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4509768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文档资料(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古诗常用表现手法,一、古诗常用表现手法,【注】 描写是古诗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它有许多方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除这里介绍的“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外,描写还有“观察角度多变”“声形色描写”及“多种感官描写”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既是抒情方式,也是表现手法,两者重合,参见前面“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二、提升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吕】普天乐 姚燧 浙江秋,吴山夜。愁随潮去,恨与山叠。塞雁来,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怕离别又早离别。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 【注】 浙江:钱塘江,因为通海,秋天多潮,以壮观著称;吴山:在杭州西

2、湖东南。宁奈:忍耐。 (1)本曲通过_这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别恨。,(2)“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极尽奇妙,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答:_ _ 答案(1)塞雁、芙蓉、冷雨、青灯 (2)采用拟物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作者心中之愁随钱塘江的潮水流得更远更长,心中之恨与吴山的山峰重叠,连绵不绝。“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情。一动一静,状写出心头汹涌澎湃但无法排遣的愁恨,极为奇妙。,【诗歌鉴赏】 这首小令是一首离别送行之作。起笔以钱塘江和吴山入曲,壮美之景适逢清秋之夜,令作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愁随潮去,恨与山叠”,潮去,极具汹涌之感;山叠,极写沉重之情。这一动一静,便状

3、写出了心头汹涌澎湃却无法排遣的愁恨,极为巧妙。人已愁成此状,更那堪:“塞雁来,芙蓉谢。”北雁南飞,芙蓉花凋谢,感触物候之变迁,倍感韶光之消逝也。“冷雨青灯读书舍”一句,写出眼前之孤寂凄凉。作者的愁恨之情、凄凉之感,究竟从何而来?曲情至此,融情入景,蓄势已足,始一笔点明:“怕离别又早离别。”这是全篇最精彩之处。全曲所写之愁恨、凄凉,皆因离别而滋生,以至不可遏制。曰“怕离别”,则双方交情之好可知;曰“又早离别”,则相聚苦短,别易会难,重见无期亦可知。一句质朴情语,道尽此时况味。“今宵醉也,明朝去也,宁奈些些。”宁奈,即忍耐,些些,即一些,皆元人口语。纵然怕离别,也要离别了,无可奈何,还是珍惜今宵,

4、相与一醉吧。既然明朝终当一去,还是忍耐一些吧。“宁奈些些”,是安慰行者,也是宽解自己,亲切而又得体。全篇大半极写愁恨,最后三句忽然纵笔作旷达语收束,正显出曲之旷达放逸之本色。,2.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海棠 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海棠 崔,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1)两首诗用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的。 答:_ _ 答案(1)娇嫩,(2)第一首:拟人手法,描写海棠叶和花,显出叶娇柔、花妖娆的美。直抒胸臆,诗人感叹自己笔虽巧但仍不

5、能写尽海棠的美,无法满足自己吟咏的兴致,以此表达喜爱之情。 第二首:比拟手法,海棠如刚出浴的美人,绿叶红花如美人身上的绿绸嫩肤,娇嫩无比。用典,“华清出浴初”运用长恨歌中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典故,表现海棠之美。对比,用桃李的娇美无法和海棠的娇美相比,表达喜爱之情。虚实结合,前两句实写海棠之美,后两句虚写,假如桃李能言,欲与海棠比娇美,也会自认无法比得上。(答出三点即可),【诗歌鉴赏】 王诗: 前两句描写海棠叶和花的美,用的是拟人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绿娇隐约”“红嫩妖娆”,显出其叶的娇柔和花的妖娆。后两句抒情,说巧笔未能尽传其形,吟咏兴致很浓,表达了对海棠的极度喜爱之情。 崔诗:同样是写对海棠之美的喜爱叹赏。前两句用典,用美人杨贵妃赐浴华清池的典故来写海棠的娇嫩柔美。后两句写的什么呢?俗语曰“艳若桃李”,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可见桃李是比较艳丽娇媚的了。如果拿来和海棠比怎么样呢?“要比娇妍比得无”,桃李也会自认无法比得上,这就突出了海棠绝世美丽的姿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