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129177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第一节 技术创新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的理论贡献中对后人启迪、影响最大的,就是他在1912年出版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初创,而后在1939年的经济周期中系统完成,并通过生前最后一部力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进程的资本主义整体背景上发挥极致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熊彼特首先假设在完全竞争经济中存在着一种没有利润、利息、投资和非自愿失业的静止均衡状态,并称之为“循环流转” 就像血液在生物有机体中循环一样,年复一年地在相同的轨道上运行。随之而来的经济发展,会打破这种静止均衡状态。在熊彼得看来,“仅仅

2、是经济的增长,如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所表明的,在这里也不能称作是发展过程。因为它没有产生在质上是新的现象,而只是同一适应过程。”“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在此,经济发展仅仅被定义为是经济生活本身所发生的非连续变化与移动,是某种破坏均衡而又恢复均衡的力量作用的结果。这种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就是创新。 什么是创新呢?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熊彼特列举了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3

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显然,创新不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息运转的机制;它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技术概念。熊彼特将“创新”和“发明”这两个概念严格区别开。他说:“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而“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一种新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到经济活动中去,为生产当事人带来利润时,才成为“创新”。 例如, 单就科学技术发明而论,中国这个历史久远的东方古国确实不乏引以骄傲自豪之处。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煌煌千万言,即使李约瑟教授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也记不尽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对人类科学技术进步的伟大贡献。然而,正如鲁迅先生在论及我国古

4、代贡献人类的四大发明时所感叹的:罗盘针并不是用于航海和开拓世界市场,而是用于看风水之类的迷信活动;火药的发明没有摧毁古老帝国的封建墙垣,而是用于除旧迎新、生丧嫁娶;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则不但没有启迪民智、活跃学术,反而成了思想禁锢和制造文字冤狱的有力工具。这个事实说明,单纯的科技与工艺发明并不等于就是创新机制。 强调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是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一大特色。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他寻找机会引入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实行得到改善的组织管理形式,促进新开发资源的发展。他积累财富去创建新企业,集中生产要素、选择总经理、安排组织经营。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并不需要成为一个资本家,不必提供任何属于

5、他自己的财产,也不一定是某个托拉斯的总经理,通常他也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发明家或研究者,仅靠他自己去发明或发现不可能具有多大的经济效益。只有那些对新企业的发展具有远见卓识和捕捉能力,对发明或资源开发高瞻远瞩,对审度其经济潜力具有特殊天资并使其在投入使用后不断臻于完善的人,才堪称企业家。 是什么驱动着企业家去从事创新活动呢?熊彼特认为,尽管企业家也为谋取额,外利润而进行冒险投资,但追求利润只构成其动机的一部分。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受到三种力量的驱使:(1)发现一个私人商业王国的愿望;(2)征服困难和表明自己出类拔萃的意志;(3)创造和发挥自己才能带来的欢乐。在这三种力量的联合推动下,企业家具有一种“

6、战斗的冲动”,一种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强调企业家的素质、才干、预见性、首创性与敢冒风险的品格对于社会生产的推进作用,构成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又一特色。 企业家从事创新活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具备创新所必要的技术知识和以信贷形式支配生产要素的权力。当企业家克服了组织和经营一项新事业的困难,实行创新以后,他便在成本、质量、效益的竟争中占据优势,从而获得额外利润。当一个企业成功之后,其他企业为分享利益便纷纷模仿,甚至顽固采用旧的生产方式的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适应潮流。创新、模仿、适应的浪潮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但与此同时,技术扩散和竞争又会导致价格下跌、盈利机会消失。当

7、价格下跌到与生产费用相等时,利润又趋于零,出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从而提出凭借更高的技术基础开始新的创新活动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将“创新”作为连接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转换媒介,从经济运动的内部去寻找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深厚基础和本质动因,使得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既突出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又避免了陷入庸俗的“技术决定论”旧辙。 同时,熊彼特强调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企业家群体的存在,是促进新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在熊彼特那里,企业家作为现代“经济人”的典型代表,活跃在社会舞台的中心位置上,趋利避害,除旧布新,掀起推波逐浪的创新大潮,富于冒险,勇于

8、竞争,维系着经济发展的动态进程。在熊彼特看来,企业家便是创新,活动的人格化,没有企业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正是从这里,我们窥见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获得了发展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后,经济发展仍无从起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技术创新”与“模仿” 1950年熊彼得去世以后,他的追随者和拥护者们,沿着他开创的道路继续研究“创新理论”,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创新经济学的两个分支:一是以技术变革和l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创新经济学;二是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创新经济学。 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主要研究所谓“模仿”(imitation)和“维持“(maintenance)的关系,即影响新

9、技术在同一部门的不同企业之间推广的经济因素问题。“模仿”是指某企业首先采用一项新技术后,其他企业以它为榜样跟着采用。“维持”是指某个企业首先采用一项新技术后,其他企业并不“模仿”跟着采用,继续使用原来的技术。曼斯菲尔德提出了“技术推广模式”,用以说明新技术首先被某个企业采用后,需要隔多久才被该部门多数企业采用。为了说明这一过程,他提出了”模仿率”( imitation rate)和“模仿比例”( imitation ratio)。“模仿率”是指以首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为榜样的后来企业跟着采用新技术的速度;“模仿比例”是采用某项新技术的企业数占该部门企业总数的比例。他认为,影响一项新技术的采用,有

