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63644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七年级上册第19 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说课稿 一、 “课标”分析 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 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 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 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 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 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北魏

2、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 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 族间的隔阂、 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 献。 三、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 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 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 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讲课过程中应适当 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的知识传授,容易 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

3、、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 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 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 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 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

4、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教法设计: 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 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2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

5、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六、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情境营造播放幻灯片: (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 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 饰特征。 (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 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 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 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 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通过图片对比, 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 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6、 第一篇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 386 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 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合作探究1】北魏一直定都平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北魏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匈奴贵族刘渊熟读儒家经典,精通孙子兵法少数民族 妇女身着汉族服装(图片)、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图片)洛阳的汉族官僚,争相使用胡床、 方凳(图片) 、汉族妇女正在制作蒸馍与烙饼(图片)问题:图片反映了北魏统治时期黄河 流域什么样的社会景象?【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各民族之间在经 济、文化、生活习俗上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实中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材料二 悲平

7、城诗说: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 “芮芮(柔然)主发30 万骑南侵,去平城700 里,魏拒守不敢战,芮芮主于燕然山 纵猎而归。”南齐书 问题:材料反映了平城作为北魏都城的不利因素是什么? 材料三 看书中相关史实通过对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 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这对他 后来推行社会改革影响是深刻的. 问题:从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自身的 个性品质方面讨论迁都洛阳的原因?

8、 【设计意图】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合作探究2】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孝文帝怎样达到迁都的目的?阅读历 3 史小故事,问题: 为什么贵族不愿迁都,反对改革? 通过这则故事,从中了解到孝文帝的什么个性品质? 【设计意图】 模拟历史情景能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历史人物,感知孝文帝机智和果断 的性格,为以后的改革做铺垫。理解迁都与民族融合以及孝文帝改革的关系。 第二篇移风俗,融合高潮 【合作探究3】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 材料二 表格: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9、 鲜 卑姓 汉 姓 鲜卑姓汉 姓 拓 跋 元贺赖贺 丘 穆陵 穆独孤刘 步 六孤 陆贺楼楼 1. 问题:材料一反映了改革的什么措施?若有官员在朝廷上说鲜卑语,会受到什么惩 罚?这项惩罚显示出孝文帝对“禁北语”持什么态度? 2.你认为孝文帝以汉语作为北魏唯一的语言有何目的呢?学生分析材料,概括改革的措 施及目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示收集的史料,补充改革的措施。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孝文 帝实施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能力, 从而构建知识。 学生出示史料, 归纳改革措施,意在调动学生主体意识。 【合作探究4】孝文帝改革的作用是什么?展示材料,思考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 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设计意图】 用直观的历史史实更能较深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 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篇品人物感悟历史 【合作交流】我心目中的孝文帝。 从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熏陶的孝文帝,一心要破除鲜卑族落后的典章制度、生活陋习, 4 大刀阔斧的进行了一场改革创新。通过本课对孝文帝的有关学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孝文帝 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 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和他起到的历史作用,认识到孝 文帝顺应历史潮流锐意改革,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从而学习勇于改革和创新的精 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