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415000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怎样做古代诗歌鉴赏试题之-词的鉴赏(微课制作文字稿)1先看2012年新课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思远人 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再看013年新课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鹊桥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

2、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3高考新课程试题考查词从2012年开始至今才考了两年, 2014年可能还要考。那么,怎么办呢?不妨从前两年的高考原题中得到启发。高考选择的词作一般体制不大,即很少有长调。宋词不外乎婉约、豪放两大流派,风格

3、区别明显。婉约词以写艳丽内容为主,多抒发个人愁绪,豪放词以写志向和理想为主,多抒发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如宴几道的思远人和陆游的鹊桥仙,风格别较为明显。前者写词人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悲凉低沉;后者写词人去江边作渔父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这两首词是怎么写的,试题又是怎么考的呢?4先理解词的内容。宴几道的思远人正如词题所说,这是一首思念远方行人的词作。分上下两片。上片明显有三个信息点,一是写了秋天的景色,用语不多,意在点染,二是交代了内容,思念远方行人,意在说明事项,三是深入描写思念的情形。下片虽有两句,但只是沿着思念这一条主线,继续深入描写其状态、情形,极言思念之

4、深切。词作整体明白如话,一看就懂。但有两点值得玩味:一是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二是思念之深的状态是怎么描写的?陆游的鹊桥仙这首词没有词题。也分上下两片。上片也有三个信息点,一是词人回忆自己当年的豪举、战功,二是“酒徒一半取封候”的现状,三是自己“独去作江边渔父”的处境。下片也有两句,但内容复杂,一是描写渔父湖上泛舟的清闲生活,二是引用贺知章的事抒发了自己的感情。词作不容易懂,需要认真分析。一是上片把自己过去的战功、当前的状况与酒徒受封候这三者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和用意?二是下片所引用贺知章的故事有什么作用?三是词人此时的态度和观点是什么?5再看看试题是怎么考的。新课标2012年设计的试题紧紧围绕这首

5、词的特点命题。第8题着眼全词,题点在题目和上片。第1问考查内容理解,由题目可以直接看到:“思远人”就是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第2问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属于鉴赏评价题,能力层级较高。一看就明白这是景物描写,问题是描写这样的景物“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联系平时所学,先写景物,由景及人,起兴渲染作用明确。秋景增添悲凉气氛,思念远方行人感情愈加强烈。第9题着重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只要将诗句翻译成白话就可以了。第1问:站在窗前流泪不止,就立刻拿出砚台磨墨写信。这句有歧义,容易让人想到用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第2问:想到分别以来的情形,不禁深情依依,泪流不止,甚至眼泪流在信笺上,都稀释了墨色,

6、让红笺褪色。新课标2013年设计的试题也是紧紧扣住了这首词的特点。第8题着眼局部,考查上阕最后两句的意思。这属于难点理解方面的试题。“当年豪举”是谁?“酒徒”是谁?“独去作江边渔父”的又是谁?这样写想表达什么?分清了这些,内容就能理解正确。注说这是作者回忆过去军中生活。由此可知,“当年豪举”是词人自己。那么的自己干什么去了呢?是“独去作江边渔父”了。“酒徒”显然不是词人自己。结合历史知识可知,词人作为南宋抗金名将,一直没有被重用,而那些酣饮笙歌之徒却被封候拜将。显然这里词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不满和忧愤。第9题也是着眼局部,考查对下阕中表达手法意义的理解。其实,词句内容是很明白的

7、,镜湖本来就属于闲散的人,何必要你君恩赐给。问题是词人为什么不直说,而要借用贺知章的故事?这是考查对“用典”的理解。借用典故,含蓄表达不满与愤慨,是用典最常见的用意。6由此得到启发:词的特点就是命题的特点。考试时哪些方面值得注意呢?要注意题目,明确词的内容要旨;要注意作者,知人论世,明确词作的风格;要注意注释,了解背景、相关内容解释,正确理解内容难点;要注意词的语句表达特点,如修辞、方式方法、语句特点、事项关系等。有时词前有小序,还要注意序言对于诗词写作的具体动机和情景的提示、暗示。要头脑中过电影,回想一下学过的词的知识。词除小令外一般结构上都分为上下两片(也称阕、段)。上片或写景或叙事,反映

8、一种情况;下片或抒情或议论,抒发词人感受。词风上,婉约、豪放两大风格区别明显。不论什么词,表达一定的内容都要运用相应的手法,一般情况下表达上不同于一般的情境、情感、状态、方法、技巧都值得玩味。要学会分步操作。一是诵读。要读出音乐美、情感美。做到: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出情感,并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对诗歌的景物造型、色彩、声音、味道、质地等进行体验,获得情感享受。二是理解。解字词是理解句子的前提。古人填词讲究炼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讲究词语运用。凡是炼字得意之处,都是有意义之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准确理解语运用,对于理解全

9、词内容意义重大。理解语句其实就是理解与情、事与理等关系,理解诗词所描写的事件及其描写方式,如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反面衬托以及描写时所运用的修辞方式。三是再现。一个是想象出全词的意境,如场面、情景等;一个是想象出重点诗句的意境,如人、景、物、事等。最后再评价一下。古人讲究炼字,无非是想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且增加诗词语言的形象性,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绘声绘色、生动传神、情景交融等等。评价中使用的术语在阅读古代诗歌鉴赏的相关文章中去感受、学习,不断积累。7答题时应该怎么做呢?一句话:答在问中,按问思考,循问作答,有问必答,一问一答,要点清晰,简洁明了。具体有四个要点:问的方式和角度提示并

10、决定了答案的方式和角度,试题怎么问就要怎么思考怎么作答;回答问题要直接,不要绕弯子,必须按问作答,一问一答;经常为了评卷方便,分数也与答案要点数目有关,如5分题需要答三点(或二点),其结构是“1分+2分+2分”式(或“2分+3分”式),6分题需要答三点(或二点),其结构是“2分+2分+2分”式(或“3分+3分”式);每个要点有一定的结构方式,一般按照“结论+解释”的形式组织语言比较好。8实战模拟(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望江南 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注超然

11、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8.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参考答案8.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9“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

12、的功力。9实战模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8.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9.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参考答案8.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的给1分,能简要说明的给2分。意思

13、答对即可。)9.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10实战模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8.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9.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参考

14、答案8.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9.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附录:诗词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评价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中的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赋,就是“敷陈其事或直陈其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南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白居易的卖炭翁均为大量用赋的叙事名作。用

15、赋的手法写诗,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是通篇用赋,会失之肤浅、平直、松散,故古代文学家强调赋比兴合用。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的不劳而获,因而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颈联以“落日”为喻,委婉表达了诗人顽强不息的精神

16、和博大深沉的胸怀。尾联诗人将自己比作老马,用的是老马识途的故事。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首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用“兴”,又是“比”。又如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前两句即景起兴兼用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再如孟浩然临洞庭上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写景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气,澎湃的波涛,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汪洋壮阔,气势磅礡,格调雄浑。诗歌以洞庭湖起兴,诗的后半部借洞庭湖的眼前事物为喻,抒写自己在政治上积极用世和希望得到援引的心情。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