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4557289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徘徊中前进”局面 的出现;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及其成果和关于建国 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一些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历史相关知识点的 能力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通过指导学生分组查找、整理相关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史料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资料的分析总结及对一些重要历史问题的讨论来认识这一段历史,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

2、拨乱反正等内容,进一步形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使国民经济得到较快恢复。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从思想上和路线上拨乱反正,是建国以来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启发学生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培养学生参与改革的意识。3通过学习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拨乱反正等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有错必纠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历史意义。难点:“

3、两个凡是”的方针错在哪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和评价毛泽东的功过。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教师将相关的教具制成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布置、 指导一部分学生通过互联网、课外读物或其他途径搜集反映家乡改革开放前后巨变的材料(图片、邮票、实物等),并进行整理分类。学生下载的图片拷入计算机 中。安排、指导一部分学生了解本课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相关知识,并分组准备模拟讨论。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先请学生推选代表上讲台展示并介绍课前搜集的“文 革”时期家乡的材料(若是下载的图片,则可把鼠标交给学生完成),教师以此作简要评述。然后指出:十年“文革”给国家各方面工

4、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 “文革”结束后,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去,但“左”倾错误并未肃清,造成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此,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荡涤了尘埃,解放了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最大提升的伟大时代,在中国 现代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现在我们即开始学习第八章。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看书思考后回答。 教师介绍:引言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明确指出“文 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第二层简要说明党的十一届三

5、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 史地位。概括说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的过程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第三层指出这一时期国际形势的特点,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强调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一节。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板书)一、在徘徊中前进(板书)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本目各段内容,然后提问:“文革”后为什么会出现徘徊的局面?徘徊有哪些表现?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讲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之所以出现徘徊 的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文革”破坏达十年之久,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对全面清理“左”倾

6、错误的准备不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 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这使“文革”的错误不能得到纠正,经济建设上的急于求成,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全党 全国人民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什么?这是徘徊的原因,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深刻的历史背景。 提问:徘徊中能“前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概括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进展。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安排发言,然后总结: 1977年邓小平被重新恢复工作,他从科学、教育、文化着手,开始大力整顿,实质上是在纠正“文革”错误。他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7年底恢复被 废弃的高考制度

7、;特别是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 反响。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在理论上澄清“文革”的极“左”影响,为国民经济、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和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打下了基础。可以说,邓小 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复出,成为历史性转折的组织条件。 课堂活动:模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先请出主持人,介绍讨论的背景和出现,提出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两方代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教师引导围绕“两个凡是错在何处?”展开模拟讨论。其间若有其他同学要求发言,应尽可能予以鼓励。 教师总结: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

8、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一文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讨论是为了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的实质在于利用人民群众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 情,打着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神化领袖,坚持“文革”错误,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表现,违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提问:这场讨论有什么现实意义? 为什么说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引导:这次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说它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它不啻一阵惊雷,使亿万中国人民从盲目的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惊醒,从而能拿 起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去评判是非,特别是碰“文化大

9、革命”当时这个禁区。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认识:这场讨论发生在思想理论界,但引起的震动波及全国社 会。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指导了这场讨论。精神枷锁被打破,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着手解决徘徊中前进期间没有解决的问题。关于真理标准问 题的讨论,成为历史性转折的思想条件。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教师: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包括所引的一段史料,识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概述会议的主要内容。学生看书总结归纳后,教师先介绍背景材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先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然

10、后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请同学完成下列表格: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思想方面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政治方面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方面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此外,教师可以概述三方面内容之间的关系:思想方 面的指导方针是政治方面和组织方面决定的前提。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作出政治方面和组织方面的重大决定,它起到了廓清迷雾、指示方向的作用。 政治方面的决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11、中心内容。它在真正意义上结束了“文革”和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作出的工作重心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既符合亿万中国人 民的利益,也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潮流。组织方面的拨乱反正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的体现。平反冤假错案,又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打下了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 提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教师先让学生代表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巨变的材料,并激发学生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投身改革开放事业的思想感情。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教材做了非常清楚地表述。问题是要让学 生联系前后历史真正认识到这次会议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

12、拨乱反正,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师可进一步阐述党史上三次工 作重心的转移:1927年八七会议和秋收起义后由城市转入了农村,开始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创举。1949年,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革命进入了由城市领 导乡村的阶段。建国以后,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结束,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准确的判断,并规划出建设社 会主义工业国的宏伟蓝图。但由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因素的干扰,更重要的是党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偏离了正确的航向,致使这次转变不仅没有实现,反而使 “左”倾错误愈演愈烈、登峰造极,给国家各项工作造成巨大冲击,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被

13、彻底扭转。以此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里程碑的认识。此外, 教师还要指出,以这次会议为标志,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逐渐形成,成为以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拨乱反正(板书)提问:拨乱反正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学生看书思考、归纳后回答。 教师讲述:(1)为1976年天安门事件的错误处 理平反;(2)为刘少奇、彭德怀等一大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平反昭雪,恢复名誉;(3)为1957年错划的右派分子平反;(4)调整和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民族 政策和宗教政策等。这些做法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了安定团结,推动了建设事业。提问:1981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14、史问题的决议为什么要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是中共“左”倾错误发展 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被证明完全是错误的,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而是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和操纵,给国家、民 族带来灾难性损失的一场内乱。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是依据客观事实作出的正确决定,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要求,它必将起到警世作用。提问:否定“文革”,能不能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请阐明理由。 教师:学生一般能依据教材作出正确的判断,但理由 可能阐述不清。教师应以此为例对学生进行评价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方法指导。首先告诉学生应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

15、想区分开,毛泽东思想一个人的思 想,而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和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已经被历史所证明。至于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既不应抓住他在“文革”期间所犯的严重 错误不放,也不应只看他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的功绩,而应该全面地、分阶段地加以评论,做到唯物辩证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帮助学生认识尽管 毛泽东在晚年犯了严重错误,但仍然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的结论。【本课总结】 可试着让一位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小结本课主要内容。教师引导:本课分三部分内容:在徘徊中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全节围绕“转折”二字展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转折,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时期。“徘徊中前进”是转折的背景和条件。拨乱反正是转折的重要表现。整个转折的过程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点值得每位同学借鉴,然后教师展示 本节知识结构图,以巩固所学知识。【教学过程说明】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节中心内容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它彻底结束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路线的统治,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虑到思想问题和路线 问题比较抽象,所以我从这次会议为什么能实现转折,这之前具备了哪些实现转折的条件着眼,抓住“转折”二字,按照师生互动的原则,组织学生搜集材料,安排 课堂讨论,力求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