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971648 上传时间:2020-09-0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节分部腧穴针刺法课件(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学 目 标,掌握风池、哑门、睛明、四白、天突等危险穴位的针刺方法。 熟悉人体危险穴位的解剖。,第七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第七节 分部腧穴针刺操作,一头面颈项部腧穴 (一)头部腧穴 百会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冒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颅骨外膜,前三者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称的头皮,出血是在腱膜下疏松组织形成血肿。 百会穴针刺操作:针刺时针尖向前、后、左、右平刺,快速透皮后,刺入帽状腱膜下层(有落空感),深度为0.5-0.8寸,不宜用力提插,可小幅度捻转得气,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血压过高且不稳定时或有动脉硬化的病人,暂时不针刺。,(二)眼眶周围腧穴,睛明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

2、肌、眶脂体、内直肌。 针刺操作:进针前,嘱患者闭目,术者押手将眼球向外推开并固定。进针时,针沿眶骨边缘缓慢刺入0.51寸,最深不可超过1.5寸。得气后便留针,一般不作捻转提插手法;必要时可酌情小幅度捻转,但不宜大幅度提插捣针。缓慢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23分钟,防止出血。若出血不止,可作冷敷止血,24小时后热敷以促进瘀血消散。,(三)耳周腧穴,听宫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外耳道软骨、耳腔 针刺操作:正坐位,微张口进针,针尖略向前沿外耳道软骨刺入0.51寸,不可深刺,防止刺中颈内动静脉。留针时闭口,不宜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 翳风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腮腺、面神经。 针刺操

3、作:直刺0.81寸,治疗面神经炎或腮腺炎,或由后外向内下方刺11.5寸,治疗聋哑病。不宜深刺,超过1.5寸容易刺中迷走神经。穴位注射是尽量不取该穴位,以防面神经因药物作用而受损伤。,(四)面部腧穴,四白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提上唇肌、眶下孔、眶下神经和面神经的分支、眶下动静脉。 针刺操作:直刺或向外上方斜刺0.20.5寸,即可刺入眶下孔。本穴不宜深刺,若过深极易刺伤眶下动静脉,超过1寸可刺伤眼球;手法轻柔,不宜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刺伤眶下动、静脉出血。,额部及颞部穴位: 阳白向下平刺0.51寸(透鱼腰);印堂一般向下平刺;攒竹向外平刺,透鱼腰或丝竹空;丝竹空、瞳子髎向后平刺;太阳

4、可直刺0.50.8寸。 口鼻周围穴: 下关直刺0.51寸;人中、素髎向上斜刺0.30.5寸;迎香可直刺,也可向鼻翼斜刺0.3-0.5寸;地仓、颊车可平刺透穴3寸。 面部血管丰富,针刺手法宜轻,防止出血。,(四)面部腧穴,(五)项部腧穴,哑门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项韧带、第二、三项后神经、硬脊膜、蛛网膜。 针刺操作:患者伏案坐位,向下颌方向斜刺0.51寸,当针尖刺到项韧带时会遇到坚韧而有弹性的阻力,穿过之后出现空虚感,不可再深刺。禁止向上深刺,当向上深刺1.5寸以上,容易刺中硬脊膜、蛛网膜出现意外。,风池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头夹肌、枕骨大孔、硬膜外腔、蛛

5、网膜、延髓。 针刺操作:针尖向下朝鼻尖和人中方向可刺入0.81.2寸,或向风府透刺11.5寸,这两种方法最安全。深部是寰枕关节、延髓,针尖向上朝对侧目外眦方向深刺超过1.2寸则易通过枕骨大孔损伤延髓,因此不宜向上深刺。,(五)项部腧穴,风池,(六)颈部腧穴,天突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骨甲状肌、气管前间隙、胸腺、主动脉弓、气管。 针刺操作:患者正坐或仰靠位,先直刺0.2-0.3寸,然后针尖朝下,紧贴胸骨柄后缘正中,刺0.51寸。或者沿气管前刺入间隙里0.51寸。 针刺时术者一定要细心体会刺手下的感觉宜忌病人的不同反应。若直刺过深,可刺中气管,这时针下坚韧而有弹性,病人感觉喉中作痒咳嗽、血痰

6、、呼吸困难。 若向两侧斜刺,可刺伤肺尖,造成气胸。若未贴紧胸骨柄后缘,而是向下斜刺,可刺伤气管或主动脉弓等大血管,如果针下柔软而有弹性,搏动明显,说明刺中主动脉弓等大血管。,人迎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胸锁乳突肌、咽缩肌、颈动脉、迷走神经。 针刺操作:押手扪住颈总动脉,在动脉内侧缓慢刺入0.20.5寸,不超过0.8寸。细心体会手下针感,进针后感到有粘滞感、搏动感,应停止深刺,调整方向。深部偏外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若进针过深偏外,可刺穿颈内静脉,刺中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心悸、胸闷,甚至心脏停博。,(六)颈部腧穴,(一)胸胁部腧穴,胸部任脉穴一般宜平刺0.50.8寸,胁部穴宜沿肋

