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75654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四单元 再回首 单元智能升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中俄两国革命道路的比较 1不同:俄国是工人阶级武装首先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势力 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革命的主力是工人、士兵,多集中 在大城市。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方空虚,城市成为革命的爆发地。,(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方割据严重,农村成为 反动势力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但广大农民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革

2、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目标发动的起义遇到挫折,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3认识:无产阶级革命是以暴力为基础的,走什么样的道 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1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 指出:共产党宣言里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俄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B C D,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实际上指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自己具体的国情

3、相结合,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俄国和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选择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点。,答案:A,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规律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呈现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变成现实,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发展规律,同时也出现了曲折。,1由空想到科学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天才的设想。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2由理论到实践 1871年,法国爆发了巴黎公社武装起义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权,社会主义由理论发展到实践。 3由理想变现实 1917

4、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 二战后,东欧出现了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八个社会主义国家,亚洲也出现了中国、朝鲜、越南、蒙古四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一国胜利发展到多国胜利。,5由一种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是苏联模式的,各国也纷纷效仿。但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以及与各国国情的不符,其他国家力图通过改革突破这一模式,主要出现了南斯拉夫、中国两种模式。实践证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某校课外历史兴趣小组利用双休日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收集了下列四幅历史图片,请你为其拟订一个恰当的研究主题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变化过程 C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程,解析:图一反映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成为科学的理论;图二反映的内容是巴黎公社革命;图三反映的内容是十月革命;图四反映的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A、B两项无法完全反映图二、图三、图四所包含的内容,C项与四幅图片无关,只有D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