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113458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1.2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科举制 年龄称谓.ppt(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Some Useful Knowledge of Chinese Literary,Part1.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经历一千三

2、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科举的具体流程,以清朝为例,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

3、、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4、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童生试,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者:,院试合格,录取入学,合格者:,生员(秀才),成绩最好:廪生 其次:增生 新入学:附生,参加者:,生员、监生,乡试(秋闱),委

5、派考官,皇帝,会试(春闱),正榜,第一名:,第二至第十名:,举人,参加者:,考后发榜,会元,举人、国子监监生,入围正榜,贡士,部主持,副榜,亚元,解元,会试通过,录取三百名,第一名,礼,殿试,分为,前三名,直接授予官职,赐进士及第,参加者:,殿试录取,传胪,第一甲,贡士,由 在 皇宫主持,赐进士出身,三鼎甲,第三甲,第一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第三名,榜眼,探花,进行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后授官,第二甲,赐同进士出身,皇帝,三甲,P.S.我们梳理完了就行,王尼玛能不能考上就不是我们要管的了,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Part2.中国古代年龄称谓,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知天命)、艾服 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