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350135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2.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必修 疏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官 名,纪 年岁时历法,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礼仪习俗,1年龄称谓,避讳,谦辞敬辞,科举职官,姓名字号,古代年龄称谓,文化典籍,九卿三公,古诗文集命名例谈,天文地理山川,一、天文地理,二十八星宿 角、亢、氐d、房、心、尾、箕(j)、牛、斗、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mo)、毕、觜(z)、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地理,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 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

2、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三晋、三楚、三秦 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1、六合: 指天地四方 (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 冀州、青州、兖(yn)州、 徐州、豫州、荆州、 扬州、梁州、雍州。,3、 八方: 四方和四维的合称。 四方:东、南、西、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 八荒: 八方荒远的地方。 (远离中原的地方。),、阴阳

3、: 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 阳:山南水北。 、江河: 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关内、关外 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 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山东、山西 “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河北、河南: 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江南: 泛指长江以南。 10、江左: 即长江以东。 11、江表: 长江以外,指江南。,1、三山 蓬莱(蓬壶)、方丈山(方壶)、瀛洲(瀛壶)三座仙山 五岳 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 中岳嵩山 南岳衡山 北岳恒山 1、五湖 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也有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中原、塞外、江表 狭义的

4、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 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 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 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

5、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 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1、古今地名 大都 东京、汴京 京口 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 临安 姑苏 会稽 长安 奉天 直沽,北京 开封 镇江 南京 杭州 苏州 绍兴 西安 沈阳 天津,1、地名别称 冰城 花城 蓉城 春城 雁城 芙蓉国 星城 雾都 水城

6、牡丹城,哈尔滨 广州 成都 昆明 衡阳 湖南 长沙 重庆 苏州 洛阳,2、 (1)河内: 河东: (2)山东: (3)河西: (4)关西: (5)江表: (6)淮左:,黄河以北。 黄河以东。 崤山以东。 黄河以西。 函谷关以西。 长江下游以南地区。 淮水东面。,3、,(1)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北辰:以德治国的统治者。,(2)逝者:流逝的时光。,3、,(3) 知者乐水:智者是聪明人,善于思考,反应敏捷,像水一样灵动。 仁者乐山:仁者是仁慈宽厚的,安于义理,不易冲动,像山一样稳重。,(4) 日月之食:日食,月食

7、。犯了错误,人们都能看到,知错能改,人们都会敬重他。,二、纪年纪时,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1、王公纪年。(我国最早的纪年法) 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 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2、干支纪年(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辛丑条约”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六十年一个甲子,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3、年号纪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

8、、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4、生肖纪年 由干支纪年的地支对应的生肖命名,如甲子年为鼠年。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 龙蛇马羊 猴鸡犬猪 地 支:子丑寅卯 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年法: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采用公元纪年。 公元纪年1949年、2016年,公元推干支 方法一: 分除余数法 公元年10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天干数(遇0或负数则加10) 公元年12的余数减3,所得数字为地支数(遇0或负数则加12) 例1: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 195610的余数为6,63=3,第三位的天干为“丙” 19

9、5612的余数为0,03=3,3+12=9,第九位的地支为“申” 答:1956年的干支纪年为“丙申” 例2: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 198210的余数为2,23=1,1+10=9,第九位的天干为“壬” 198212的余数为2,23=1,1+12=11,第十一位的地支为“戌” 答:1982年的干支纪年为“壬戌”,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狗 猪,纪 年,天干,地支,1911年 辛亥年 2009年 己丑年 2010年 2011年,庚寅年 辛卯年,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1、数序纪

10、月一月、二月 2、地支纪月 用十二地支与十二月一一相配。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为建子之月,则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次年一月为建寅之月.或径称子月、丑月、寅月.,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3、干支纪月至迟在汉代就已使用。即以每月固定的纪月地支配上天干。五年(60个月)为一周,周而复始。 4、特定名称一月叫正月(秦代因避始皇嬴政讳改为端月),又叫孟陬;二月叫如,三月叫寎【bng】,四月叫余或除,五月叫皋,六月叫且,七月叫相,八月叫壮,九月叫玄,十月叫阳,十一月叫辜,十二月叫涂。,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月法: 4、农历时节纪月法农历各月还有月令别名,如下: 正月:端月,元

11、月,寅月 ; 二月:花月,仲阳,杏月,仲春 ; 三月:桐月,佳月,季阳,桃月 四月:梅月,清和,麦月,孟夏 ; 五月:皋月,蒲月,榴月,仲夏; 六月:积月,荷月,伏月,季夏 七月:相月,瓜月,巧月,凉月,孟秋 ; 八月:壮月,桂月,观月,仲秋; 九月:玄月,菊月,剥月 十月:阳月,良月,坤月,孟冬; 十一月:德月,葭月,龙潜,仲冬 ; 十二月:腊月,涂月,季冬。,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1、干支纪日法 崤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2、月相

12、纪日法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fi】,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 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 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古代对年、月、日、时辰的称法,纪日法: 3、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戊申晦”即“戊申这一天是月底”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纪时法 1、

13、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 2、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天色计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di 】 晡时【b 】 日入 黄昏 人定,地支计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序数计时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

14、-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刻: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百刻制:每刻14.4分钟 九十六刻制:每刻15分钟 午时三刻问斩: 大约中午11点45分问斩,古代计时工具: 圭表 、漏刻、日晷,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

15、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花朝: 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三、传统节日,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春秋时期介之推辅佐重耳(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为悼

16、念他,下令这一天禁止生火煮食,只吃冷食。以后相沿成俗,叫做寒食禁火。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向织女星祈求智巧,称为“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伏日 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