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144224616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分子》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北京版九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节 分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基本特征;知道是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的物质的微粒;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

2、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用具仪器:锥形瓶、烧杯、注射器、集气瓶、量筒、烧杯、小型喷雾器、胶头滴管等。药品:氨水、水、醋酸(酸醋)、酚酞、品红、方糖

3、、酒精等。其他教学用具:黄豆、芝麻、酚酞染过的小花、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老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 设疑激思,发现问题;启发诱导,确立主题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小明和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一杯水 + 一块糖 = ?2、夏日缘何飘“雪”?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

4、从天而降3、水“跑”哪儿去了?水蒸发、电解水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提出研究主题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进入情景好奇、疑惑,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发现问题水会“跑”会“结”?水有三态变化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肉眼看不透的物质内部隐藏有无穷的奥秘。确立正确的学习导向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内涵明晰,外延宽广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富于思考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激起学生寻

5、求变化本质和内在原因的欲望。引领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布下的悬念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可分性埋下了一条线索。新课教学活动与探究:物质由分子构成读古诗,品自然,通过趣味实验切入学习:.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沾有酚酞的棉花变红。设疑:一汪“清水”,习习“微风”吹开了“桃花”的笑脸?激发:看来桃花并非只开在春风里。今天是桃花盛开日子,用你们智慧头脑,灵巧的双手,映红课堂这一片“桃花”。提供实验用品:棉签、水、氨水、酚酞、品红等引导实验验证假设,做好学生活动可能性预测和应接准备追问:是氨水使酚酞变

6、红,但氨水并没有与酚酞接触呀?激趣:氨有“无影脚”,“跑”到棉花上?以上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得出结论: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边听、边看、边疑:是“清水”?是“棉花”?各人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活动可能性预测:*棉花沾水*棉花沾酚酞*沾有酚酞的棉球移近氨水*棉花沾品红*验证氨水使酚酞变红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讨论交流,寻找 “清水” 映红桃花答案得出结论:氨水、酚酞等物质中有肉眼看不见的极其微小的粒子,这些粒子能运动。微粒聚集在一起构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

7、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活动与探究:分子的性质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推论一:分子的特性1、分子等微粒的体积和质量都

8、很小。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10-26 kg一滴水中约有1.67 1021个水分子类比说明:人们常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比喻事物或物质的如芝麻之小。可是在微观世界里芝麻的小却无法与分子比拟的,芝麻由无数个细胞组成,细胞由无数个分子组成,分子还有更小的微粒原子构成。50万到100万分子一个紧挨着一个排成长队,也只有一根头发的直径长。知识迁移应用问题讨论1、衣服晒在太阳下,变干了,为什么?2、路过花丛,为什么能闻到花的香味?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推论二:分子等微粒总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微粒

9、的观点解释吗?推论三:分子等微粒间有间隔,气体物质粒子间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粒子间隔比较小。知识迁移应用问题思考:水温升高,液态水变成蒸汽“跑”走了,温度下降水蒸汽凝成雪花或冰雹。水的三态变化可以用关于分子的哪些知识来解释?新建马路时,为什么要分成许多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什么不一样宽?想象、理解:分子有多小,思考:物质为什么会自己移动?运用新知识,解析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实验与研究,认识了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不断运动,所以水会“跑”走。分组实验、观察、交流、解析,探究微粒间有间隔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

10、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活动与探究:分子可分提出问题:1、液态水变成蒸汽“跑”走的情形与电解水时水“跑”走的情形是否一样?为什么?2、一种分子是如何变成新分子的?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从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

11、化有什么不同。推论四: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巩固与提升 氢气(H2)是一种新型能源,用氢气(H2)和氧气(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水(H2O),试用图示表述其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情况。反复利用几种物质氢气(H2)、氧气(O2)、水(H2O)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各种变化,刺激学生思维,使“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的认识得到深化和升华。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分析。第一种情形:物质没变,分子本身没变。第二种情形: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巩固、深化反复领会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微粒变化的图示。 当学生形成分子运动特征的认识后,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认识、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这不仅使学生对这两种变化的认识有所深化和发展,而且便于得出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建立起分子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