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3929087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9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复方药理研究概况 陈向涛 汪惠丽1 李 俊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合肥230032) 1安徽中医学院,合肥 230038 中药复方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体现了中医整 体观和辩证论治的特色,近年来,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发展迅 速,研究论文数量已远超过单味药。内容上,传统的药效学研 究仍占主要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针对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多成分、 多途径、 多靶点发挥药效的特点, 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试作介绍如下,以供 研究者参考。 1 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 传统的中药复方药理研究基本思路一般是在中药方剂的 功能、 主治等中医药理论的指引下,验证或发现其

2、药理作用, 阐明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中药配伍关系乃至配伍理论的亦 非个别。 111 处方来源 中药方剂来源于临床实践,研究中的处方主 要有两类 :(1) 传统古方,即所谓 “经方”,为古典医籍收载,广 为后世沿用而被反复证明有效的经典处方。其多数药味较 少,遵循中医药理论和君、 臣、 佐、 使的配伍规律。近年来研究 较多的有五、 六十首。如桂枝汤、 六味地黄汤、 四君子汤、 四物 汤、 大承气汤、 补中益气汤、 当归补血汤等。(2)现代经验方, 主要是在临床实践或科研过程中,根据临床疗效和经验形成 的一些自组方或协定方,包括家传方、 民间验方等。该类复方 的研究数量繁多,不胜枚举,更常常与新药

3、开发有关。 1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经验方研究往往在于探讨临床有效 性的机制,研究内容多数结合 新药审批办法 中新药开发的 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以形成有效、 低毒并适合工 业化生产的制剂。近年来,已有数百个中药复方新药批准投 产 1。 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的传 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不少报道超越历代方书记 载,发现新的功能,拓宽了临床应用。如桂枝汤具有明显的抗 小鼠流感病毒肺炎、 抗炎、 解热、 镇痛等作用。补阳还五汤能 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脑血管,影响血流变和微循环等等 2。 以药探理,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机制, 有助于中医理论的探

4、讨,实践证明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成功 经验。如补益剂的研究是90年代以来研究最多的一个领域, 对于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如脏腑、 气血、 阴阳调节等有所阐 述,较重要的如四君子汤、 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证、 脾虚证的研 究 2。 113 研究方法和手段 目前,大多数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仍 采用传统的中药水煎口服的方法,或采用经初步提取的粗制 剂。报道中仅见少数的复方提取成分的药理学研究。一般认 为传统古方遵循中医 “理方”,经验方来源于临床经验,为保持 中医药的功效稳定,要求药物剂型和服用方法遵循古法并相 对固定。 研究手段上,膜片钳、 激光扫描共聚集显微技术、 细胞内 微电极等新技术应用已开始起步。中

5、药药效的评价,也从整 体试验,发展到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4个水 平。如有报道 3 ,4 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从而 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 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学者开展 了中药干预基因表达的调控研究,涉及免疫调节、 抗肿瘤、 延 缓衰老以及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的调控等领域。如研究发 现 5,通痹灵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 抑制滑膜细胞异常表达的TNF 2 mRNA ,从而下调TNF2 的 产生。崔氏等 6 研究中国神方补肾生血药抗衰老机制,发现 其能明显提高DNA聚合酶活力,提高鼠肝DNA甲基化酶

6、活 力及DNA甲基化水平。郑氏等 7 观察发现四物汤可显著提 高IL26 mRNA的表达水平,从而使IL26的分泌量增加,推测 这是四物汤增强机体免疫的机制之一。 从过去的单一指标向多指标发展也是当前的研究趋势。 如对传统方剂半夏泻心汤的现代研究中突出了它作为脾胃病 代表方的特点,同时也有许多研究着眼于提高免疫力、 提高抗 缺氧能力、 调节中枢递质等作用 8。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理试 验证其明具有抑制呕吐中枢的敏感性和对胃黏膜的保护作 用,从而发挥止吐作用 9。这些均体现了多水平、 多指标综合 的特点。 由于中药复方是在中医病机、 药性理论指导下的有机配 伍,中医治病以 “证” 为对象,因此许多研

7、究者考虑到方证结 合。鉴于 “证本质” 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现状,研究者 多数在现代药理药效学及其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中医证 的病理模型。如补益剂四君子汤的研究中应用了中医脾虚证 的动物模型 10。方证结合促进并沟通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工作,方剂的药理学研究为中医证病理模型的创立提供了思 路,方剂疗效的反证目前仍是衡量证的模型成功与否的一个 必要标准。 114 方剂配伍关系的研究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 所在。近年许多研究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 要药理方法观察了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 讨方剂的配伍规律。近年来通过拆方研究配伍关系的方剂约 60余个。由于正交

8、设计需要大量、 反复工作,目前研究多为 药味组成较少的处方,并且多数是中医名方,如正柴胡饮、 桂 枝汤等。 拆方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用药上君、 臣、 佐、 使的差异、 药 味剂量不同组配药效的相应变化,药物不同组配治疗作用的 变迁等方面。从结果看,大多数研究发现,方剂中各药味间确 有相须、 相使、 相恶等 “七情” 关系,具有协调或拮抗的相互作 用;各组成药物在方中具有 “君臣佐使” 不同地位,君药的药效 常是该方的主要药效,但不等于即是全方的疗效,在一定程度 上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性及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如在 四逆汤配伍规律研究中发现,附子虽有强心作用,但作用不 强,配与强心作用不明显的干姜

