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胡同素材湘教版.doc

上传人:caoka****i123 文档编号:143994381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胡同素材湘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胡同素材湘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胡同素材湘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北京的胡同素材湘教版.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的胡同北京,不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壮丽的文化奇观之一。不用说举世闻名的天安门、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长城,就是那一条条看上去很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边的学问也大着哪!乍一看,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只要你肯下点功夫,串上几条胡同,再和那儿的老住户聊上一阵子,就会为发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传奇般的经历,里面的趣闻掌故多着哪。因为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它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下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上了人们各种社

2、会生活的印记。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北京胡同的形成是随着北京城的形成而变化、发展、演进的。大约在五十万年前,这块儿开始有了原始人居住,不过那时只是住在天然洞穴而已。到了距今大纳一万到四、五千年间,这儿出现了原始氏族公社,开始住上了简易房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公元前 1045年,这儿成了奴隶制的古燕国的都城,叫蓟城,可当时的城墙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到了战国时期,广为流传的周礼考工记明确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见那时已非常注重城建制度了,就连城中街道布局都作了明文规定

3、。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从秦、汉开始,无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五代和宋朝,这块地界儿一直都是北方的重镇。十世纪初,辽朝建立,把这儿当成了陪都,改称南京,又称燕京。公元十二世纪,金朝建立,在此建都,称为中都。中都城里出现了坊、街、道、巷,但是还没有胡同出现。公元 1276年,元朝在毁于战火的金中都原址东北部,按周礼之原则建立了“状如棋盘”的大都城。并于1285年2月“诏!回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发高及居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其或地过八亩及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贵族功臣,悉受封地,以为第宅。于是,元朝的官僚、贵族们就按此规定,在大都城内盖起了住房及院落。这一间间房

4、屋、一个个院落,一个挨一个盖起来,连起后就是一排排的,而一排与另一排之间要采光、通风,还得留出进出的通道,便形成了胡同、小街和大街。据可见北京的胡同是形成在元大都城的格局里。不过元大都当时仅记有29条胡同,因为当时明确规定宽9.24米的才叫胡同,要是达到36米宽就叫小街,到36米宽就称为大街了。公元1403年明朝的燕王朱棣当了皇上,将这儿改称为北京,这时才有了“北京”这个名称,至今已叫了590年,但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一百多年。并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城墙一改以往用土夯筑的方法,而是全部用砖包砌。大城里包着星城,皇城里包着紫禁城(今故宫)。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而紫禁城的中心又是皇极殿(今

5、太和殿),皇上的幡龙宝座又位于皇极殿的正中。有一条无形的线从这个宝座上穿过,它就是北起钟鼓楼南至前门楼,后又延伸到永定门,纵贯京城南北,长达16里的中轴线。整个北京城的建筑布局,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城内一切建筑都整齐对称地排列在其左右,街道胡同也如此,或对称排列在它两边,或与之平行。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尊帝王、祟皇权、重礼仪、右文化、敬大地、法祖宗的思想。公元 1420年北京城营建完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公元1553年,又增建了城南外垣,至此北京城又有了内外城之分,北京城的“凸”字型平面布局至此基本定型,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内城九门,外城七门。这时北京城的胡同,据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有街巷7

6、11条,胡同459条,共为 1170条。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了明北京城,就是后来也只是对紫禁城和皇城进行了一下小的改建、重修。但由于清是女真族的后裔满洲贵族建立的王朝,所以定都北京后便实行了空前绝后的旗、民分城居住制度,令内城居住的汉人全部迁到外城,这样就促进了原来较为冷清的外城的发展。新迁至外城的人又匆匆盖了许许多多的新房、新院,连起来就形成不少大大小小、长长短短、规范或不规范的新胡同。此时对原来元朝作的胡同必须宽9.24米的规定,早已逐渐模糊了,虽街巷胡同格局“大抵袭元、明之旧”,但“街巷与”胡同的界定早分不那么清楚了,总体数目已增到2077条之多。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民国前期北京仍是中华民国的首都,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把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过去由于皇城占了北京城的中心位置,因而阻断了东西主干线,东西往来必须绕道天安门广场以南的棋盘街或北边的地安门。民国初年;随着紫禁城的开放,行人才可以横穿东西长安街。这样,北京就有了一条和纵贯南北的中轴线直角相交横穿东西的长纬线。经纬相交于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大十字坐标,街巷胡同就以此为中心而往外发展开。几条新干道的打通、增辟,带动了胡同的发展,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北京的街巷胡同已达3200多条。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