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413351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洱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市统测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

2、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

3、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

4、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1. 下列对文

5、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B. “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C. “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D. “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B. 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C. 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

6、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D.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B. 在作者看来,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C. 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D. 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答案】1. A 2. C 3. B【解析】

7、【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错,选项表述原因时,指出坚持某个“限度”,这与原文不一致,文中在此处提出的是“标准”和“限度”。故选A。【2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8、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错,全文在论述时确实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再援引论据,但并不是每一处都是这样。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错,原文中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前提是因,区分“和”与“同”是果。C项,“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错,在原文中“和

9、”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补充配合,“同”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附和与合流。D项,“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错,表述刘劭的兼德思想,扩大了内容,“必须”语气绝对。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三、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问题类型或敏感点:层次混乱、遗漏赘余、信息杂糅、不合逻辑(强加因果 颠倒顺序

10、)、有失分寸(无变有,少变多,小变大,远变近)、时态有误、属性出错(特例成普遍、具体为概括、间接变直接)、指代偷换(概念、对象、主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

11、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材料二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

12、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材料三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

13、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材料四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

14、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

15、,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答案】4. A 5. C 6. 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