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9005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药理学17消化系统(肝病)课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药理肝病辅助用药,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病。 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常见。,肝炎的种类,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主要引起急性肝炎,经粪-口传播,有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流行。 乙、丙、丁型肝炎常表现为慢性经过,主要经血液传播,无季节性,多为散发,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五种肝炎病毒,(一)甲型肝炎病毒(HAV),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科的一员。 1981年归类为肠道病毒属72型。

2、 最近归入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HAV是该属仅有的一个种。 HAV直径2728nm,无包膜,球形,内含单正股线状RNA。 电镜下可见空心和实心两种颗粒存在 实心颗粒:成熟的病毒颗粒 空心颗粒:不完整的病毒颗粒,仅含衣壳蛋白,无核酸,图 HAV电镜照片,无包膜,球形,20面体对称,HAV,HBV是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Hepadnavirus)科中哺乳动物病毒属的一员。 乙型肝炎病人或携带者的血清中有种颗粒: 小球形颗粒:直径1525nm 管形颗粒:直径22nm、长50230nm 大球形颗粒:直径42nm,(二)乙型肝炎病毒(HBV),图 HBV三种颗粒,电镜,负染120

3、000,大球形颗粒,管形颗粒,小球形颗粒,(三)丙型肝炎病毒(HCV),过去称为输血后或体液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89年东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CV。 1991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HCV归入黄病毒(Flavivirus)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HCV在血液中浓度极低,未能在电镜下直接观察到HCV病毒颗粒,但可观察到基本相似的HCV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图 HCV示意图,HDV是沙粒病毒科(Arenaviridae)病毒属(Deltavirus)的成员 HDV是一种缺陷病毒:需有HBV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辅助才能复制、表达抗

4、原及引起肝损害。 HDV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也可以在HBV感染的基础上引起重叠感染。当HBV感染结束时,HDV感染已随之结束。 同时,HDV基因复制和表达能影响HBV基因复制和表达,反之亦然。 HDV:球形,直径3537nm,(四)丁型肝炎病毒(HDV),图 HDV示意图及电镜图,(五)戊型肝炎病毒(HEV),过去称为肠道传播型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9年东京国际肝炎会议正式命名为HEV 最新的国际病毒分类系统将HEV的分类地位确定为野田村病毒科(Nodaviridae)中的戊型肝炎病毒属(hepatitis E-like viruses) HEV病毒颗粒呈球状,无包膜,表面不规则,直径

5、2734nm,在胞浆中装配,呈晶格状排列,可形成包涵体。,图 HEV电镜图,球状无包膜,呈晶格状排列,HEV,肝炎流行病学,(一)甲型肝炎,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 起病前2周到ALT高峰期后1周为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 输血后引起甲肝较为罕见,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流行特征 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 水源、食物被污染可呈爆发流行,例如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主要由于食用HAV污染的毛蚶引起,(二)乙型肝炎,传染源 急性、慢性患者、亚临床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最为重要 传染性贯穿整个病程,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6、母婴传播:可发生在宫内传播,围产期传播和产后密切接触传播。 密切接触传播:现已证实唾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都可检出HBV。 其他如虫媒传播途径等尚未得到证实。,(二)乙型肝炎,易感人群 抗HBs阴性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 新生儿 医务人员 职业献血员,流行特征 世界性分布:分为高、中和低度三类流行区,我国属高度流行区。 与年龄、性别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有逐渐增长的趋势,男性患者和携带者多于女性。 以散发为主,有家庭聚集现象,暴发仅见于输血后肝炎和血液透析中心。 无明显季节性 。,(三)丙型肝炎,传染源 主要为急、慢性患者,以慢性患者尤为重要。 血清抗HCV阳性的亚临床感染者也可能长

7、期存在传染性。 传播途径 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传播,易感人群 凡未感染过HCV者均易感 高危人群:经常使用血制品者,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和静脉药瘾者等 流行特征 呈全球分布,无明显地理界限 南欧、中东、南美和部分亚洲国家较高,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较低 我国为高发区,(四)丁型肝炎,传染源 急性或慢性丁型肝炎患者 HDV及HBV携带者 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 血液传播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性接触传播 母婴垂直传播,易感人群 共同感染:指HBV和HDV同时感染,感染对象是正常人群或未受HBV感染的人群。 重叠感染:指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HDV,感染对象是

8、已受HBV感染的人群。 流行特征 全球性分布 呈散发性发病和暴发流行,以散发性为主,(五)戊型肝炎,传染源 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动物(家猪、羊和野鼠等)可能是一种重要的传染源,并可能作为HEV的贮存宿主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经胃肠道以外的传播途径 以输血或注射的方式传播的可能性较少 尚未有经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之间垂直传播的病例报告,易感人群 未受过HEV感染者普遍易感 青壮年及孕妇发病率较高,儿童发病率较低 流行病学特征 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也有散发病例 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散发于雨季后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19881989年新疆戊肝大流行主要与水源污

9、染有关。,(一)甲型肝炎发病机制,HA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经粪便排出 免疫介导肝损 NK细胞 CD8+T细胞 HAV感染时肝细胞损伤也可能与凋亡有关,(二)乙型肝炎发病机制,HBV经皮肤黏膜血流肝脏(及其他器官)复制血流免疫系统(T/B淋巴细胞) 细胞/体液免疫病毒清除 CD8+:识别肝细胞膜表达的HBcAg和MHC-肝细胞溶解 CD4+:识别B细胞膜表达的HBsAg、HBcAg和MHC-B细胞释放抗-HBs清除病毒 慢性化机制免疫耐受,病毒变异,细胞因子,(三)丙型肝炎发病机制,急性HCV感染:可能是HCV直接致病作用 慢性HCV感染: 病毒的细胞毒作用 免疫介