10、三个主要因素和四个补充因素: 第一,摸仿比例。模仿比例越高,模仿率越高,模仿者冒风险的可能性越小,即选择这项技术比较保险。 第二,相对盈利率。这是指“模仿”与“维持”二者盈利之间的比较。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相对盈利率增大,模仿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模仿率”也会加大。这种技术的采用对企业有利,企业可以从相对盈利率的比较中确定自己的技术抉择。,第三,采用新技术要求的投资额有多少。采用新技术所需要的投资越多,则资本供给来源越困难,模仿的可能性越小,从而“模仿率”也会越小。这一点也是决定技术决策的主要因素。还有以下四个补充因素有可能对模仿率施加一定影响: 第一,旧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的时间期限。从理论上讲如

11、果新技术所要代替的旧设备是耐用的,即是说当这些旧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时,那么模仿的可能性就会减少。即使此刻更新这些设备是有利可图的,但企业为了避免设备提前折旧而造成的损失,仍愿意继续使用它。 第二,该部门销售量增长率高低。如果某一部门产品销路扩大很快,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增长,就会建立新企业,而企业将会采用已经出现的新技术。如果市场扩大缓慢或没有扩大,则新技术的采用将同旧设备的更新结合起来被考虑。 第三,该项新技术被采用的年份。新技术初次被某一个企业采用与新技术后来被其他企业采用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在此期间内,有可能发生下列变化:(1)通讯手段已经改善,通讯渠道有所发展,情报交流加强了。(2)对设

12、备更新的估算技术有了改进,估算得更精确了。(3)人们对某项技术进步的态度发生了变化。(4)模仿的企业不断增加。因此,一个企业在采用某项新技术时,要注意该项新技术被初次采用的年份。时间间隔的大小对模仿率发生着影响。 第四,该项新技术被采用时间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新技术初次采用的时间在高涨阶段,那么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可能考虑到某些与经济高涨有关的特定条件。 三、“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熊彼特曾经探讨过垄断、竞争与“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作深入的研究。卡曼(MKamien)等根据熊彼特这方面的论述着重研究“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解决什么样的市场结构对技术创新最有利的问题。

13、他们认为,影响技术创新的三个变量是: 1竞争程度。竞争程度引起技术创新的必要性。每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技术创新,才能凭借其技术、组织管理上的优势在激烈的竟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击败对手,保存与发展自己,取得高额利润。因此,竞争越激烈,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越大。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一种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且影响所开辟的市场前景的大小。一个企业规模越大,则它在技术上的创新所开辟的市场也就越大。 3垄断力量。垄断程度越高,对市场控制越强,越不易被其他企业模仿,技术创新得到的利益就越能持久。 因此,他们得出的答案是: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是介于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的市场结构,即“

14、中等程度竞争”的市场结构。 四、“技术创新”的扩散 一项趋于成熟的技术创新成果,由于其对经济成长的推动作用并给生产当事人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扩散开来。这一扩散过程同流行疾病的扩散过程有着相似之处。 在技术创新的扩散中,扩散的是有关创新本身的信息。在一顶技术创新尚未广泛采用之前,由于对创新的信息知之甚少,从事创新活动要冒很大的风险,因此扩散速度慢,扩散范围小。随着大多数厂商采用这项创新,提供给潜在采用者的信息大大丰富了,采用风险也大大减少,则扩散速度也在不断加快。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采用这项创新,潜在的采用者日益减少,从而导致扩散速度重新放慢以致最终完全停止下来。,可以用一个非常简捷

15、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这一扩散过程。如果x(t)是潜在采用者的比例,他们已经在时间t采用这项创新,那么扩散的速度将是dx( t )/dt。基于前面的叙述,这一扩散速率将预期与采用者的部分x(t)和潜在剩余采用者的部分1-x(t)成比例:,采用 新技 术的 厂商 或消 费者 的累 积数,t,O,S增长曲线,根据这一曲线方程作出的是一条S形曲线,其中扩散速度先是上升,到拐点后下降,在方程中d决定扩散曲线开始上升的点,是曲线上升的斜率,通常被认为是扩散速度的常数。这便是著名的“传染模型”。它所描述的是一项技术创新在其扩散过程中所呈现的带规律性的特征。 1971年,美国经济学史学家格里列希斯在所著的杂交玉

16、米和创新经济学中,以杂交玉米的推广过程为例,对技术创新扩散的S型增长曲线进行了分析。 格里列希斯认为,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扩散初期一般速度较慢;(2)随着时间推移,扩散速度不断加快,直到高峰;(3)高峰之后,速度逐步放慢,最终达于水平。整个过程呈S型增长曲线。他认为这一现象并不是杂交玉米领域所特有的,美国农业中其他一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过程也呈现出类似情形。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带有普遍定义。 格里列希斯进一步分析了三个阶段演进的各种因素,指出技术创新扩散速度由慢到快的变化是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决定的。在社会因素方面,技术创新成果采用者的个性、受教育程度、个人生活水平以及所处的环境地位等都对技术创新的扩散发生影响。这些因素的作用在扩散初期比较明显,但从长期看却可能彼此抵消,以致逐渐变得不重要了。 从长期看,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扩散初始阶段之所以速度缓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技术成果出现的地区或初次被推广的地区,并不一定是商业上最适宜的地区。商业上最适宜扩散创新成果的地区一般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