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79766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7.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高效课堂: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留侯论复习学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一轮复习检测学案 留侯论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 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2. 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封号、死的称谓、高祖) 3. 拓展文言阅读,概括与分析文意,准确判断句读和翻译文言句子 【自学质疑】 任务一:有声诵读 课文,边读边重拾记忆文中已标注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二:浏览 课下注释,记忆 其中的重点知识解读 任务三:读一读 ,记一记,落实这一课学案导学“识记”部分 【训练展示】 1重点词语 必有过人之节 () 匹夫 见辱,拔剑而起() 卒 然临之而不惊 /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然亦安 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

2、试之() 观其所以微 见其意者() 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 非子房其谁全 之() 而特 出于荆轲、聂政之计() 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勾践之 困于会稽而归() 使之忍小忿而就 大谋() 而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 其志气() 2一词多义 过 必有过 人之节()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 矣() 见 观其所以微见 其意者 / 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匹夫见 辱,拔剑而起() 其 2 其 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彼 其能有所忍() 此其 所以为子房欤() 非子房其 谁全之?() 3古今异义 人情 有所不能忍者() 此其所挟持 者甚大() 其身之可爱 () 其君能下人 () 必能信用

3、其民矣() 4. 词类活用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臣妾 于吴者() 油然而不怪 者() 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 5. 固定短语 所以 “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 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所以” 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例: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 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 工具等。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以为 认为。

4、例:以为子房才有余/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 作为,用作。例: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6. 重点语句翻译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3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7. 积累课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 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高祖:古代帝王的庙号。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著名的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 8. 课文素材巧应用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

5、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 一种规则的智慧。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 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 需要忍。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 话题拓展:“忍”与人生 忍是成功法宝:忍为众妙之门、忍者无敌 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韬光养晦 避过眼前困境:小不忍则乱大谋 避免性格缺陷:戒急用忍 忍是有限度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文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不能忍的匹夫和能忍的大勇者对比,突出忍方能成事; 郑伯肉袒牵羊和勾践 卧薪尝胆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 以项籍不能忍衬高祖之能忍; 以子房状貌乃如妇 人女子反衬子房

6、能忍而大勇以及非凡的大丈夫气概。 9.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 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 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 注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 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 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 以求成大功; 此固非勉强期月之 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 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 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 不之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

7、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 门,决大河 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 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 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 而制吴楚之命, 乃为自 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 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 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 4 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 得行于 其间。使吴、楚反,

8、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 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 ,欲求非常之功, 则无务为自全之计。 使错自将而讨吴、 楚, 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 乃其所以自祸欤! 注 狃,音同“纽”,习以为常。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此之时 / 虽无袁盎 / 错亦未免 / 于祸何者 / 己欲居守 / 而使人主自将以情 / 而言 天子固已难之矣 / 而重违其议 / B.当此之时 / 虽无袁盎 / 错亦未免于祸 / 何者/ 己欲居守 / 而使人主自将 / 以情而言

9、/ 天子固已难之矣 / 而重违其议 / C.当此之时 / 虽无袁盎错 / 亦未免于祸 / 何者/ 己欲居守 / 而使人主自将 / 以情而言 / 天子固已难之矣 / 而重违其议 / D.当此之时 / 虽无袁盎错 / 亦未免 / 于祸何者 / 己欲居守 / 而使人主自将 / 以情而言 / 天子固已难之矣 / 而重违其议 /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山东,指崤山以东,当时生产力较发达的六国。现在的山东,即山东省,而其 中的山是指泰山。 B.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 承天意治理天下。 C.大河,这里指黄河。在

10、我国古代特别是秦汉之前,“河”特指黄河,而“江” 专指长江。 D.君子,意义广泛,广见于先秦典籍, 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这里是指人格高尚、 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事先估计到灾难发生的必然性, 再慢慢地画出地形图后,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解决问题。 B当七国发生叛乱的时候,晁错既没有挺身而出承担危险,也没有亲自率兵去 阻击叛军,反而留守在相对安全的后方,让景帝刘启亲自率兵出征。 C作者抓住晁错当时对待吴楚骑兵错采取的措施进行份详细,认为晁错被杀的 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袁盎进谗言,而是“自祸”。

11、D本文最后总结的历史经验就是,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功业,就不能只考虑怎 样保全自己,否则只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5 (2)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 译文 天下的祸患, 最不能挽回的, 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 定因素。 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 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 人君子、 豪杰人物, 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

12、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 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 平静, 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 说服天下人。 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 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 同起兵, 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 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 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

13、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 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 也时有决堤、 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 措而能从容地 图谋 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 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 吴、 楚等国的命运, 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 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 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

14、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 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 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 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 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 的建议, 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 楚等七国叛乱时, 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 待, 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纵使有一百个袁盎,能有机可乘离间他们君臣吗?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 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 不高兴, 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啊!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