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4435068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DF 页数:71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7编号2018年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设计 第六章力和机械第六章力和机械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 2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3知道简单机械,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及其表示方法,重力、弹力、摩擦力的 基本知识,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 本章教材编排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第二节是全章的基础,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入手,介绍力、物

2、体间力的相互 作用、力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第三节、第四节是“重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重力的三要素”、“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两部 分知识,这是前两节课知识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五节、 第六节是最后两节介绍了杠杆和滑轮的有关知识, 可以看作是前面知识的拓展 和深化。 通过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 :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力的三要素有关,还与力臂的大小 有关,学会利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本章的教学重点: 1“认识力”是全章的基础,因而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也是本章重点。 3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 4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本章的教学难点: 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测量摩擦力的原

3、理以及实验操作技巧;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调节杠杆平衡,根据实验数据归纳总结规律。 本章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概括”、“等效”、“简化”等方法。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 6 节, 是力学的基础, 根据学校学生状况, 建议全章教学用 13 课时, 其中新课 6. 1 及 6.2 共 3 课时,6.3 一课时,其余三节各 2 课时,复习及检测用 3 课时。 6.1怎样认识力怎样认识力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 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 1N 的力形成感性认识。知道力

4、的三要素(安排在本章第 三课时) 。 过程与方法: 3、通过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 要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身边常见事例的分析来认识力,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生活中 常见现象的探究热情和思索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 性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说明:力的概念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重力、摩擦力、 压力、浮力的基础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力的认识 教学器材:教学器材:多媒体、长塑

5、料尺、铅笔、小车、磁铁等。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观察图 6-1,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力”的例子 教师指出:物理中“力”的含义与生活中“力”不尽相同 本节课将讲什么是力 二、.新课教学: (一)讲授力的概念 出示图片: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 分析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用的方式 举例: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 分别分析推土机推土、拖拉机拉犁、起重机的钢丝绳吊货物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 及作用方式 由于人推车、人拉车、人提桶是学生熟悉的劳动,分析这三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作 用方式学生易接受 进而举出三个机

6、器对物体的力, 学生由人对物体有力迁移到机器对物体 有力,这种认识是自然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易接受 演示:磁铁吸引大头针实验演示及分析实验,说明: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 力的作用 目的是强调力必须是两物体间有作用 只要两个物体有 “推”、 “拉”、 “压”、 “提”、 “吸” 等方式的作用,不管它们是否接触,就有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 1:用力拉、压弹簧时,弹簧会伸长或缩短 。 实验 2: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实验 3: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

7、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 3 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 : 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 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3) 、分析课本图 6-3,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物体的运动方向 列举一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发生改变的事例, 让同学分析这些物体运动方向和速 度大小发生改变时受的力 教师归纳: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改变 (三)力的作用的相互的 人们常说 “马拉

8、车” , 为什么不说 “车拉马”?难道只有马对车施力, 而车对马没有施力? 举例:两人穿旱冰鞋推互推,两人均后退实例表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 的作用,同时也受另一物体施加的力”举例:用手拍打桌面,手会疼;观察图 6-6 碰碰车 相互碰撞,这些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实验证明,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有吸引力的作用, 同时另一物体对这一物体也有吸引力的作用 分别分析上述实例及演示实验中相互作用的两个力的施力物、受力物及方向 通过分析后归纳:相互作用力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的关系两物体间相互作用时,相互 作用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是受力物,受力物也是施力物

9、相互作用的 两个力方向相反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后,还需要强调: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没有施力物的力或没有受力物的力都是不存在的 力具有相互性:两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3、小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 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作业:自我评价与作业及基础训练。 课后记:课后记: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本节地位:本节是在讲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力的单位及力的测量,从而对力这个 物理量有较全面的认识在学习力的概念、单位、测量之后,认识力的三要素及力的图示 的知道力的三要素,才能较全面地认识力 : 力不仅有大小,它还

