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1626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5-19 选修五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ppt公开课使用课件(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地理选修5,知识目标,1、从正反两方面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认识人类活动对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影响。 3、掌握人类活动对灾情起到的“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4、认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成灾的不同特点。,重点难点,重点: 1、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难点: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类活动对灾情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一,一

2、、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请大家阅读18页图文内容,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减少或增加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正面)进行生态建设:人类进行生态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灾害的频度。 例如:(1)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2)植树造林和保持水土:可以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 洪峰,枯水期 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 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 灾害、枯水期发生 灾的可能和强度。,削减,补充,洪水,旱,(反面)造成生态破坏:人类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

3、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引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阅读指导:,阅读第 18页“灾害的前兆与预报”这段材料,谈谈你有什么认识?,虽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强度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自然灾害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预知和预测的,准确的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的程度。,随堂练习,例一:如果下图表示的是某条河流不同年代的年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该河流域可能( ) 修建了水利工程开辟了运输

4、航线加固了防洪大堤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 ABCD,随堂练习,例二:人类能够减少滑坡灾害的工程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B迁移居民 C砌石护面、设置排水沟 D建立监测网络,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阅读教材1920页有关内容,说明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的,进而改变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二,1、人类活动影响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口最脆弱的受灾体: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是最重要的,人员伤亡是衡量灾情大小的衡量标准。 人口也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在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5、2、不同的土地的利用类型的易损程度不同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灾害中易损性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有可能改变城市灾情。 例如: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同是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地、草地用地的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读图指导,读图1.29,说明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洪水流量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建筑用地的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

6、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地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了城市的洪水灾害,为什么城市中易出现洪水?,原因:因为城市硬地面使雨水不能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通过这个案例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了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随堂练习,2004年7月中旬,北京、西安、上海等城市遭遇暴雨侵袭,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 暴雨

7、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 城市绿化面积少,对雨水的调节功能差 交通堵塞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排水不畅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 A B C D,C,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之三,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阅读教材21页相关图文,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经济雄厚,政治稳定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救援,经济薄弱、政局动荡、人心失稳 救灾不力、防灾无措,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灾情“缩小”,灾情“放大”,读图1.30

8、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的作用?,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小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洪涝灾

9、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防震减灾,需加强科学研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发生地震的频率已经很低 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已经很低 C发展中国家地震多发,但没有损失 D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能够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对灾情有“缩小”作用,D,当堂训练,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东西两坡在暴雨时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是_坡,原因是什么?,东坡度较大,又缺乏植被保护。,(3)随着城市化发展,图中西侧的森林被砍伐,这将会引起地下水、河水怎样的变化?,(2)该城镇在地下水利用上存在的问题是_,若继续发展下去,将造成怎样的后果?,过度开采

10、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并引起建筑物坍塌,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塌方。,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加大,洪水水位抬高。,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阅读教材2122页相关图文 思考 (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有自然灾害吗?为什么? (2)据图1、32,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自然灾害的形成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虽然不乏自然异变,并且是比现在规模大得多的自然异变,但缺少的是受灾体,那时候没有人类,人

11、类社会更无从谈起。因此说地质历史进程中只有自然“灾变”,没有自然灾害。,:,2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参考答案: 原始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农业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 工业社会:地震、滑坡、泥石流、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 经济水平由_到_;灾害种类由_到_; 减灾能力由_到_;财产损失越来越_。,低,高,少,多,弱,强,多,【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世界减灾日,10月13日,中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谢谢!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