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306794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19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的辨证论治目录中医的辨证论治1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3一.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3二.脏腑辨证:4三.气、血、津液辨证:4四.六经辨证:4五.卫、气、营、血、辨证:5六.中医在“论治”方面:5心血虚与心阴虚辨证6心阳虚, 心阴虚辨证7慢性肾衰正虚诸证如何辨证论治7中医辨证论治癔症9中医辨证治疗阴阳两虚型结核病11談虛勞的中醫辨證論治12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皮肤过敏15胰腺癌的中医辨证论治161、 湿浊阻遏172、 气血瘀滞173、 肝胃郁热184、 气血两亏185、 阴虚内热18中医辨证糖尿病19中医如何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辨证分型23(一)肾虚内寒型

2、23(二)肾虚标热型23(三)肝肾两虚型23冯兴华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23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242 辨证论治24论治类风湿关节炎26内毒是类风湿关节炎缠绵难愈因素27解毒以辨证为前提 相辅相成27三名医 治疗风湿各有妙方28一、沈济苍方28二、叶怡庭方29三、刘春堂方30中医痛的辩证30一、疼痛的部位31二、疼痛的性质33中医汗症辩证34一、表证辩汗35二、自汗35三、盗汗35四、大汗35五、战汗36六、头汗36七、半身汗36八、手足心出汗36梦与疾病36望舌37口渴与口味39一、口渴39二、口味39舌苔之辩40一、什么叫舌苔?40二、如何分辨舌苔?40厚薄舌苔41润燥舌苔41腐腻

3、舌苔41剥落舌苔42全偏舌苔42真假舌苔42三、如何辨苔识症?43(1)白苔43(2)黄苔43(3)灰苔43(4)黑苔43(5)剥苔44(6)草莓舌44(7)花剥舌苔44四、观察舌苔变化可查胃病44五、自己调养的异常舌象46提示:舌苔厚别急着败火47怎样才能正确从舌苔上判断是否上火呢?47关于中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之一,其临床辨证方法很多(是由不同历史时代所形成),主要是因门派繁多,各执己见而形成。现在我们总结起来,统一分析认知。如: 一.八纲辨证: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用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均属阴证。内

4、经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的相对平衡(功能平衡)失调,就会产生疾病。如阳偏盛,则产生热证(阳证);阴偏盛,则产生寒证(阴证)。此外,还有阴虚阳亢,阳虚阴盛或阴阳两虚证。1.阴虚与阳虚 阴虚阴液不足,虚则有热象。阳虚阳气不足,虚则有寒象。2.亡阴与亡阳 亡阴汗热,口渴喜冷,怕热气粗,舌红而干,脉虚(严重脱水引起功能衰减)。亡阳汗冷,四肢厥冷,口干喜热,脉细弱或微欲绝(大出血、休克等供血不足引起功能衰减)。二.表里:表示病变的部位和病情的轻重。病变在皮肉、经络为表证。在脏腑为里证。病轻为表、病重为里。它不是从病变的解剖部位来划分,而是从证候(功能盛衰、能量状况)的特点来区分。三.虚实 内经

5、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正气虚。生理功能减退,能量代谢低于正常范畴。可分表虚、里虚证。实邪气盛。生理功能亢进,能量代谢高于正常范畴。可分表实、里实证。四.寒热 内经曰:“阳盛则热、阴盛则寒”。寒证用温热药,热证用寒凉药。也都是从功能盛衰、能量代谢状况强弱,病情的表象症候而分的。 阳证的病理生理变化人体器官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热量过盛的一种反应状态。阴证人体器官功能减退、能量代谢降低、热量不足的一种反应状态。 二.脏腑辨证:心与小肠证候(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心火上炎。小肠虚寒;小肠气痛。)肝与胆病症候(肝阴虚;肝气郁结;肝经实火;肝风;肝胆

6、湿热;寒滞肝经。)脾与胃病症候(脾胃气虚;脾不统血;脾胃虚寒;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热炽盛;胃阴不足;食滞胃脘。)肺与大肠病症候 (肺气虚;肺阴虚;风寒咳喘;肺热咳喘;肺燥咳嗽;痰浊阻肺。大肠湿热;大肠液亏。)肾与膀胱病症候(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命门火衰;膀胱湿热;膀胱虚寒。)脏腑并病(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肝脾不和;脾肾阳虚;肺脾两虚;肺肾阴虚;肺肾心同病。) 三.气、血、津液辨证:气 (气虚、气滞) 血(血虚、血瘀、出血) 津液(津液不足、津液结聚) 四.六经辨证:出自伤寒论,以“阴阳”两纲,把外感病的症候分为六个证型:太阳证、少阳证、阳明证统称三阳证,以

7、六腑为主。太阴证、厥阴证、少阴证称三阴证,以五脏为主。实为脏腑十二经的辨证。太阳证(太阳经证;太阳腑证) 少阳证(病在胸胁、半里半表、属少阳胆证) 阳明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实则阳明)太阴证(伤寒之邪内传三阴,虚则太阴) 厥阴证(寒热错杂,正邪相争,病情复杂)少阴证(少阴虚寒证;少阴假寒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候、气分证候、营分证候、血分证候、其中以八纲辨证为基础,它们之间即各自有其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内伤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外感热病则以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为主。病因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贯穿于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之中,但都不能截然分开。六.中医在“论治”方面:在中医临床复杂辨

