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44230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体设计】2013高考历史 专题18 第1节 百家争鸣及儒学的兴起课后限时作业(二十九) 人民版必修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这一时期,过去的信仰和设想都遭到了质疑,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些情况推动了士人们对方方面面的知识进行探索。这其中,有些新学说后来被摈弃了,而另外一些则成为以后千百年来中国思想的指南。”“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晚清时期2.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C.

2、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解析】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奴隶制走向瓦解,奴隶制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能恢复西周的奴隶制等级制度,故对“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感到愤慨。答案为C。【答案】C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4.孟子说:“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

3、是( )是对孔子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与发展 其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进步意义 客观地反映了战争频繁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 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土地的思想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对孟子思想的认识。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重民”思想,该材料是孟子对人民生活的见解但没有说到土地分配。【答案】A5.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B.仁者爱人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解析】A项为墨家思想;B项为儒家思想;C项为法家思想;D项为道家思想。【答案】D6.易中天教授在百家

4、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家思想。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赏罚分明,并主张“法、术、势”相结合,认为君主要具备“法、术、势”才能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答案】C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可能出自( )A.墨子 B.论语 C.老子 D.韩非子8.学完“百家争鸣”历史后,某班几名同学将本班任课老师“对号入座”,你认为其中不恰当的是( )甲:历史老师关爱学生,教育我们要和谐相处,有儒家的风范乙:英

5、语老师着装时髦,特别讲究师道尊严,这是墨子的做法丙:语文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自主权,极少干预,深得老子真传丁:数学老师是法家弟子,期初他就制定了班规,并严格执行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墨家主张节俭。【答案】B9.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 B C D10.在反映中国古代历史的电视剧中,常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语。“奉天承运”这一说法的最初提出者应是( )A.孔子 B.荀子 C.董仲舒

6、D.朱熹【解析】董仲舒最早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答案】C11.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答案】B12.董仲舒主张“教化为大务”,又主张“正法度之宜”。对此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A.把儒家思想变为封建正统思想B.宣扬“君权神授”,神化皇权C.实质是“外儒内法”,巩固皇权专制D.要人君遵循天道,以限制君主权力

7、13.冯天瑜等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上下尊卑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A.“大一统”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三纲五常”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解析】由材料内容对照选项,三纲五常压抑人的个性和自然欲求,讲求严格的等级秩序,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符合题意。【答案】C14.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的需要C.思想

8、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非选择题(15小题24分,16小题20分,共44分)15千百年来,有人崇拜孔子,有人批判孔子,孔子就像中国传统文化源流上的一轮明月,倒影在每一条江河之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了哪些政治主张?孔子讲学杏坛,从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培养学生,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4分)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

9、舒传(2)概括汉书中这一段话的核心思想?这一观点引起的改革在历史上有何影响?(5分)材料三 (四月)初十日上命臣索康有为所进书,令再写一份递进。臣对:“与康不往来。”上问:“何也?”对以:“此人居心叵测。”曰:“前此何以不说?”对:“臣近见孔子改制考知之。”(3)材料三是清朝某大臣的一段日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他为什么对皇帝说康有为“居心叵测”?(3分)材料四 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中说:“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他还认为“孔教”与“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决不可相容。在1917年1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上,陈独秀又发表再论孔教问题,提出“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4)简析材料四中陈独秀

10、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的原因?(3分)(5)康有为与陈独秀在对待孔子的问题上态度截然相反,试分别说明。他们在政治主张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4分)材料五 两千多年来,孔子在中国被尊称为圣人,他的故乡曲阜也被称为圣城,有关他的历史建筑孔府、孔庙、孔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子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人物之首。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孔庙1 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25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6)试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分析出现材料五所述状况

11、的原因。(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材料二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6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