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313510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P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案例 作者:易琳 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说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篇理解性较强的讲读课文。主要通过几个事例的描写,使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在心中树立起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以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人格,并涌起无限爱戴之情。本课的教学较适宜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合作学习的信息大容量、高频率地在课内互动,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在互补中提高,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本课教学准备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学习课文第一

2、段,初步感受人民对鲁迅的爱戴。第二课时:合作学习课文中的前两个事例,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三课时:继续合作学习文中后两个事例,进一步体会鲁迅先生的高尚品质,概括中心思想;体会文章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本课教学以第二课时为例,内容是学习“谈水浒传”、“谈碰壁”二个故事,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体会鲁迅先生对青少年的关心教育以及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教学从整体入手,在复习旧知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本课的学习内容,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形式。先让学生轻声读故事内容,找出疑难,师生合作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呈现出来。然后由学生自

3、主选择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其间,教师在各组内巡视,了解学情,适时点拨,将学生的讨论引向深入。接着,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情况及收获,并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其他组请教,并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待这一环节充分讨论后,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合作进行小结,以利于下一步合作的开展。另外,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自主读书、自悟读书,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有个人独特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克服满堂课串问串讲的弊端。课例片断评析:(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1.复习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正因为有着“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博爱之心,所以得到了那么多人的爱戴。作者通过哪四件事

4、回忆她的伯父的呢?生答师板:(略)2.你最想学哪个故事?教师根据大部分学生的意见确定学习内容。文中列举的四个事例,尽管思想内容一致,但内容上互为独立,前后没有衔接。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目的想调动学习的兴趣。3.(以“谈碰壁”为例)学生轻读课文,寻找问题,做上标记。4.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标上序号,呈现于黑板: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听了伯父的话,真的恍然大悟了吗?“那怎么 ”一句中的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伯父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

5、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二)组内合作、解决问题。1.确定合作形式。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2.组内开始合作。(以第一组活动为例) 组长:请大家先讨论一下,怎样理解“恍然大悟”这个词的意思。生1:可查字典。生2:我们

6、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生3:可通过理解重点词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组长:这几种方法我们可以都试试,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方法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每个同学都认真地在寻找答案。一会儿有同学发言了。)生1:我通过查字典,知道了“恍然大悟”的意思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生2:我们几个同学是联系课文中作者前后说话的语气,感觉到作者已经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因此,我们认为“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终于明白了。另有学生: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读。(开始读),同学们纷纷表示读得不错,把作者一下子明白过来的感觉读出来了。组长:我们理解了“恍然大悟”的意思,再一起来讨论作者是不是真的“恍然大悟”了?组内马上有两种意见。教师在旁发现

7、同学只顾争执,就及时进行点拨,鼓励学生细细地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小组成员再次认真读书,部分同学开始议论了。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不是真的明白了,还说出了理由:从最后一句“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可体会到作者并没有真正明白过来。当时作者还小,对伯父的话并没理解,反而信以为真,因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刚才持不同看法的同学也表示这位同学分析得有道理,表示赞成。热烈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思维活跃了起来,对问题做了深入切磋,提高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分组学习的关键体现在“合作”上,充分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真正收到“合作”的效果,而不是形式上的“合作”。教师充

8、分相信孩子,参与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在组间进行巡视,不时地参与到各个小组中来。其它小组讨论也非常热烈。有的小组已将不理解的问题记录了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三、组间交流、教师调控。1.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以第四组为例) 生1:我们组讨论的问题是:“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朗读,我们觉得这是个反问句,表面意思是“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的。”经过讨论,我们又觉得鲁迅先生说这句话是另有所指的。所以我们认为“黑洞洞”可能是指旧社会黑暗的一面。生2:这里的“碰壁”可能指鲁迅先生当时受到迫害。(这时又有几

9、个组表示对这个问题较难理解。)2.教师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投影片出示:“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的表面意思。)生:表面意思是说,四周围很黑,没有灯光,所以就碰壁了。师: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不小心被墙壁碰扁的吗?生:不是。师:显然,这句话另有所指,有着深刻的含义。要理解这句话,就得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随手发给学生事先准备好的小资料(有关时代背景介绍)。3.小组再次合作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以A型组合(异质组),重新开始小组讨论,大家互相帮助看能否结合资料上的内容,对这句话的意思“恍然大悟”。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

10、远,理解这句话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没有空洞的讲解,没有包办代替,而是采用了让学生“读-思-议-再读-再思-再议”的办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让学生从句子表面意思的理解引入深层次的理解。又适时地提供材料,改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重新讨论,很有必要。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差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需要优生的帮助。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各小组又展开讨论,纷纷举手发言。)生1:我知道“黑洞洞”的意思,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人民失去了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黑洞洞”指的就是黑暗的社会现实。生2:“碰壁”指鲁迅先生遇到了困难,他的文章被国民党反动派禁止发表,反动派对他本人也进行迫害。生3:鲁迅先生

11、虽然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进行工作。师:我也来补充一点。鲁迅先生面对斗争中的挫折毫不畏惧,冒着生命危险先后用了一百多个笔名发表文章,与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他要为广大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呐喊。现在你能否从“谈碰壁”这件事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能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四、引进竞争、巩固合作。1.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已初步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品质。故事主要通过对话来描写人物的,同时对人物的动作、神态也进行了生动地描述。我们能否发挥想象,一边读一边加上动作,表演出当时的情景?2.仍以刚才的A型组合形式,人人参与,开展朗读竞赛

12、。(各组同学情绪高涨,声情并茂地分角色练读,气氛热烈。)3.学生互评合作学习情况,教师作小结。对合作中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并指出合作中的不不足之处。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谈水浒传”、“救助车夫”这两个故事也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自读自悟,应该是可以完成的。教师则对难点给予必要的启示和点拨。具体过程略。)实践反思: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给内合作、解决问题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引进竞争、巩固合作”这一学习模式在整个教学教过程中是以循环、滚动的方式进行的。小组活动的形式也随着呈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而灵活变化,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象又随着小组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信息获得量、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学习,及时掌握学情,善于调控,捕捉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教小语资源网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