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704774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议 2.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6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及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高考定位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解读考纲: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4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西方文化传入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过程。总体上说是一个近代化的过程。重点关注服饰的变化、铁路的发展及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梳理 一新潮

2、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断发易服”: (1)服饰: 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我国。 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洋装的传入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与旗袍的出现,这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康广仁等曾在广州成立“不缠足会”。 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自由剪发的法令。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2报刊与电影: (1)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3)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

3、报馆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 (4)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5)定军山是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3移风易俗: (1)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废除了一些旧礼仪,代之以鞠躬、握手等新礼仪。 (2)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3)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深度思维 1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特点是既受西方服饰的影响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如中山装的造型: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

4、架形,寓意为以文治国;依据国民党的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督五权分立理念,将前襟设计成五粒扣子;袖口的三粒扣子代表国民党立国的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显示了“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铁路: (1)1876年开通的上海至吴淞铁路,是外国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铁路。 (2)1881年通车的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3)1909年建成的京张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2水运与航空: (1)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2)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当时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水上飞

5、机。,3邮政与电信: (1)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邮政代办所”。 (2)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 (3)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4)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深度思维 2铁路刚刚在中国出现时,人们为什么反对修铁路?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铁路噪音大,日夜轰鸣,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使许多从事传统交通运输的人民失去生计,便于列强运兵;修路占地,破坏当地的风水;白银外流等。 说明人们的反对主要是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和出于反对列强侵略的目的。,名师归纳 1.近代以后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影响及特点 (1)因素: 近代

6、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和文化的影响。,(2)影响: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到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变化的影响,当然它的变化也会对政治、经济、思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积极影响,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举例来说,中国风俗礼仪的变化,是受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而随着风俗礼仪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会了解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并对这种思想的先进性产生认同感,这就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促进了中国社会向前发展。,(3)特点: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

7、相关。 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如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使中国交通方式发生质的变化。,(2)特点: 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

8、强的控制和操纵。 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报刊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刊对中国政治和思想近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时务报国闻报传播了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报苏报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传阵地,这些都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政论性报刊与国民党的反动舆论宣传坚决斗争,为取得民主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考题研析 【例1】命题视角:利用材料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2010山东)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

9、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由材料中的“洋烟袋”“火车站”“电话”等可知正确;“大足板子毕业生”指的是女子开始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走出家门接受学校教育,说明正确,错误。 答案D,变式演练1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两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

10、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报纸的评论内容可知,该评论者对跳舞这一西方生活方式持赞成态度,D项正确;根据“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并不能得出A项结论;报纸的评论并不代表政府的态度,B项错误;C项与题目设问无关。 答案D,【例2】命题视角:利用材料考查近代中国婚俗的变化。 (2010江苏)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

11、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婚姻中当事人要得到父母的认可,但又充分尊重男女双方的意愿,A、C两项明显不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及仪式问题,排除D项。 答案B,变式演练2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下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出() 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开始穿西装礼服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西化的“文明婚礼”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摒弃传统婚礼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衫、旗袍,A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照片中可知,正确;中的彻底摒弃传统

12、婚礼和的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衫、旗袍太过绝对,不对。 答案B,【例3】命题视角: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2010天津)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发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随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对城市化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材料中的“河流”“铁道线”“电车道”等都和交通运输有关,城市建筑依此而建,说明天津的城市化建设是伴随交通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变式演练3

13、吴淞铁路在江湾附近轧死一人,迷信风水的人说这条铁路会破坏上海的风水,要求清政府干涉。结果清政府把铁路给拆毁了,机车和车辆被扔入大海。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解析本题通过蒸汽机车在中国的使用而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和迁移理解能力,较好体现了新课标的高考命题思路。材料中只说会破坏风水,没有封建等级制度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上国思想;既然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因怀疑“会破坏风水”,即把铁路拆毁,充分说明封建迷信对近代交通发展的阻碍作用。 答案D,考情分析 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

14、对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较多,涉及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问答题。对于大众传媒和交通通迅工具的变化考查较少。在今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应对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表现充分理解掌握,同时也应对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生产的影响,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及影响稍加关注。,高考展望 1.考查移风易俗。 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中国人的注目是在()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中国厚葬风气流行已久,相沿成习,变化最为迟缓。直到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式才引起了国人的注目。 答案:B,2考查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业的发展情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15、一:见下表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表,姚福申中国编年史 材料二: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风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材料三: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

16、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中国国内报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答案:(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业遭受重创。,解析:首先要全面理解材料,综合分析材料所给的信息。此题第(1)问的答案分布在三段材料中,要全面归纳。从材料一中可得出“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数量日益增多”这一信息;从材料二中可得出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内容特点,如其中的“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等信息;从材料三中可得出“中国早期自办报刊很少,甲午战争后,报刊增多,但寿命很短”等信息;第(2)问还要结合教材知识,把握住时间范围,从背景去分析,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备课资料 1.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