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幻的梦想失败的命运——浅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标题中的省略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幻的梦想失败的命运——浅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标题中的省略号(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虚幻的梦想,失败的命运浅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标题中的省略号虚幻的梦想,失败的命运浅谈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标题中的省略号郑培忠小说标题中的省略号,表面看来省略掉的是“我”因字体写得太大,在黑板上没有安排好而没能写完“斯巴达”的“达”,但从小说人物、主题的深层角度来看,省略掉的内容就丰富得多了,有着意想不到的讽刺效果。“我”本是托马斯中学八年级的一名学生,不怎么喜欢美术课,还经常逃课抽烟,可以说是少不经事,毫无追求,整日浑浑噩噩,但“我”的生活还是平静的;战争爆发后,政治的需要学校更名为希特勒中学,为了让更多的人“心甘情愿”参与到战争中来,学校奉行希特勒“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的名言,开始从思想上毒
2、害、麻痹青年人,剥夺青年人的判断力。在学校里,由老师来要求学生必须写下“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段铭文。学校为什么要求学生写下这段铭文呢?原来,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崇尚武力,全社会过的是军事化生活,除了军事,其他什么生计都不允许做。为了培养出能打胜仗的士兵,刚出生的男婴需先抱到长老那里,由长老决定他的生死,健康的被允许抚养长大,否则必须丢到荒郊野外;母亲用烈酒为男婴洗澡,来检查男婴的体质,发生不良反应的任由其死去。健康存活下来的男婴,七岁前,由父母在抚养的过程中培养他不哭不闹、不畏惧黑暗孤独的习惯,十二岁后编到军队中来,继续训练其体力耐力和勇气,训练格斗、拼杀、拳脚、跑步等军事技能,要求他们必须
3、绝对服从命令,为磨练他们,甚至定期在神殿前用鞭子抽打他们,不许喊疼不许求饶。看来,学校从更名到要求学生写铭文,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如同斯巴达一样,培养出侵略战争所需要的能绝对“思想过硬”的士兵。铭文中的这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文字,本来是让后人记住那些为保家卫国而奋力拼杀以及英勇牺牲的将士的,带有积极的纪念意义,满含赞美之情。可是却被法西斯拿来作为“法宝”麻痹年轻人的思想,误导年轻人的判断力。饱受这种思想毒害的“我”野心勃勃地走上了战场,幻想自己的名字能刻在战争纪念碑上以便能青史留名,躺在担架上时听到外面的炮声,也由衷地赞赏:“多出色的炮队啊”“多么令人宽慰,令人悦意的炮声,深沉而又粗犷,如同柔和而近于优雅的管风琴声”“炮声听起来也是那么高雅”。从“我”的这种心理中,可见所受的毒害之深。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的幻想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在战争的炮火中“失去了双臂,右腿也没有了”。可以说,“我”的“梦想”的破灭就是军国主义思想的破灭。这真是对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莫大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