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42858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人教版)(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4节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2013届高考一轮生物复习课件(人教版),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1)概念要点:同一时间;_;_。 (2)特征:物种的丰富度、_、空间结构、_ 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概念:群落中_的多少。 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_法。,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物种组成,物种数目,目测估计,二、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_作为食物 2.竞争:_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体表,摄取_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

2、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_ _,另一种生物,两种或两种以上,寄主的养分,有,利,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_。B图:_ 。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1)植物分层:_。 (2)动物分层:_。 B图:地形的变化、_、_的差异、_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垂直结构,水平结构,阳光,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点拨】在高山植物群落中,不同海拔地带的植物呈垂直分布主要是受温度的制约。,四、群落的演替 1.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_、_。 3.写出群落演替的一般

3、过程 裸岩阶段_阶段 _阶段草本植物阶段_阶 段森林阶段。,另一个群落,初生演替,次生演替,地衣,苔藓,灌木,4.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有利于群落演替的人类活动:_等。 (2)不利于群落正常演替的活动:_ _等。 【点拨】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物种的取代是一种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思维判断】 1.研究个体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 【分析】群落是在种群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2.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分析】群落

4、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分析】物种间通过捕食关系制约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维持着各种群的稳定。,4.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 【分析】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5.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 ) 【分析】影响初生演替的主要外界因素是自然环境,影响次生演替的主要外界因素是人类的活动。,群落的演替 1.演替类型比较,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5、的环境,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仍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环境,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缓慢,较快,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5)人类活动的干扰。,3.群落演替的结果 (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发生演替到森林阶段

6、这一最高阶段。 (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 (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高考警示钟】 1.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 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终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此时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2.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 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典例训

7、练】(2011安徽高考)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C.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D.该岛屿一定发生过漫长的群落演替过程,【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本题考查群落的有关知识,主要涉及群落演替的类型、方向和过程特点。 2.解题思路:从演替的起点(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入手,区分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影响因素。,【解析】选B。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因

8、此A项正确;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因此B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因此C项正确;从光裸的火山岩上长出茂盛的植被是一个漫长的演替过程,因此D项正确。,【变式备选】(2011海南高考)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弃耕农田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解析】选D。围湖造田是人为干扰群落演替的方向,因此会影响群落的演替;演替过程中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次生演替是在原来土壤条件保留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比较快,而初生演替没

9、有任何物质基础,因此速度比较慢;弃耕农田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不属于初生演替。,【变式备选】如图显示某一规模农场自1850年第一次使用化肥后100年中物种丰富度变化的数据。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100年中生物的多样性不断降低 B.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C.1950年时,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D.农作物逐渐在选择中占据优势,【解析】选B。A项,观察三年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B项,从图中无法说明1875年比1850年植物种类增多。C项,1950年时,物种丰富度极低,故农场中的生物群落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D项,农作物是这个农场中的主

10、要优势种。,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草和羊; 兔与狼; 昆虫与 青蛙,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牛与羊; 农作物 与杂草; 大草履 虫与小 草履虫,如果分开, 则寄生生物 难以单独生 存,而寄主 会生活得 更好,蛔虫与 人;菟丝 子与大 豆;噬菌 体与被 侵染的 细菌,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 加,同时减 少,呈现出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大豆与 根瘤菌,【技巧点拨台】 判定捕食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 (1)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2)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

11、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利互惠”。下列存在(互利)共生关系的是(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解题指南】 1.知识储备 (1)种间关系的概念及类型; (2)常见物种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2.题眼:题干中特定的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关系,重点理解(互利)共生概念的内涵,即两种生物之间互惠互利。,【解析】选D。A项,亲鸟与其雏鸟间的关系属于种内关系;B项,豆科植物与链球菌之间属于种间关系,前者能被后者感染;C项,北极熊与海豹

12、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两者构成捕食关系;D项,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牛为这些细菌提供栖息的场所和营养物质,而这些细菌帮助牛消化胃肠中的纤维素。,【互动探究】题中哪一选项的种间关系可用以下数量坐标图表示?图中A、B分别表示何种生物? 提示:C选项,A表示海豹,B表示北极熊。 分析:图中所表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对应C项。先到波峰的为A即被捕食者海豹,则B表示北极熊。,【变式备选】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律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

13、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 【解析】选B。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因食物减少而减少。,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 (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图所示)。,群落

14、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1)原因:群落结构与环境中生态因素有关,群落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高考警示钟】 水域中水生动物的分层现象 (1)示例: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海洋中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

15、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2)影响因素: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取决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此外,在不同季节也会因光照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垂直分布的变化。,(2011江苏高考)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解题指南】 1.考查实质: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 2.解题关键:对比不同海拔下植被类型和蝶类种数,分析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解析】选D。A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项,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只是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项,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变式备选】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