9、后,强心作用明显增强,而且 3安 徽 医 药 A nhui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Journal2002 Mar ;6(1) 还降低了附子的毒副作用,说明四逆汤中附子为君,干姜为 臣,两者之间有相须、 佐制关系 11。 方法学上,近年有些复方配伍关系的研究引入了新的统 计设计分析方法。如均匀设计法、 直接实验设计法 12 等。正 交设计中,也有使用量效回归分析,或改良药效的半量相加法 等新方法 13。 2 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目前中药研究存在着4大障碍 :(1) 制剂落后 ;(2) 复方药 效物质不明 ;(3) 有效但没有强说服力的临床疗效的科学数 据 ;(4)

10、 证本质不清楚。其中障碍(2)是关键。对此,中药复方 药理的方法学上出现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设想。突出特点为对 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的物质基础的重视。 211 围绕中药化学的药理学 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组成的高 度复杂性和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是中药药理学和 复方化学研究共同的难点。如何判定其中的有效成分或哪些 成分起主导作用是方法学的一个基础问题。 “药效导向” 指标引导下的化学分离试验设计和方法的运 用,以及用恰当的药理模型和设计对化学成分或成分群进行 药效评价,这种研究思路是近期中药药理研究的热点。 目前寻找中药化学活性成分大致有以下做法(1)将中药 复方视为一个整体,采用植化

11、方法对全方化学成分进行系统 提取、 分离、 纯化和结构鉴定,进行药效和临床试验。现有技 术条件下,对中药复方成分逐个分析和筛选颇受局限。目前,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报道不多。但是,不能忘记从中寻找 先导化合物的机会,如:在我国中药复方研究的早期,从当归 龙荟丸提取出靛玉红,中药麻醉复方中提取的东莨菪碱就是 很好的例证。(2)寻找复方新成分:比较分煎与合煎的化学成 分 ,( 有利DADHPLC或各种展开条件下TLC) ,可发现是否 有新的成分产生。通过对新成分的定向分离、 纯化,通过药理 实验探索与复方药效的关系。如夏氏 14、 朱氏15 报道将生 脉散合煎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方化学研究,从中分

12、离得到 一个复方产生的新成分52HMF ,且这种新成分与该方药效直 接相关,提出 “复方独特疗效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 的假说。 (3)从血清、 体液中寻找活性成分:基于中药复方吸收入血产 生效应的认识,设想以血清作为研究和分析中药有效成分的 切入点 16。如有人17 在川芎复方、 甘草复方等吸收入血后 成分谱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方剂血清靶成分” 假说。(4)有效 部位理论:所谓有效部位是指介于中药复方各药味和化学成 分之间的一个层次,是整个复方中具有相近化学性质的一大 类化合物(药效成分群)。利用有效部位理论为研究中药药理 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一条思路,如 18 枳实按其所含大类化学 成分分成挥

13、发油、 苷类、 生物碱。选用镇静、 镇痛、 血压和离体 肠平滑肌收缩4项药理指标,研究化学成分和药效相关性。 结果发现,挥发油有镇静和镇痛作用,黄酮苷部分对离体肠平 滑肌有收缩抑制作用,生物碱部分有明显升血压作用。这样 一个方剂,通过3个有效部位,多种有效成分就可以为复方的 分析提供可能。又如 19 将六味地黄汤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 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获得了具有调 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作 用。 值得提出的是,不少研究者在中药化学和药理学结合思 路上提出了系统研究中药的见解和构思,如:黄氏 20 提出的 中药复方从临床选方,到药理指导下的化学

14、研究,到目标活性 成分配伍后的药理研究,到制剂的系统化研究的整套的建议 研究步骤。王氏 21 提出借鉴模式识别系统研究复方有效成 分等,这些均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在复方成分化学研究 上,近年来出现的三元设计方案 22,中药复方的霰弹理论23 以及中药复方天然组合化学库与多靶作用机制 24 等亦有一 定的启发。 212 对配伍效应认识的深化 方剂的核心是合理的配伍,效 应可出现在中药用药的各个环节 : (1) 药剂学环节:包括诸药 共煎过程中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共煎过程中新成分的产 生。(2)药动学环节:包括配伍对药物的体内过程的影响和新 的活性代谢物的产生。(3)药效学环节:多种药物作用于体

15、内 多受体,或改变了作用 “环境”,造成的协同或拮抗。 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予以了关注。如有实 验 25 表明黄连配伍肉桂后其水煎液中各生物碱含量明显下 降;席氏等 26 在方药配伍对四妙勇安汤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 溶出率的实验中证实,方剂配伍是药物溶出率变化的原因之 一。生脉散合煎剂的复方化学研究 14 ,15 亦是一个典型。在 药动学环节,有人 27 研究认为中药苷类成分口服后被肠内菌 代谢的产物是真正的有效成分。还有人 28 提出中药体内直 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对中药药效的多靶理论,多数人认 为是中药有别于西药的根本特点。有研究者 29 就如何体现 中药复方综合作用的问题,提出主

16、要着眼于器官、 细胞及分子 水平,分析方剂有效和活性成分群以及不同组合、 全方位的生 物效应特征,分析在多组分药效物质作用下,疾病病理过程各 环节生物因素的时序及效应水平。 在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中,目前多数研究者强调综合分 析配伍2化学成分变化2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 内涵。如余林中等 30 提出方剂配伍规律研究应以物质基础 为核心,和 “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水平” 的方剂 配伍规律研究思路。中药复方的拆方研究分析各药味对全方 的贡献度,对于确认发挥作用的药效物质研究是一项基础性 的工作。不少研究者已经开始了中药活性成分提取物水平上 的拆方研究。 213 血清药理学研究 体外试验是药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 方面。但中药粗制剂的杂质和理化特性如药液的pH值、 各 种电解质和鞣质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其科学性难以得到 认可。因此中药药理研究的离体反应体系(包括细胞培养,酶 反应等)在方法学上存在问题。 中药血清药理学是近10余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实验方法 学,它是指将中药或中药复方经口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 集动物血液、 分离血液,用此含有药物成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