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55409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2.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10古代诗歌鉴赏第3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详解(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高考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新课标版 高考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第三节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专题十,考 情 汇 锦,考 情 解 读,考 点 攻 略,巩 固 提 升,2,3,4,1,(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答:_ _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答:_ _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_ _,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2、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_ _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 _,答案(1)诗人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情感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惆怅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3、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前两句说为了建功立业,自己甘愿客居天涯,已经习惯了“流离”“别家”的生活,把这当作等闲之事了。“挥袂”之举流露出诗人的洒脱。后两句说万籁俱寂的夜晚,诗人好梦醒来只有一盏孤灯相伴,不禁心生悲凉,欲在孤独无奈中寻找寄托,却是斜月相迎。“斜月”意象的加入,让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惆怅之情更浓。显然,这是衬托的手法。,(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上一个题的分析,知道韦庄在“灯前”沉吟故乡美梦,眼前的孤灯、斜月让他心生羁旅之愁。郭诗的意思是:渔家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

4、真是开心惬意。“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情景。,一、考纲解读 2016年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二、考情特点 1设题方式。有的题目直接设问该考点,如2015年天津卷第14题第二问“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的题目结合其他考点考查,如2015年安徽卷第9题“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2考查内容。表达技巧涉及内容多,就最近几年高考来看,此考点主要涉及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等。并且此考点也是考查重点,2015年共有六套试题考查了此考点。,本考点分为:一、表达方式

5、;二、表现手法;三、修辞;四、结构技巧。 一、表达方式 对于诗歌而言,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而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

6、,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技巧攻略 1掌握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方法 (一)掌握相关的表达技巧知识。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例如: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诗歌从水中月景写起,生动地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写景的角度: 远

7、近:通常是两联一句描写近景,一句描写远景。 动静:一句描写动景,一句描写静景,常与对比手法相结合,其名为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等等。比如陆游的幽居初夏“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声色:也是衬托的一种,可以说是以声衬静,即诗中有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有时候和动静可以结合起来看。,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比如2011山东卷语文诗歌鉴赏储光羲的咏山泉中“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山泉的。 白描: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

8、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如“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的临发又开封是一个极微妙的细节,正是这一细节,将此诗的高度支撑起来了。这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刻画,把诗人思乡的复杂心绪,鲜活地呈现出来了。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

9、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具体的抒情手法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10、“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比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

11、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典抒情达意。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

12、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叙事抒情。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借古讽今。如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二)注意审题 注意题干中的一些暗示,比如“描写”“抒情”等字眼,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答案组织。 2答题步骤 (1)明方式:准确指出

13、诗歌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此种表达方式是怎么运用的; (3)析作用:简析此种表达方式对塑造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 _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_ _,答案(1)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叹”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抒发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2)借景抒情。作者运用单调的景物形成一幅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担忧、惆怅的心情。用典。作者运用“少年有意伏中行”,“欲上治安”等典故书写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直接抒情。作者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写出作者的失落之情。,(1)本诗歌颈联“万顷江田一鹭飞”,与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神韵同出,请从写景的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 _ _ (2)诗的尾联作者提到乘一叶扁舟寻找范蠡的足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谁解”、“独忘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析。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