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上传人:xg****9 文档编号:143994477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95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人教版9年级历史上册全套教案 第1单元 人类文明的开端(13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1般了解。 进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应用能力; 2、将浏览、听讲、识记3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惟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惟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国家的统1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条件和重要保障;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绩、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文明古人类基本情况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6课时 课

2、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开国大典相干多媒体、图 第1课人类的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构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干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干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本课的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教法、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应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课时1

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相干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进程 1、导入新课: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干发问,从而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人类的出现: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进程中的3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构成中的人”和“完全构成的人”3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之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构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实的劳动;“完全构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

4、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得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说和总结相结合。2、教师扼要介绍第1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参加会议代表的广泛性,便于学生理解会议的重要作用,也为学生进1步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的含义打下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第1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资料片断或录音片断,让学生有1定的感性认识。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份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干言论,引导学生

5、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缘由,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遍及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酿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酿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究构成黄、白、黑3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点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没有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进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渐构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犯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 (1)发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甚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何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

6、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 “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缘由。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1:氏族社会的产生有甚么作用? 问题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觅答案。 浏览理解教科书相干内容及材料;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惟;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

7、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1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2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浏览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浏览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浏览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3)为何说残酷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3、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构成”作全课总结。投影图示: 4、课堂练习:(使用投影) 5、推荐作业: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浏览卡。 附:板书设计 1、人类的出现 2、氏族社会:分母系氏族

8、和父系氏族 3、国家的产生: 教后记: 1.指点学生浏览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中“以正文为纲,从多渠道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指点学生浏览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第2课 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包括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的相干历史知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印度种姓制度等相干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实质,提高学生认识历史事件本质特点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 本课的难点是:1是古代文

9、明为什么产生在大河流域;2是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教法、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应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金字塔的建造、汉谟拉比法典图。 教学进程 1、温习发问: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2、导入新课: 1.教师可利用课文导言中狮身人面像的故事,让学生初步领略亚非地区大河流域灿烂而奇异的文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3、讲授新课: 1.“金字塔的国度”是本课重点之1。 (1)引导学生认真浏览教材7至8页的内容及其相干历史资料,让学生在现有条件下获得知识的有效信息; (2)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尼罗河风光,金字

10、塔及狮身人面像的资料片,让学生尽量多角度地获得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惟空间; (3)组织系列讨论:利用课文中动脑筋的栏目内容,用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讨论题: 问题1:为何说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问题2:金字塔是通过甚么方式建筑的? 讨论时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作最后总结。 问题1: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这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话。这句话1语道出了尼罗河与埃及文明二者的关系。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尼罗河由南向北、倾注而下,注入地中海。古埃及人的活动范围,南起尼罗河第1瀑布,北至尼罗河3角洲。尼罗河每一年定期泛滥,不但使河流沿岸的土地得

11、到灌溉,而且水退后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作物生长,这就给古埃及人的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尼罗河不但养育了埃及人民,而且也孕育了埃及文化,马克思说:“计算尼罗河水的涨落期的需要,产生了埃及的天文学”,古埃及的科学文化知识正是在利用和改造尼罗河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尼罗河是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儿女。 问题2:金字塔的建筑,从古到今都给人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传统的说法,特别是史书(希罗多德的著作)的记载,都认为是依托奴隶的集体劳动建成的。但是在当时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埃及人是如何用原始的工具将1人来高、两吨半重的巨石从山上凿出?又是如何将巨石从几

12、英里乃至几10英里外运来,再吊上乃至高达1百多米的塔顶?对这些问题,无人能作出使人佩服的解释。1些学者推断,古埃及人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点的,他们又将场地4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坡,把巨石沿着斜坡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1层坡、砌1层石,逐步加高就是金字塔。最近几年来,又有1些学者推断金字塔并不是地球人所造,而是外星人所为。固然,要真正揭开金字塔的建筑之谜,还得依托人们的不懈努力和勤奋研究。 3.“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 (1)结合课本地图或教学挂图,讲清“新月沃地”的概念含义。 (2)发问:两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尼罗河流域相比,有甚么共同点?由此使学生认识大河流域人类文明产生的共同规律,

13、为后面的“古代人类文明为什么产生在大河流域”问题探究奠定基础。 (3)讲述两河流域人类文明的产生,侧重向学生介绍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建立,没必要补充材料,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 (4)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适当介绍1下汉谟拉比法典被发现的经过(1901年,法国考古学家在伊朗的苏撒考古时发现,后被劫夺到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激起学生的兴趣。 讲清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目的和法典本身的历史价值。 请1位学生朗诵课文中的小字材料,然后根据法典的部份条款组织学生讨论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陈说总结:从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看,它处处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

14、级的专政。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保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4.“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本课的难点之1,教学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将研究性学习方法渗透到教学中去,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性思惟能力。教学时建议教师: (1)结合课本地图古代印度和插图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讲清古代印度地理范围,印度河流域的自然条件。 (2)关于印度文明的兴起,要向学生强调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约公元前2500年,由印度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开始在印度河流域产生。公元前2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1支游牧部落(即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他们征服了印度居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

15、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3)关于种姓制度,教学时建议教师: 指点学生认真浏览课文内容及其相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课文中获得有关种姓制度的知识信息; 将以下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种姓制度是怎样产生的?4个等级是不是是造物主用不同的方式创造的? 问题2:不同等级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有甚么区分?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甚么?对印度未来社会产生甚么影响? 请1位学生朗诵动脑筋,然后选派两位学生扮演吠舍与婆罗门,就种姓制度展开辩论。辩论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挥。 布置学生在课后撰写1篇有关印度种姓制度的小论文(字数在300字左右)。 5.最后,教师利用教材13页的亚非文明地图,最好制成精美的幻灯片并利用投影仪投影,对全课进行总结。 6、作业:课后练习。 教后记: 第3课 西方文明之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古代希腊文明的渊源,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