7、间隙平刺或斜刺0.50.8寸。 膻中:向上、下平刺0.51寸,治乳疾向外侧平刺。 期门、日月:沿肋间隙向外平刺或斜刺0.50.8寸。 章门、京门:向后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损伤肝脾,对肝脾肿大者更应注意。,三胸腹部腧穴,(二)腹部腧穴,1上腹穴: 鸠尾:直刺过深损伤肝脏,向上深刺则刺伤心脏。宜向下斜刺0.50.8寸。 中脘:直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捣针,则易刺中胃,使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引发腹膜炎。 2下腹部穴:直刺0.81.2寸 通常情况下,肠道通过蠕动可自动避让异物。但在肠梗阻等肠蠕动减弱或消失的情况下,其避让功能消失。因此,针刺时不宜大幅度提插捣针,防止刺破肠壁。

8、,三胸腹部腧穴,(二)腹部腧穴,深刺腹部穴时,应缓慢、柔和,小幅度捻转,禁止提插。大动物针刺试验证明:用此法将腹腔脏器刺伤贯通后,仅出现不同程度的小出血点。如用提插与捻转并重手法时,就会扩大伤口引起大量出血,胃肠内容物溢出。 正常情况下膀胱在耻骨联合以下,但在膀胱充盈时,膀胱尖高出耻骨联合以上。所以,针刺中极等下腹穴时应排空膀胱,防止刺破膀胱。 孕妇禁刺或慎刺下腹穴,防止流产。,三胸腹部腧穴,(一)背部腧穴,1督脉穴: 胸椎棘突呈叠瓦状,彼此掩盖,针刺时应沿着棘突间的缝隙向上斜刺0.51寸。针刺时透皮针下较轻松,到达棘间韧带后阻力增大;穿过黄韧带进入椎管后,阻力突然消失而出现落空感,这时应停止

9、进针。如果再继续深刺,则可能刺伤脊髓,导致四肢瘫痪。 2膀胱经穴: 第一侧线腧穴宜向内朝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三背腰骶部腧穴,(二)腰部腧穴,1督脉穴:腰椎棘突大而直,可直刺0.51寸。 2膀胱经穴:直刺0.51寸。 腰部穴不可针刺太深,督脉穴针刺过深可刺伤脊髓,膀胱经穴针刺太深容易刺伤肾脏等组织器官。,三背腰骶部腧穴,(三)骶部腧穴,1八髎 八髎穴与4对骶后孔对应,针刺时应达骶后孔内,第一骶后孔是稍向下方偏斜,所以上髎针刺时针尖应稍向下方斜刺1-1.5寸,不宜过深,以免伤及直肠。其他三对直刺1寸左右。 2尾骶穴 长强:膝胸位取穴,针尖向上与尾骨平行,沿尾

10、骨与直肠之间斜刺0.51寸。 腰俞:俯卧位取穴,向上斜刺0.51寸。针刺过深或大幅度提插捣针,容易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背腰骶部腧穴,(一)上肢腧穴,1肩腋与上臂: 肩部穴一般可针刺11.5寸。 上臂穴可直刺0.81.5寸。 肩井:直刺0.81.2寸,深刺易刺伤肺尖,孕妇慎用。 极泉:用押手扪住腋动脉,避开腋动脉刺入0.51寸,不宜提插捣针,防止刺伤腋部动静脉。 肩髃、肩髎:上臂外展上举时取穴,直刺0.51寸,肩髎可刺入更深(12寸)。 尺泽、曲泽:在肱二头肌腱两侧取穴,直刺0.51寸,或点刺放血,放血时刺浅小静脉,不能伤及动脉。,四上肢和下肢穴位,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一)上肢腧穴,2前臂与

11、手: 前臂穴一般可直刺0.51.2寸(骨边列缺、偏历、养老、阳池、阳溪等穴除外)。 心包经前臂部穴注意不要刺伤正中神经。 心经前臂穴注意不要刺伤尺神经。 太渊穴避开桡动脉而刺。 手部穴位深度一般不超过1寸。,(二)下肢腧穴,1大腿穴 大腿部肌内丰厚,可适度深刺13寸,臀部可刺25寸。 环跳穴:侧卧屈股、伸下足、屈上足,直刺3寸左右。 气冲等穴注意避开动脉而刺。 2小腿穴 一般直刺1.22寸; 犊鼻穴取屈膝位,由外向内刺入0.51寸,留针时不能屈伸关节。 凡刺入关节腔的腧穴,手法应轻柔,不可损伤关节面,不可使关节液流出;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四上肢和下肢穴位,(二)下肢腧穴,3足部穴 一般深度不超过1寸。 冲阳穴避开足背动脉而刺。 照海穴不宜偏向后侧,防止刺破胫后动静脉。,四上肢和下肢穴位,总的来说,项部穴要注意方向与深度,防止刺伤延髓; 眼眶内穴要注意手法轻柔,勿大幅度捻转提插,防止出血; 胸背部穴位宜平刺或斜刺,不宜直刺、深刺,防止刺伤内脏。 四肢部穴位相对较为安全,除个别穴位注意不要损伤血管、神经外,大多数穴位都可以放心针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