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06930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第14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地制度、 经济格局和手工业,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形成,1.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2)特点: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思考】,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氏、中行氏的子孙,因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准备在齐国当普通老百姓,自耕而食。有人就大加指责,说这是将祭祀用的牲畜用来耕地。,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些重大进步?,2. 生产工具的改进,(1)工具的改进,(

2、2)灌溉工具:翻车、筒车。,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什么现象?这一时期中国农业还有哪,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2)春秋战国:建成芍陂、都江堰、郑国渠。,(3)西汉:兴建漕渠、白渠;出现地方特色水利工程,如坎儿井。,4.农耕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集体耕作。,(2)春秋战国以来:个体农耕出现,经营模式: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评价:小农经济使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长期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在统治者压榨下易破产

3、。,二、土地制度,1.商周时期井田制,(1)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井田制出现。,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2)崩溃,春秋时期,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私有土地。,诸侯国税制改革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3)废除: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2.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1)形式:君主私有制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2)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土地买卖现象普遍。,后果: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3.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第14

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历程:产生于战国,汉代已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形式:多采用订立契约的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特点:地主与佃农形成租佃关系,对地主和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作用:租佃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稳定发展。,三、经济格局,1.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2)表现,山东、山西经济区: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江南经济区: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落后。,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5、,(3)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中原人口大量外迁,(1)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纷纷南迁。,(2)第二次南迁高潮:唐安史之乱使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3)第三次南迁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第三次南迁高潮。,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带来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和技术。,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南方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过程,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中唐以后

6、,南方逐渐超过了北方。,宋都南迁后,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3)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随着疆域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四、手工业发展,1.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成就,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续表),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1)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家庭手工业:属于个体农户的副业活动,产品多供自已消费和交纳赋税,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妨碍了

7、市场发育。,(3)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勃然兴起,明朝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并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细节1】什么是精耕细作?,准确理解精耕细作的农耕模式:(1)借用牛力耕田。(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2.经营形态,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细节2】“自给自足”是什么意思?,准确认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性:(1)自然经济的基

8、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他们很少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易。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2)自给自足不等于不与市场联系,小农经济带有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但不是不与市场联系。如农民生产所需的铁农具和生活必需品盐等都需要从市场购买。,【细节3】官营手工业一直处于垄断地位吗?,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时期商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开始,官营主导,三种形态并存;到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细节4】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关系怎样?,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农业

9、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图一 图二 图三曲辕犁,【精析一】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2.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并存,地主土地所有制是最主要的形式。,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4.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

10、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家庭手工业,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一方面,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产品精美,享誉世界;另一方面,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生产部门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工场手工业。

11、,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民营手工业经营艰难,家庭手工业处于从属地位。,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精析二】多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的手工业,1.古代手工业的地位,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3.中国古代手工业未实现生产力飞跃的原因,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量不大,缺乏革新工具的动力和社会基础。,代表当时手工业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的发明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使行业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官营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

12、的积极性;而私营手工业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发明。,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我国古代先民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有诸多创造性的贡献,如坎儿井解决了环境恶劣地区的灌溉问题;青铜器反映了早期冶炼成就。备考复习时应关注这两个概念。,【坎儿井】,坎儿,意井穴,为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遍布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

13、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人们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并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各地区的青铜时代开始时期不一。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链接高考】,(2011高考福建文

14、综,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图4,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D.,点评:坎儿井、青铜时代等历史概念在教材中虽有所涉及,但没有完整的介绍,但在近几年的新课标高考中又经常涉及。,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对于小农经济,教材只提到其特点、表现,至于其产生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则没有叙述。对此,下述材料是一个补充。,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出现以前,即在中世纪,普遍地存在着以劳动者

15、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为基础的小生产: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的农业和城市的手工业。劳动资料土地、农具、作坊、手工业工具都是个人的劳动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也照例是属于生产者自己的。”马克思又说:“在小工业和到目前为止的各处农业中,所有制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马恩选集第三卷,点评:马克思把小农经济界定为:农业领域内与简陋的手工工具相联系的、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的、以劳动的孤立性为特征的小生产。或者说,小农经济是农业中以个体家庭为基础的小生产和小私有的统一,是现存生产工具的必然结果。,第14讲,第15讲,单元

16、整合,历史时期内的资本主义萌芽是有所发展的,但它仍是稀疏地出现于个别时期或个别地区,只有量的差别而不曾发生什么质的变化。如照多数学者的意见将萌芽时期定在明、清,且不言战国、秦、汉间商人资本已甚猖獗,而且对唐宋时代手工行业分工之细密、国内外贸易之发达以及货币信用发展的高度水平等等事实,也将无法解释。且所谓明清,也长达六百多年之久,约相当于西欧从商业城镇之出现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的全时期,这样笼统的结论,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如将萌芽时期推早到唐、宋或以前,在理论上亦无违反马克思主义分析之处。”,胡寄窗中国封建经济成熟甚久瓦解特慢的原因,“只要有小商品生产存在,就可能有雇佣若干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形式的零星而稀疏的存在,也就是资本主义萌芽之存在。在中国,说它出现在战国后期亦无不可,未具备成熟条件的萌芽亦是萌芽。至于接近完全成熟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在中国封建时期始终就没有过。固然从古代到清末这一漫长,第14讲,第15讲,单元整合,带着问题读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