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44691620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专版)201X届中考语文 第三部分 文言文及古诗词赏析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甘肃、兰州三年中考)复习课件(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一,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2017省卷,172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 14题。(12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2、“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聚焦甘肃中考,【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曰:“齐师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曰:“败齐此其

3、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曰:“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曰:“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 (1)肉食者鄙 (2)小惠未徧 (3)再鼓之,必走 (4)势如疾雷不及掩耳,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通“遍”,遍及、普遍 击鼓进军 快,急速,2.翻译【甲

4、】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判断。,3.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长勺之战给予很高的评价,说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甲】文中曹刿的哪句话体现了“敌疲我打的方针”?(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答“彼竭我盈,故克之”亦可) 4.【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3分) 【甲】文详写战前和战后的论战,略写战争过程;【乙】文详写战争过程。,【乙文参考译文】鲍叔牙听说鲁庄公率兵前来,于是摆好阵势等待着。鲁庄公也摆好阵

5、势相持不动。鲍叔牙因在亁时获胜,就十分轻视鲁军,下令击鼓进攻,谁先攻陷对方会有重赏。鲁庄公听到外面鼓声震天,也下令击鼓迎敌。曹刿制止他说:“齐军的鼓声正锐气十足,应当安静地等待。”于是在军中下令:“谁敢擅自大声喧哗,立斩。”齐军向鲁军的阵列冲来,鲁军的阵列像铁桶一样,无法攻进,齐军只得后退。一会儿,齐军的鼓声又响起,鲁军安静一片好像什么也听不见,齐军又退了回去。鲍叔牙说:“鲁军对打仗有怯意呀。如果再次击鼓进军,他们一定会逃跑。”曹刿又一次听到鼓响,对鲁庄公说:“打败齐军就在这个时候了,你可以快速下令击鼓进军!”从鲁军这方来说,这是第一次击鼔进军,从齐军来说这已是第三次击鼓进军了。齐军看鲁军两次

6、都是按兵不动,以为这次也不会出兵迎战,心里都没有把这次进军当回事。谁知鼓声一响,对方的士兵一下冲了过来,又是刀砍,又是射箭,攻打的速度如同打雷时来不及遮住耳朵一样,杀得齐军是七零八落,大败而逃。鲁庄公想要追赶,曹刿说:“不可以,我要仔细地观察一下。”于是下车,对齐军列阵的地方四周都仔细地看了一遍,又登上车轼向远处眺望,很久后说:“可以追赶了。”鲁庄公于是驱赶战车追赶,追赶了有三十多里才返回,所缴获的战车武器士兵等没有具体统计。,二、2016省卷,172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5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

7、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

8、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B,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2)日出而林霏开 开: (3)杂然

9、而前陈者 陈: (4)余奉使契丹 使: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之僧智仙也 好奇之士也 B.而不知人之乐 闻而往游焉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D.醒能述以文者 归而以琴写之 【解析】A项中两个“也”都是语气助词;B项中两个“而”,前者是连词,表转折,后者是连词,表承接;C项中两个“于”都是介词,“在”;D项中两个“以”都是介词,“用”。,寄托,消散,陈列,陈设;摆开,出使,B,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

10、之辞以赠之。 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 4.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5.醉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3分) 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乙文参考译文】我在滁州写下了醉翁亭记,太常博士沈遵是一个对(事物)非常好奇的人,听说了(醉翁亭)之后就去那里游览。(他)非常喜欢那里(醉翁亭周边)的山水,从那里回去之后,将他所看之景用琴曲谱写出来,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天我奉命出使契丹,太常博士沈遵和我在恩冀见面。晚上喝酒喝

11、到一半的时候,取出琴来弹奏自己所作的醉翁吟,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三、2015省卷,162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6题。(17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2、”,【乙】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辟命:征召,任命。仄陋:指地位低下的人。岩穴:指隐士。亡国之余:亡国的遗民。蔡洪为三国时吴人,魏灭吴,所以这样说。孟津之河:黄河。盈握之璧: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何必常处:何必一定产生在固定的地方呢?苗裔:后裔、后代。,1.用“”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汉 室 倾

13、 颓 奸 臣 窃 命 主 上 蒙 尘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采贤俊于岩穴 B.先主器之 君吴、楚之士 C.而智术浅短 有何异才而应斯举 D.将军岂愿见之乎 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解析】A 项中两个“于”,前者是介词,表对象,“和”,后者是介词,“在”;B项中两个“之”,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结构助词,“的”; C项中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可是”,后者表顺承,不译; D项中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吗”。,D,3.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1)凡三往,乃见( )

14、(2)由是先主遂诣亮( ) (3)欲信大义于天下( ) (4)昔武王伐纣( ) 4.翻译【甲】文中画线句。(2分)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总共,拜访,通“伸”,伸张,讨伐,征讨,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甲】文在诸葛亮出场之前,先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 B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 之山用了对比的写法,就像陋室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是一个判断句。,D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B,B,【解析】B项同时

15、列举“夜光之珠”和“盈握之璧”两项,但不形成对比,而意在说明非名地产名品的情况很多,进一步说明英雄也可以不问出处,只要自己有才能,出身哪里又有什么重要的呢?如果是对比,那么对比的目的一定是突出某一方面,而这两方中没有突出一方,也没有贬低一方,所以不是对比写法。,6.刘备为求贤而 (填一成语),由此可知,在对人才的认知上他与蔡洪是有共识的。蔡洪的主要观点是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了舜发于 ,傅说举于 ,还有“举于海”的孙叔敖,“举于市”的 。(5分),三顾茅庐,英雄不问出处(或“圣贤所出,何必常处?”),畎亩之中,版筑之间,百里奚,【乙文参考译文】蔡洪来到洛阳,洛阳当地的人对他说:“官署刚刚成立,

16、百官都在招募下属,在出身卑微的人当中寻找英俊奇特的人才,在山野隐士中征召俊杰。你是吴楚之地的读书人,亡国之人,有什么特殊才能来参加征召呢?”蔡洪回答:“夜明珠不一定出产在黄河里;一手握不过来的美玉也不一定非要采自昆仑山中。大禹生在东夷,文王生在西羌。圣贤之士的诞生地,何必一定产生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呢?从前武王讨伐纣王,把商朝愚顽的百姓迁到了洛阳,恐怕各位就是那些刁顽之民的后代吧?”,四、2017 兰州,1013阅读【甲】 乙】两段选文,完成 1,4 题。(18 分),【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 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 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