10、有方向和作用点力的方 向揭示了力的矢量性学习力的三要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重力、摩擦力、压力等打下基 础力的图示把力这个抽象的概念直观地表示出来,图示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速度及 高中将要学习的许多物理量都可以用图示法表示出来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第一次学习牛顿这一力的单位,感到生疏1 牛顿的具体观念不 易形成,在估测被测的力是否超量程时,把握不准,用弹簧秤测力时,带有随意性。学习了 力的测量后,学生对力的大小有认识,但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特别是力的作用点没有认 识用图示法表示一个力对学生很陌生,在学习力的图示法时,学生往往由于随意性造成作 图不规范 4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

11、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过程与方法: 3、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 4、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 态度。 教学安排:教学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观察、实验 一、引入课题 1、复习: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2、让班上个子最大的男生和个子最小的女生分别拉拉力器,比较弹簧伸长的多少比 较两人拉力的大小,说明拉

12、力有大小,引出本节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讲授力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位 N。力的单位是人们为了纪念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由手托两个鸡蛋的力约为 1 牛顿,推广到手托质量为 100 克的物体的力为 1 牛顿再举 几个生活中常见的 1 牛顿的力 阅读课本图 6-4 中介绍的一些力的大小再举一些生活中常见力的大小的例子 2、向学生介绍测量力的工具弹簧秤 演示:将一弹簧挂在铁架台上,在弹簧的后面立一木板,并在木板上贴上白纸,用笔记 下挂钩所在的位置用一个小力竖直向下拉弹簧,用笔记下此时挂钩所在的位置再用一个 较大力竖直向下拉弹簧, 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13、说明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 比较两次的伸长量, 得出弹簧的伸长量随拉力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 阅读信息浏览,对于基础好的同学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当第二次拉力为第一次的 n 倍 时,弹簧第二次的伸长量为第一次的 n 倍从而得出“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的结论 借此实验简单介绍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观察弹簧测力计: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观察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引导学 生观察 :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弹簧测力计上的单位, 零刻度, 一大格和一小格各表示多少 介绍如何使用弹簧秤,教师利用演示用的大弹簧测力计边演示边讲解 介绍其它的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

14、 (三) 、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明确实验目的是学生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让同学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5 第一步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量程、一大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多少牛顿记录下来 (1)用手拉弹簧称的钩,大家自感受 1N 和 5N 的力有多大。 (2)每人一个钩码,用弹簧称拉着它在空中静止不动,测量向下拉力 (3)使木块匀速运动,拉力多大 (4)用几条不同宽度的薄纸条,依次挂在已校零的弹簧称钩上,测量将纸条拉断时的拉 力多大。 在做第 3 步和第 4 步时,向学生介绍如何保证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匀速前进用秤钩钩住 木块,手拉弹簧秤另一端的挂环注意使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行 测拉断纸条的力的大小时

15、,让每个同学都测一次,激起同学的兴趣测后将拉力的大小 与课本表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数据比较 “想想议议”:如何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在同学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强调:使用 前轻轻拉动几次挂钩,避免弹簧被卡在壳上;若使用前指针不指零:校正零点,修正测 量数据 : 若在未测量力前,指针指某一刻度,将测得数值减去这一刻度,所得的差是被测的 力的值 (5)阅读课外活动 三、小结:力的单位牛顿 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基础训练部分习题。 课后记: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理解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观

16、察、分析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复习提问:1、弹簧秤的测力原理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3、提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 、力的三要素 1、通过上节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的伸长量来测量可知,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 效果 2、演示用力拉弹簧和用力压弹簧效果不同;举例足球运动员把球射偏了;让学生阅读 课本上的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让学生阅读课本 P6 页活动 3 推门及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 4、演示:用手提水壶柄的中央与用力提水壶柄的后端,两次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 6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示意图 1、先介绍力的示意图的作用:把抽象的力具体、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2、 介绍什么叫力的示意图 如何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力的作用点 3、教师示范,画几个力的图示: (1) 、首先画力的作用点,作用点画在受力物的受力点上,也可以画在受力物的几何 中心 (2) 、再画力的大小,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3) 、最后画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