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480684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古诗四首教案 教学重点:1. 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3. 熟读背诵学习过程:春望一. 导入:【诗人简介】杜甫:字子美,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 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 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 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其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 神, 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为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属五言律诗, 作于至德二年 757 年,当时杜甫 46 岁,时值安史之乱,他

2、羁居在沦陷后的长安。二. 学习诗词的切入点?在 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三. 朗读理解杜甫:忧国伤时,催人泪下安史作乱,长安 沦陷,大唐王朝盛极而衰。诗人杜甫目睹长安人民的惨祸,想到自己一家的遭遇,不禁潸然 泪下,万般感慨,融于笔端,挥笔写下千古传颂的春望 。 这首诗从“望”写起,以“愁”作 结。前四句写春望之景,后四句抒春望之情。首联从大处落笔,总写眼中所见。上句蕴含山 河依旧、国事全非的深沉感慨 ; 下句极写城池残破、满目疮痍的荒芜景象,深切表达了诗人 沉痛的心情。颔联两句最为感人 : 鸟语花香,明媚春光,往往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诗人却见 花开而落泪,闻鸟语而惊心,春光愈是烂漫,内心愈

3、是伤感。这里色感相连,声动相应,景 随情移,情随景生,匠心独运,感人至深。颈联则更深一层写春日所感,直抒胸臆,自然真 挚。尾联正面描绘诗人自我形象,收束全篇。通过白发日稀、频频搔首的外在形象,表现了 诗人内心深处“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深广忧思。 四. 作者的感情 触目伤怀、忧国思 家 泊秦淮一.【诗人简介】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 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 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 【创作背景】 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

4、作。流经城内的 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 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七绝。二. 朗读理解杜牧: 讽刺辛辣,悲痛深沉杜牧的诗伤时忧国,洒脱俊爽,境界廓大,含义深刻。 泊秦淮首句 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 一起,融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 墨是那样轻淡, 可那点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次句叙事, 点明夜泊地点。 三、 四句由 “近 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由歌曲之靡靡,引出“不知亡国之恨”。这两句

5、于婉 曲轻利的风调之中, 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 又反映了官僚 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可谓讽刺辛辣,悲痛深 沉,感慨无限,堪称绝唱。三. 作者的感情借古讽今,对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诗人简介】陆游:南宋爱国诗人。号放翁。一生最大抱负就是收复失地。 “位卑未敢 忘忧国”(陆游) 【创作背景】此诗为陆游 68 岁所作,此时年老体衰、闲居故乡。二. 朗读 理解陆游 : 国忧难忘,炽热情怀驰骋沙场,光复河山,是陆游一生最大的抱负。在他的诗中 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爱国主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正是一首雄浑慷慨、洋溢着

6、爱国激情的光辉诗篇。前两句写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僻野,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 一统。“卧”而“僵”,形体可谓衰惫;“村”而“孤”,处境也属艰难。但诗人并未沉湎于一己之 荣辱,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国戍轮台”。其拳拳忧国之心,何其感人!后两句诗气势更为高昂, 显出诗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抒发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全诗感情激荡,气势轩昂,成功塑 造了一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老英雄的高大形象。三. 作者 的感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过零丁洋一【诗人简介】文天祥(1236 1283)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

7、吉安)人。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有文山先生全集1275 年,元军大举进攻,文天祥 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次年正月,元军占领了临安,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文天祥宁死不 屈。1278 年元军再攻,文天祥被俘。元将强迫他写信投降,他将自己所写过零丁洋一 诗抄录给元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元将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 逼文天祥了。1283 年,文天祥遇害。 【创作背景】被俘押经零丁洋时所作 二. 朗读理解文 天祥 : 舍生取义,千古绝唱过零丁洋是爱国诗人文天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绝不屈 膝投降的民族气节的壮丽诗篇。首联两句回顾自己的战斗历程。“寥落”二字既暗示对苟且偷 安者的愤激, 又

8、寄寓自己孤军奋战、 孤掌难鸣的感伤。 颔联两句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抒写。 四年的艰苦奋战,结果仍不免山河破碎,像狂风吹散了的柳絮一样。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 贴切,形象鲜明,感情炽烈,读之使人怆然!五六句紧承前句进步渲染。回想惨痛经历, 不禁触景生情,内心备感凄凉。这一联将“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富含感情色彩的地名连用, 语意双关,悲凉满怀,可谓诗海绝唱!最后两句豪情满怀,慷慨悲壮,气势磅礴,格调高亢, 表现了诗人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坚定决心, 从而凝聚成一种超越时空的不 朽的民族精神。三. 作者的感情? 宁死不屈教学反思: WORD 批量转批量转 PDF 工具工具-未注册未注册 注册码购买注册码购买 QQ:3049816538(注册后本文字 和以下内容消失 注册后本文字 和以下内容消失) 点击我获得好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