭乘世纪的快车,奏响青春的旋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面对浩瀚的知识发出了这样的喟叹。那么,学习的重要性在哪里?,如何学习才能提高效率?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继孔孟之后最有名的儒家学者荀况在他的代表作劝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文章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它作为先秦诸子集大成者的文学成就。,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2、于物也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_,八、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 5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自主校对】 一、rulpynkuluqjzho 二、1.“”通“煣” 2“有”通“又”,“暴”通“曝” 3“知”通“智” 4“生”通“性”,三、1.强,这里指声音宏大锐利小病妒忌苦痛 2听见见闻,见识听说知道用鼻子嗅闻名,出名 3凭借、借助与“真”相对,不真借宽恕,原谅假期 4横渡终止与世隔绝的消失非常 5强健有力的弓有余勉强,竭力强

3、盛 6向远处看盼望,希望名望视野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四、1.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2介词,从表比较引进动作对象,对,向在方面向,对表被动,五、1.验,检查2.用耳听3.爪子,牙齿4.蟹腿,名词5.金属制的刀剑等6.木匠用来拉直的墨线7.寄居存身8.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六、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直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锋利3.名词作状语,每天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7.使动用法,使弯曲8.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9.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4、,专一10.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七、1.判断句2.判断句3.状语后置,“于蓝”后置4.状语后置,“于物”后置5.定语后置句,“之”为后置标志6.被动句 八、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一、作者档案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他虽属于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既要顺乎自然规律,也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人通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认识自然界。他主张“

5、法后王”,在政治上主张用礼、法和术来维持社会秩序。因此可以说,荀子已经超脱了儒家思想束缚,他的学说,对以后的法家思想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背景回放 荀子主张人性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秩序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与孟子一样,也肯定人人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善成圣,只是成善成圣的途径与孟子所说的不同。他不是强调尽心知性,而是强调学习、积累,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来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体现了荀子的这个思想

6、,强调学习对后天的教育作用。,一、整体悟读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参考答案:课文第二段末句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看,这是前文几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从荀子“性恶论”主张来看,荀子认为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品德的学习和养成。,二、局部涵泳 1荀子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参考答案:荀子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1)从学习的意

7、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因而“学不可以已”。,(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因而“学不可以已”。 (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2怎样正确理解下面这句话: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8、行无过矣。 参考答案:砺,磨刀石。参,验、检查。省,省察。过,此为名词,过错、过失。此句意思是:所以木头经墨线比量后一加工就直了,刀剑放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反复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作者用一“故”字,以示对上文的归纳,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而改变了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这两个比喻并列使用,喻意更为

9、明确、深刻。同时它也对后面的进一步推论奠定了基础。,3本文第二段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有何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第二段中用了五个比喻。前两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三、开放探究 关于文中“(蟹)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一句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你是如何认识的?,思路提示一:荀况

10、所述是不符合实际的。据老农说,蟹是会挖洞的。生物研究者说,蟹会挖洞,蛇鳝也会挖洞。但蛇鳝是利用天然的缝隙,用头钻进去,转动身子,产生动力,从而挖成洞穴的。蟹偶尔存身于蛇鳝之洞穴,并非自己不挖洞。认为蟹不会挖洞,是观察不全面而造成的错误认识。,思路提示二:荀况认为蟹性浮躁,用心不专,自己不会挖洞,没有蛇鳝之穴就不能安身,并非是在讲生物知识,他是以此来说明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如此苛求于古人。,一、文脉梳理,二、意旨探微 劝学为荀子的开篇之作,作者充分深刻地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劝导人们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学习,从而提高品位境界,改变品性才

11、智,修身养德,完善自我。,1总分结构,条理清晰 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先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设三个分论点,使每个分论点又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依据。 2比喻对比,论证具体 在本文中,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3语言整齐,韵律畅达 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解析:B项“跂”应

12、读q,“靛”应读din;C项“跬”应读ku;D项“镂”应读lu。 答案:A,解析:规,圆规。 答案:A,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解析:A项“有”通“又”;B项“生”通“性”;C项“知”通“智”。 答案:D,解析:B项中“水”为名词作动词;其他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B,5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甚矣,汝之不惠,解析:C项与例句皆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

13、句;B项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主谓倒装句。 答案:C,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612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B,答案:古义:蟹钳。今义: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解析:动词,往,到;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B,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

14、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A是定语后置;B、C、D皆为宾语前置。 答案:A,10准确翻译下面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 _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文: _ 答案:略,11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_ 答案: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 12本段运用了_的论证方法。 答案:比喻论证,二、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1316题。 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有顷,复诵。其母知其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矣。 【注】:xun,遗忘。,答案:的样子什么 14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括号中。 失()此() 答案:是,15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呼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