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7333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6.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枢神经系统PPT文档资料课件(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 脊髓,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内脏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一、神经系统的区分,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 脊髓,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内脏神经,感觉神经 运动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构成神经系统的主要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组成。 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1)根据神经元突起数目分类: 多极神经元,有一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2、双极神经元,在胞体两端分别发出中枢突和周围突。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只发出一个突起,距胞体不远处又呈“T”形分成两支,一支为周围突,另一支为中枢突。,二、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神经元(N),神经元的构造,神经元 神经胶质,神经元,胞体,突起,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 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2)根据神经元生理功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或传入神经元,将内、外环境刺激传入中枢。 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从中枢传至效应器。 中间神经元或联络神经元,所占数量最多,约99,在中枢神经内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进行各种信息的传递、分析和综合。,

3、2.神经胶质即神经胶质细胞,其数量比神经元多。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间质和支持细胞,根据其形态可分为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室管膜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分为雪旺细胞和卫星细胞。神经胶质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及形成髓鞘等作用。,3.神经纤维:由神经元较长突起连同其外包被的结构构成。根据胶质细胞是否卷绕轴索形成髓鞘,将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纤维和无髓纤维。神经纤维的表面有一薄层结缔组织包绕,称神经内膜。若干条神经纤维被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的神经束膜包绕,形成神经束。粗细不等的神经束被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神经外膜包绕,形成神经。 4.突触:是一个神经元与另一

4、个神经元间在形态上发生接触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最多见的突触方式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接触,分别称轴体突触或轴树突触。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间隙和突触后部3部分构成。,三、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接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并做出适宜的反应,这种神经调节过程称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完成反射活动的解剖学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五个环节,即感受器传入(感觉)神经中枢传出(运动)神经效应器。如果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损伤,反射即出现障碍。因此临床上常用检查反射的方法来诊断神经系统的某些疾病。,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灰质和皮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

5、体和树突聚集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灰质集中于脑的表层,特称皮质。 神经核和神经节:在中枢部位,一些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成团或柱,称神经核;在周围神经则称神经节。,白质和髓质:神经纤维在中枢内聚集的部位,因其髓鞘在新鲜标本上色泽亮白,称为白质;白质在大、小脑位于皮质深面,故名髓质。 纤维束和神经:在白质中,凡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合形成束状结构称神经。 网状结构:在中枢某些部位,神经纤维交织成网,其间散在分布着神经元胞体,这种结构称网状结构。,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M),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6、,神经元胞体和树突集聚之处。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之处,外面包有髓鞘,色泽白亮。,3.神经节:,1.灰质:,2.白质:,4.神经:,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处。,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集聚处。,中枢神经系统脊髓,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1.位置:位于椎管内,比椎管短。,2.外形: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1)颈膨大:第5颈节至第1胸节。 (2)腰骶膨大:第2腰节至第3骶节。 (3)脊髓圆锥: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 (4)终丝:脊髓圆锥末端延伸为一根细丝,内无神经组织,止于尾骨背面。,脊髓圆锥 终丝 马尾 脊神经 (31对) 前根 (运动) 后根

7、 (感觉),第一胝神经,终丝,马尾,终丝,脊髓圆锥,后正中沟,前根,后根,(5)沟裂:脊髓表面有6条沟裂。,(6)马尾:腰、骶、尾部的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脊神经,脊神经节,前根,后根,脊髓表面6条沟,3.脊髓节段和椎体的对应关系 (1)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一段脊髓成为1个脊髓节段,共有31个节段。 (2)与椎体的对应关系,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横切面上,可见脊髓中央管,以及围绕在中央管周围呈“H”形的灰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 (一)灰质 灰质前、后连

8、合:又称“中央灰质”,为中央管前、后的灰质。 前柱、后柱和侧柱:前角、后角和侧角上下纵贯成柱。,灰质中主要核团,(二)白质 白质分区 1.前索:前外侧沟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 2.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裂之间的白质。 3.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 4.白质前连合:灰质前连合前方的白质。,传导束 脊髓白质主要由许多纤维束组成。可分为上行纤维束、下行纤维束和固有束。 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 (1)薄束和楔束:这两个束是脊神经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的直接延续。 薄束:来自第5胸节以下的后根。 楔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的后根。 功能:传递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薄束和楔束,(2)

9、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2.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 起自脑的不同部位,直接或间接的止于脊髓前角或侧角。管理骨骼肌的下行纤维束,分为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前者包括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后者包括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等。,皮质脊髓束,三、脊髓的功能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低级中枢,正常情况下其活动受脑的控制,主要功能有: 1.反射功能:是较简单的低级反射,为节内反射和节间反射。 (1)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包括牵张反射和屈曲反射等。 (2)内脏反射:包括排尿、排便反射和性反射、竖毛反射等。 2.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纤维为脑与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中枢神经系统,脑,脑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

