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497523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原文、翻译及赏析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回忆当年奔赴万里外的边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醒后不知它在何处?唯有(自己在军中穿过的)貂皮裘衣,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匈奴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凭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 选自放翁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的爱国诗

2、人。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后汉书 班超传载,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应当 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后出使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梁州:仅陕西南部汉中地区。陆游在48岁时在汉中川陕宣抚使署任职,过了一段军旅生活,积极主张收复长安。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据战国策 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 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这里比喻多年没有披挂上阵,甲胄尘封,不能立功边陲。 胡: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

3、指金兵。 鬓先秋: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天山:在今新疆境内,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抗金前线。 身老沧洲:陆游晚年退隐在故乡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沧州,滨水之地,古时隐士所居之处。 觅:寻找。 戍:防守。 暗:形容词作动词,变得暗淡。 貂裘:貂皮裘衣。 秋:白。 空:白白的。 料:预料。 赏析 作者:佚名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 当年 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 觅封侯 ,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 匹马 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

4、勃勃英姿。 戍梁州 ,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 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奔驰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 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5、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 旧貂裘 ,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 匹马戍梁州 的纪念。陆游对这件 旧貂裘 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 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 (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 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 。(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着。 旧貂裘 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 旧貂裘 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

6、凉心情。 胡未灭 ,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 鬓先秋 ,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 泪空流 ,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 未 、 先 、 空 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 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 先 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空 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

7、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此篇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感情自胸臆流出,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沉郁苍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陆游爱国词作的名篇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