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44313453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聿铭建筑生涯介绍及其作品分析(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贝 聿 铭,点击进入,目录,简介 人物经历 建筑作品 获奖记录 艺术特点 社会评价 作品欣赏 结束,简介,贝聿铭(华裔建筑大师),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2、,人物经历,早年经历 事业经历 晚年经历,早年经历,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他为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1927年贝聿铭回到上海就读青年会中学1 ,高中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 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 1944年贝聿铭退役,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45年,贝聿铭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

3、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事业经历,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

4、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

5、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

6、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 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根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寻找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晚年经历,晚年的贝聿铭仍然接收了多个项目,例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7、 1980年,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贝聿铭翻修卢浮宫,贝聿铭认为设计的东馆只跟其相差40年,但卢浮宫有着800年的历史,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对于贝聿铭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1983年,卢浮宫有7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因为相互竞争着空间和资金,每个部门的馆长甚至不相往来。因此在重修时,贝聿铭建筑团队努力让7个部分统一成一个建筑物。 贝聿铭不知道密特朗总统有无意识到这个挑战的严峻性。但贝聿铭团队最终让它们在建筑上统一成了整体。 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以及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

8、准备。,21世纪到来后,贝聿铭再次回到中国。苏州博物馆作为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的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2009年,贝聿铭还参与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贝聿铭去了埃及和中东的其他国家寻找的伊斯兰教文化的最佳表达,他发现无论是叙利亚大马士革的伊斯兰建筑物,还是土耳其的建筑物,都有着其他宗教的痕迹,不再是纯粹的伊斯兰表达方式。 在开罗贝聿铭在图伦清真寺得到了启示,图伦清真寺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最大:用于洗礼的喷泉外有三条双层的走廊;主

9、体建筑的外延式几何图形的演进,从八角形到四边形再到圆形。贝聿铭最终掌握了伊斯兰文化的精华,从而完成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建筑作品,获奖记录,学术荣誉 1951 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 (获奖) 1940 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 (获奖) 1940 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 (获奖) 1940 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 (获奖) 1997 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 (获奖) 1993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 (获奖) 1984 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 (获奖) 1979 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 (获奖) 1978 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获奖) 1975 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

10、(获奖),建筑业奖项 2010 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 (获奖) 2009 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 (获奖) 2006 东方与西方奖 (获奖) 2003 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 (获奖) 2003 亨利C特纳奖 (获奖) 2001 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 (获奖) 1999 文化桂冠奖 (获奖) 1998 麦克杜威奖章 (获奖) 1997 独立奖 (获奖) 1996 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 (获奖) 1996 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 (获奖) 1994 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 (获奖) 1994 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获奖) 1994 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 (获奖)

11、 1991 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获奖),1994 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 (获奖) 1994 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 (获奖) 1991 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 (获奖) 1990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获奖) 1989 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获奖) 1983 普利兹克奖 (获奖) 1981 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获奖) 1981 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 (获奖) 1981 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1979 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 (获奖) 1979 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 (获奖) 1978 埃尔希德沃尔夫奖 (获奖) 1

12、976 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 (获奖) 1970 金门奖 (获奖) 1963 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获奖) 1961 阿诺布鲁纳奖(获奖),社会荣誉 1993 军官勋位 (获奖) 1993 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 (获奖) 1988 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 (获奖) 1988 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获奖) 1984 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获奖),艺术特点,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

13、,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混凝土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

14、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埃佛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几何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15、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社会评价,建筑发展影响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社会文化影响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

16、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作品欣赏,苏州博物馆新馆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 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日本美秀美术馆 中国驻美大使馆作品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新馆由著名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采用现代钢结构。加之木质边框和白色天花,同时,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取代了传统建筑的雕花木窗,因此光线柔和便于调控以适宜博物馆展陈。 在空间上,书画厅巧用九宫格,中间贯通,对表达条幅式书画的用光和所需墙面十分有利;首层展厅与天窗廊道由墙隔断分开,人漫步廊道,展厅的构架、天花和木边使人联想起中国古建筑的语言,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而这所有的组织,贝先生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新馆的建筑色彩,沿用了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中的“灰和白”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