10、脑、间脑和端脑组成。中国成年人男性脑重为1381g,女性脑重为1268g。,一、脑干 brain stem,脑干位于颅后窝,脊髓与间脑之间,自下而上由延髓、脑桥和中脑三部分组成,延髓和脑桥的背面与小脑相连。 (一)脑干的外形 1.延髓:形似倒置的圆锥体,长约3cm。下端平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上端借延髓桥脑沟与脑桥分界。,2. 脑桥:形体比延髓膨大。,菱形窝即第四脑室底,由延髓的背侧面上部和脑桥的背侧面共同构成。,菱形窝,上外侧界: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薄、楔束结节和小脑下脚 窝的侧角:外侧隐窝,境界,由外侧隐窝走向中线的数条白色神经纤维索称为髓纹,为延髓与脑桥背侧面的分界线。窝底正中有纵行的正

11、中沟将其分为左右两半。,第四脑室,为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的腔室,上通中脑水管,下通延髓和脊髓中央管。 室底为菱形窝; 顶端朝向小脑,为第四脑室盖,自上向下为上髓帆、小脑白质、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脉络组织的部分血管反复分支缠绕形成第四脑室脉络丛,其产生的脑脊液借菱形窝下角正上方不成对的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处的成对的外侧孔流入蛛网膜下隙。,3.中脑midbrain 形体较小,其内有狭小的中脑水管,向下连第四脑室,向上通间脑的第三脑室。,(二)脑干的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构成。 1.灰质:脑干灰质不像脊髓灰质那样是一个连续的细胞柱,而是以神经核的形式存在。神经核分脑

12、神经核和非脑神经中继核两类。 (1)脑神经核(七个功能柱),非脑神经核参与组成多种神经通路或与脑神经和其他核团以及网状结构相联系,完成许多重要反射,2.白质:包括脑干内各核团间的联系纤维,大脑、小脑与脊髓间互相联系的纤维以及脑干各神经核团与脑干以外各结构间的联系纤维等。其中长纤维束分为上、下行传导束。,主要下行(运动)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为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的纤维,经过内囊后肢到脑干,其中大部分纤维在锥体交叉处越边到对侧成为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成为皮质脊髓前束。皮质脊髓束终止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支配躯干和四肢骨骼肌的运动。 皮质核束:为大脑皮质运动中枢

13、发出的纤维,经内囊膝下行陆续终止于各脑神经运动核。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合称锥体束。,3.脑干的网状结构:散布于各核团及纤维束之间。网状结构内的神经元胞体在一定程度上聚集成团,形成许多功能各异的神经核。 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是: 构成上行网状激动系统,影响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构成下行网状激动系统,调节躯体运动、内脏活动等。 (三)脑干的功能:脑干是大脑、间脑、小脑与脊髓间信息联系必经之桥梁,是各种上、下行传导束必经之路,也是网状结构的主要部位。脑干是心血管、呼吸等重要生命中枢所在地,还有一些重要的反射中枢,如瞳孔对光反射中枢(中脑)、角膜反射中枢(脑桥)等。,二、小脑 cerebellum,(一)

14、小脑的外形和分叶 小脑上面平坦,下面中部凹陷。 中间缩窄部称小脑蚓, 两侧膨大部称小脑半球。 在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部有一突出结构,称小脑扁桃体。,(二)小脑的内部结构 由小脑皮质、小脑髓体和小脑核组成。 1.小脑皮质:小脑表面有许多平行的横沟,两沟之间形成叶片状的回。每一叶片表面是一层灰质,即小脑皮质。 2.小脑髓质:小脑白质在深部,称小脑髓体,由出入小脑的纤维构成。 3.小脑核团:其内有4对小脑核,由中线向两侧依次为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三)小脑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与运动控制有关,参与身体平衡、肌紧张、运动协调等。如小脑损伤可出现平衡失调、肌张力降低和小脑共济失调等,同时有运动性震

15、颤。,三、间脑 diencephalon,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其两侧和背面被高度发达的大脑半球所掩盖,间脑分为五部分。 (一)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又称丘脑。由一对卵圆形灰质团块组成。 外形:前端有前结节,后端有丘脑枕,背面有终纹,内侧面有下丘脑沟。,(二)下丘脑 hypolhalamus 居丘脑下方,形成第三脑室下部的侧壁。在脑底面,此部最前方是视交叉,向后依次为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 主要核团有位于视交叉背外侧的视上核,第三脑室侧壁上部的室旁核,它们分别通过视上垂体束和室旁垂体束将加压素(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输入垂体后叶。,下丘脑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的中心,将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

16、融为一体;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涉及对情绪、饮食、体温、水盐平衡、睡眠、觉醒及垂体内分泌活动等的调节。下丘脑除通过神经通路接受有关信息外,还可直接通过血液接受有关信息(如体温、血液成分变化等),因此能有效地实现其调节功能。,(三)后丘脑、上丘脑和底丘脑 1.后丘脑:包括丘脑枕后下方的内、外侧膝状体。前者借下丘臂连接下丘,接受外侧丘系纤维,发出纤维经听辐射至颞叶听觉中枢;后者借上丘臂连接上丘,接受视束纤维,发出纤维经视辐射至枕叶视觉中枢。 2.上丘脑:位于第三脑室顶部的周围,包括丘脑髓纹和缰三角、松果体。 3.底丘脑:位于间脑与中脑的过渡区,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结构。,(四)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 为间脑内一正中矢状窄隙,室前部借左、右室间孔通向侧脑室,室后部通中脑水管。第三脑室顶由脉络组织构成;底由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构成;前壁为终板;侧壁为丘脑和下丘脑。,四、端脑 telencephalon,端脑又称大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