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听课记录.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408277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听课记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听课记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链 授课人:XXX导语:有没有梦想。马蒂尔德也有梦想。感受马蒂尔德的悲喜人生。1、展示自学中的收获。(按组:学案设计有字音字形填空+自主字音字形。生1字词积累。生2线索。生3、4主旨时讽刺。生5乐观任劳任怨生6劳动者的伟大。生7情节:需借用丢找赔识。教师归类:情节人物主题。)2、教师追问:最欣赏的情节。读文本,说明原因。借项链(读文本 )识项链( )(找出假项链的伏笔)如果没有假项链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得还是不错的。主旨,回味无穷。教师板书虚荣 纯朴善良)教师指出“赔项链”也显示出了虚荣?应该值得推敲。是虚荣还是守信?3、学生讨论一个人既虚荣又善良是否符合现实? (生:本质纯朴善良,社会环

2、境让人虚荣)4、一夜风头出尽,项链成锁链(学生对下联:半生光阴熬完,靓女变丑女/十年光阴耗完,朱颜变花颜/十年沧桑终结,娇颜变笑颜/十年青春全失,佳人变妇人)问,喜欢哪一幅对联。 马蒂尔德变还是没变,不能一概而论。5、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心理、动作、对比、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属于预设)6、主题(同情、讽刺、赞颂、揭示) 人生启示(生答)关于梦想。梦想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态度。7、留作业,续写结尾小组活动不足。教学中没有抓住重点。作为情节来说主要是结尾的妙处以及铺垫照应。教师应该尽快地导入此中来。通过学生对情节的分析说明人物性格。结论不是在分析人物中得出的,二是分析情节的副产品。对文本不能从整

3、体上关照。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一个比较高的高度进行把握。只见树叶不见泰山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教学过程的把握还有比较大的欠缺。 项脊轩志 授课人:XXX 导语:游子吟(投影)语言浅近,选的小事儿,无穷魅力1、朗读课文(4个学生,分工提出读的要求,字音停顿。没有提出听众应该注意的方面。其他学生指误)2、展示自学成果(分小组展示。生1名作状、词类活用等,生2古今异义生3重点词语归制等重要实词,生4特殊句式教师展示,运用试题的形式,再妣殆归归宁/词类活用)3、根据导学材料,用1、2、3填空(一间书斋,两种情感,三个亲人)(学生找出“多可喜,亦多可悲”)预设性4、感受最深的句子及原因(生a“亭亭如盖”)学

4、生的感悟是从助学材料上得来的。 b余扃牖而居;_读书刻苦 c借书满架;悠然自得5、小组交流困惑的问题,归纳最值得探索的问题。 A如何理解“何为阁子也”? B对母亲、祖母的“泣”“长号”? C“喜和悲”通过什么展示出来的?(研讨三个问题,各抒己见)展示问题后应该让学生研讨。6、归有光散文的特点。环节安排比较合理,注意学生的合作和探究,注意关注学生。学生感受不充分。展示中注意感动的原因、感动的方式(写作方法)。 项脊轩志明 分家雅 喜 悲 忆母亲 忆祖母静 忆亡妻收获和质疑的问题未能紧紧地围绕“悲和喜”这个中心,显得有些散。 优质课部分 琵琶行授课人:XXX导语:一千多年前,浔阳江不朽的夜晚1、小

5、组内交流积累字词(预习检测:左迁/出官/因为/命/四学生读诗注意语音、整体感知本首诗讲了怎样的故事教师更正字音)能够注意诗歌的诵读。2、整体感知(学生叙述故事)3、选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到黑板写) A景物描写的作用 B为什么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 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静语皆情语) 学生约提出八个问题,教师让学生选择三个问题。依据不能仅仅是学生选的。教师的指导作用此时未能体现出。在学生选择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时,教师应该起到指导作用。4、自主合作 这些描写音乐的句子,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选择一处进行赏析、小组讨论) 展示a“大弦嘈嘈如急雨” bc“大珠小珠落玉盘”为后面做

6、铺垫 d“银瓶乍破” e“惟见江心秋月白”侧面描写 教师点明鉴赏句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行方法指导(手法、内容、感情)。此处能进行非法方法指导较好。指导结束后让学生再次鉴赏较好。 教师指出弹奏的几个阶段。5、找出琵琶女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学生在文本中找、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三四段 齐读这两段。分析二人相似之处。经历/感受=相似 教师点评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再度“我闻琵琶已叹息”段。6、作者和琵琶女抒发的感情是否完全一致(小组讨论)教师明确琵琶女为自己,白居易为天下。未在文本中找答案。7、本节课的收获。(谈自己的收获生1:三个方面/写文章结合景物描写。手法注意正面侧面描写)8、

7、白居易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用笔、泪、心)能从诗歌的基本教学规律出发,注意文本的整体诵读。整体环节较清晰。为完成环节而推进进程的现象比较明显。能够在学法方面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能对重点语段进行研读。质疑环节的处理上应该更加精致化。教师的点拨多了些,尤其是后期,教师的点拨冗余。 最后的常春藤叶授课人:XXX导语:汶川地震,爱的光芒1、展示自学成果,读字音(生读、齐读/教师更正误音)字形字义2、展示小组收获,情节、内容等(生1情节琼珊和贝尔曼联系起来的是什么?生2不落的藤叶 生3贝尔曼画叶 生病住院去世 教师要求按贝尔曼的形式以琼珊为线索。生4)3、小组再读文本,找出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小组讨论)a

8、为什么文章结尾才揭开谜底?(自行解答+另外二生回答。若是详写会有怎样的结果)齐读结尾,看是否有新的发现。教师总结:情节曲折,出人意料的结果,主旨。想象。b主人公是谁?(贝尔曼,根据主题解答,琼珊是线索人物)教师:如果琼珊是主人公?追问到底谁是主人公。教师明确确立主人公个原则。C贝尔曼画的藤叶是不是杰作?(看不出来/冒着生命危险画出来的/给了生的希望)追问,对我们会带来怎样的启示?d本文的前三段是否可以删去(环境铺垫,生活条件的贫穷、升华主旨)教师: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e写贝尔曼的暴躁(欲扬先抑、人格升华)教师追问,用哪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外貌和语言)教师疑问:贝尔曼为什么要去救琼珊?(对艺术的热爱,希望青年人有个好的未来)追问,假设是陌生人会不会去救?(讨论)大多认为回去。举例孟祥斌 长江大学学生是否救人都符合人性的精神。教师点明主旨:全人类的关爱。4、对琼珊和贝尔曼说句什么(拓展)质疑方式逐一说出并解决。是收获还是质疑?学生的思考比较深入。对文本的挖掘比较深。重点在文章思想和人物的挖掘。对文本研究的层次性较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