10、导 肝内以CD8+浸润为主 HCV感染者有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表现,且短期激素治疗可以降低转氨酶水平 免疫抑制病人并不导致肝病的加重,极高的慢性率是HCV感染的一个明显特征 包膜蛋白区的快速选择性变异 导致准种现象的产生以及优势株群的不断转换,使得HCV能不断地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作用; 导致HCV缺陷颗粒的产生,吸收可能的中和抗体,使得HCV复制(非缺陷)颗粒得以生存。 负调节病毒复制功能,(四)丁型肝炎发病机制,CD8+ T细胞攻击 宿主免疫在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DV复制过程及其表达产物对肝细胞有直接损伤作用,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五)戊型肝炎发病机制,HEV在体内的定位以及感染过

11、程尚未完全弄清 HE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肝脏复制排入血液和胆汁经粪便排出 细胞免疫反应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NK细胞,(六)重型肝炎发病机制,细胞免疫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 Th细胞 体液免疫 早期产生大量HBsAb ,形成免疫复合物 激活补体,产生机体反应, 肝细胞凋亡 内毒素:刺激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一)急性肝炎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甲、戊型多见,总病程14个月 黄疸前期(平均57d):发热、疲乏、食欲下降、恶心、厌油、尿色加深,转氨酶水平升高 黄疸期(26周):皮肤巩膜黄染,肝脏肿大伴有压痛,尿三胆阳性,转氨酶升高及血清胆红素升高 恢复期(12

12、月):黄疸渐退,症状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复常,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起病较缓,无黄疸,其余症状与急性黄疸型的黄疸前期相似。 可发生于5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任何一种。 由于无黄疸而不易被发现,而发生率则高于黄疸型,成为更重要的传染源。,各型特点,甲、戊型常有发热,戊型易淤胆,孕妇病死率高 乙型部分有血清病样症状,大部分完全恢复 丙型病情轻,但易转慢性 丁型表现为Co-infection,(二)慢性肝炎临床表现,常见于乙、丙、丁型肝炎 轻度慢性肝炎 病情轻,可有疲乏、纳差、厌油、肝区不适、肝肿大、压痛、轻度脾肿大。 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慢性肝炎: 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

13、或持续的肝炎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进行性脾肿大,肝功能持续异常。 具有早期肝硬化的肝活检病理改变与临床上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三)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占0.2%0.5%,病死率高。 所有5型肝炎病毒感染均可导致重型肝炎,但HAV和HEV感染导致的重型肝炎较少见。,急性重型肝炎:亦称暴发型肝炎 常有诱因 起病2周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腹水增多,有肝臭、急性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及肝性脑病。 后者早期表现为嗜睡、性格改变和谵妄,后期表现为昏迷、抽搐、锥体束损害体征、脑水肿和脑疝等,体检扑翼样震颤阳性。,亚急性重型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 起病15d至24周出现

14、极度乏力、纳差、频繁呕吐、腹胀等症状,胆红素上升17.1mol/(Ld)或大于正常值10倍,肝性脑病度以上,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40%。 脑病型: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 腹水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者,慢性重型肝炎:亦称慢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 有如下发病基础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 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影像学改变及生化检测改变者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四)淤胆型肝炎临床表现,亦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症状轻。 表现肝内淤胆,巩膜、皮肤黄染,皮肤瘙痒,

15、粪便颜色变浅,肝肿大,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 与肝外梗阻性黄疸不易鉴别。 少数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一)急性肝炎并发症,胆囊炎:多由B超发现,常无临床表现。 心电图异常:主要是节律、T波改变,均为一过性,随肝炎的恢复而恢复。 HBV或HCV相关性肾炎。 急性丙肝则常有自身免疫性损害。,(二)慢性肝炎并发症,消化系统:胆道炎症、胰腺炎、胃肠炎等。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等。 血液系统: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循环系统: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泌尿系统: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 皮肤:过敏性紫癜等。 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在我国,乙型肝炎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其次

16、为丙型肝炎。,(三)重型肝炎并发症,肝性脑病: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经症状及体征。 出血:皮肤黏膜、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以皮肤及消化道出血为常见。 肝肾综合征: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继发感染 菌血症、肺炎、腹膜炎等。 感染症状常不典型,血白细胞轻度增高。 自发性腹膜炎多见,仅半数患者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水培养细菌阳性率较低。,(一)急性肝炎预后,甲肝预后良好,多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 急性乙肝大部分可完全康复,约10%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急性丙肝多转为慢性或病毒携带。 急性丁肝重叠HBV感染时约70%转为慢性。 戊肝病死率一般为1%2%,最高达12%。妊娠后期合并戊肝病死率10%20%,最高达39%。,(二)慢性肝炎预后,轻度慢性肝炎一般预后良好,仅少数转为肝硬化。 中度慢性肝炎预后较差,较大部分转为肝硬化,小部分转为肝癌。 重度慢性肝炎发展为慢性重型肝炎或失代偿期肝硬化。,(三)重型肝炎预后,预后不良,病死率达70%以上。 年龄较小、治疗及时、无并发症者病死率较低。 急性重型肝炎存活者,远期预后较好,多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