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86346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60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2.3 伴性遗传》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伴 性 遗 传,Content,一、伴性遗传,.特点: 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与 相关联。 .常见实例 ()人类遗传病:人的红绿色盲、血友病和抗维生素佝偻病。 ()果蝇:红眼和白眼。 ()鸟类: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二、人类红绿色盲症,.基因的类型:染色体上的 基因。 .人类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性染色体,性别,隐性,b,bb,b,3.遗传特点 ()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 ()往往有隔代 现象。 ()女性患者的 一定患病。,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基因的位置: 上的显性基因。 .患者的基因型 ()女性: 和 。 ()男性: 。 .遗传特点 ()女性患者 男性患者。 ()

2、具有世代连续性。 ()男性患者的 一定患病。,母亲和女儿,多于,交叉遗传,父亲和儿子,染色体,d,多于,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鸡的性别决定 ()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 的。 ()性别区分图解,非芦花雌鸡,异型,ZZb,Content,学点一 人类红绿色盲症,.伴性遗传的概念: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分析人类红绿色盲 基因位置:红绿色盲症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染色体由于过于短小而没有这种基因。 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Content,3.人类红绿色盲症的婚配组合及后代性状表现,Content,4.人类红绿色盲

3、症的遗传规律 (1)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女性只有XbXb才表现为色盲,XBXb不表现为色盲;而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 (2)色盲基因的传递表现为隔代交叉遗传。 男性色盲患者的色盲基因一定来自于母亲,传递给女儿。 正常男性的母亲和女儿一定不是色盲患者。 女性色盲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色盲。,Content,【例1】如图所示的红绿色盲患者家系中,女性患者-9的性染色体只有 一条X染色体,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正常。-9的红绿色盲致病基 因来自于 ( ) A.-1B.-2C.-3D.-4,B,【解析】本题考查了遗传病的遗传规律。根据题意结

4、合遗传系谱知,-9患色盲且只有一条X染色体,而-7不患色盲,则可判定-9的色盲基因来自-6,-6携带色盲基因但不患色盲,因此色盲基因一定来自-2,而-1传递给-6正常基因。,Content,1.在人类中,女性有两条同型性染色体,用 表示;男性有两条异型性染色体,用 表示。 2.女性的性染色体一条来自 ,一条来自 ;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 ,Y染色体来自 。,1.下列关于伴性遗传方式和特点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 ( ) .X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发病率高;若男性发病,其母、女必发病 B.X染色体隐性遗传:男性发病率高;若女儿发病,其父、子必发病 C.Y染色体遗传:父传子、子传孙 .Y染色体遗传:男女发病

5、率相当;也有明显的显隐性关系,父方,XX,XY,父方,母方,母方,D,Content,学点二 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抗维生素佝偻病 抗维生素佝偻病是一种显性伴性遗传病,显性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型中只要有一个基因,即表现为患病。因此,位于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患病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图解如下:,Content,2.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常见的伴性遗传:人的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佝偻病、果蝇的红眼和白眼、人的血友病、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雌雄异株植物(如杨、柳)中某些

6、性状的遗传等。 ()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雏鸡性别的早期判定(鸟类和蛾蝶类的性别决定方式与人的不同,属于型):,Content,【例2】父亲患病,女儿也一定患病,那么该病的致病基因是( )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C.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D.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通过遗传病的特点来确定致病基因的位置和显隐性。父亲患病,女儿一定患病,有明显的伴性遗传倾向。由于父亲传给女儿的是染色体,所以致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由于女儿有两条染色体(另一条来自母亲),故只有显性基因才能表现为一定患病。,Content,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性患者 女性患

7、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是 。 2.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性患者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 。,2.人类遗传病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 甲家庭中丈夫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妻子表现正常;乙家庭中,夫妻 都表现正常,但妻子的弟弟患红绿色盲;丙家庭中妻子为白化病患 者,丈夫家族中无此病患病史;丁家庭中的丈夫正常,妻子为转基因 技术改造了造血细胞而治愈的血友病女性。从优生角度考虑( ) A.甲家庭最好生育女孩B.乙家庭最好生育女孩 C.丙家庭最好生育男孩D.丁家庭最好生育男孩,患者,少于,患者,多于,B,Content,学点三 根据遗传图谱判断遗传病的遗传

8、方式,1.先确定是否为伴Y染色体遗传 (1)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正常,正常的全为女性,则为伴Y染色体遗传。 (2)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染色体遗传。 2.确定是显性遗传病还是隐性遗传病 (1)双亲都无病,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一定是隐性遗传病(简记为“无中生有,是隐性”)。 (2)双亲都有病,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一定是显性遗传病(简记为“有中生无,是显性”)。,Content,3.确定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遗传 (1)在已确定是隐性遗传的系谱中 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患病,则很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若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

9、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在已确定是显性遗传的系谱中 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都患病,则很可能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若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中有正常的,则一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遗传系谱图的判定口诀 父子相传为伴Y; 无中生有为隐性; 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无病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无病非伴性。,Content,5.不能确定判断的类型 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作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断,通常的原则是: (1)若代代连续,则很可能为显性遗传。 (2)若男女患者各占约1/2,则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若男女患者数量相差较大,则很可能是性染

10、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又可分为三种情况: 若系谱中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若系谱中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患者只在男性中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由只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Content,【例3】在下面遗传病系谱图中,最可能属于Y染色体遗传病的是( ),【解析】伴Y遗传的特点:男男男,即传男不传女,由AD系谱图可看出A图最可能为Y染色体遗传病。,A,Content,B项属于 遗传病,但不能确定染色体类型;C项属于 遗传病,一般判断为致病

11、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D项为染色体上的 遗传病。,3.如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病是显性遗传病,4是杂合体 B.7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 C.8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 D.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 性人群,隐性,显性,隐性,X,常,D,Content,1.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有什么关系?,(1)与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关系 伴性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伴性遗传有其特殊性。 .雌雄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有同型和异型两种形式。 .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

12、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雄性个体内(XbY)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现。 .Y染色体上携带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只限于在相应性别的个体之间传递。 .位于性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是成对的,其性状遗传与分离定律相同,只是与性别相关联。,Content,1.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有什么关系?,.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联系,在写表现型和统计后代比例时一定要与性别联系。 (2)与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在分析既有性染色体又有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相对性状的遗传时,由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Content,返回,2.利用所学知识尝试构建本学案三维知识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