8、证的基础上,其治则方案主要有: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治未病等原则。扶正去邪:“正气”乃人之生命“正常生理”的能量代谢状况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抵抗力、自然修复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邪气”乃是使“正常生理”形成“病理状态”的各种致病因素。任何疾病过程,都是“正与邪”的两种基本概念,因此,其治疗原则,也就离不开“扶正”与“祛邪”两种方法。扶正,就是使用补益正气的药物及营养、锻炼等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增强“正常生理”的能量代谢状况,从而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在临床中常用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补法。祛邪,在临床可根据病人具体情

9、况,常用发汗、攻下、清解、消导等驱邪外出的方法。 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在临床方法具体运用时,强调扶助正气(生理功能),在原则上灵活掌握: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兼顾正气、攻补兼施、随机应变,掌握机宜。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治未病等原则。一句话:以上这些论治方法,都是“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在功能(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整。其临床论治的调整方法,不外乎: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八法。也都是对人体生命整体“生理功能”与“病理状态”在功能(能量代谢)方面的调整。心血虚与心阴虚辨证心血虚与心阴虚是指由于心血不足与心阴不足,不能儒养心脏而

10、表现的证候。常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血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等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是心血虚与心阴虚共有的症状。心血虚兼有眩晕,健忘,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脉细弱等;心阴虚兼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病机分析:心阴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故见心悸怔忡;血虚少、阴不足皆能使心神失养故失眠多梦;血虚不能儒养脑髓,故眩晕健忘;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色淡,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阴虚阳亢,虚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潮热,寐则阳气入阴,营液受蒸外流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阴不上承则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11、。相似证候的辨别:同心气虚、心阳虚一样,有了心的定位症状,如心悸怔仲,便可以认定心脏功能异常,可与其他脏腑区别开来,不同脏腑均有各自的定位症状。心血虚、心阴虚证的定位症状多见以下几种: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这组症状在心的阴血虚方面比较多见。如果舌红、升火、脉细数,或有盗汗测可辨为心阴虚。缺少红、赤、热、汗的症状,或见有脉细、舌淡、面色不华,则可辨为心血虚。辨证注意点:有心的定位症状,再加上阴虚或血虚症状,单纯的心阴虚,心血虚辨证不难作出。心的定位症状除去心悸、怔仲,还有神:失眠、多梦、神志异常;心所在部位:胸闷、胸痛;汗:盗汗,大汗;舌:舌体运动及色泽变化等。但是常见的,比较肯定的,是前面几项。

12、胸、汗、舌的变化,也可由其他脏腑所引起。此外,当心血虚兼见心烦、烦热、盗汗等症,可辨作心阴血两虚。心阳虚, 心阴虚辨证心阴虚:即“心阴不足”。主要症状有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脉细弱等。多见于神经功能症、贫血和结核病等。 心阳虚:即“心阳不振”。是心气虚的重症。除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症状。 心气虚:即“心气不足”。主要症状有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胸闷不舒、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多见于某些虚弱病人,以及贫血、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等。慢性肾衰正虚诸证如何辨证论治正虚是指气血阴阳亏损和脏腑功能障碍,尤以

13、脾肾两虚为主,可分为脾肾气(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四型分别论治。(1)脾肾气(阳)虚:倦怠乏力,气短懒言,纳少腹胀,腰酸,腿软,口淡不渴,大便不实,夜尿清长,甚则畏寒肢冷,腰部发冷,脉象沉弱,舌淡,有齿痕。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二仙汤加减:木香10g,砂仁10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12g,炙甘草6g,制半夏12g,陈皮10g,仙茅10g,仙灵脾10g,巴戟天10g,黄芪15g,山药15g。若见形寒肢冷,面色惨白,腰膝酸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或夜尿多,舌淡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脾肾阳虚较甚者,可改用实脾饮或金匮肾气丸加减以温补脾肾。此型多见于CR

14、F早期,水气、瘀血之症未露,浊邪滞留之症不甚,以虚为主者。用药但求平和,补气不可壅中滞邪,温肾不可伤阴化燥,更不可妄投寒凉攻下之品,否则易变生他证,加重病情。(2)脾肾气阴两虚: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皮肤干燥,饮水不多,或有手足心热,或有手足不温,大便稀或干,尿少色黄,夜尿清长,脉象沉细,舌淡齿痕。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味:人参10g(另煎),黄芪30g,熟地黄15g,茯苓15g,山药20g,丹皮10g,山萸肉10g,太子参20g,麦冬30g,枸杞15g,当归12g,陈皮10g,砂仁10g。若脾气虚较明显而面色少华,纳呆腹胀,便溏者,可配合香砂养胃汤以健脾益气;若以肾气虚为主而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者,可配合金匮肾气丸以温补肾气;若气阴不足,心慌气短者,可合用生脉散益心气、养心阴。益气养阴之品有滞中碍胃之虞,尤其对CRF者,本有脾胃虚衰,湿浊潴留,用之不当,易加重病情,造成浊毒滞留为患,故应用中,应佐以宽中行气之药,以防扶正留邪。(3)肝肾阴虚:头晕头痛,口舌干燥,渴喜冷饮,五心烦热,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淡红无苔,脉沉细或弦细。治法:滋补肝肾。方药: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枸杞15g,菊花15g,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