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

上传人:阿**** 文档编号:143924308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大全[借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一、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和虚词 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 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 是

2、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 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 作谓语中心语。 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 是

3、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2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几、许多; 表序数:第一、老三。 数词的语法特点: 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

4、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 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 在名词的前面。 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代词的语法特点: 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 “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

5、不明,可造成病句。 G 、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 表示语气:可、倒; 表示否定:不、没; 表示时间:刚、恰好; 表示程度:很、极; 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3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 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连词语法特点: 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

6、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 、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 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 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 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

7、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 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 的动词除外) 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 能加“很”。 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 的是介词。 4 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

8、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 名+名、名 +代、代 +代、动 +动、形 +形、数量 +数量。 特点: 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 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 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 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1)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 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

9、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2)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 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 2、偏正短语 基本结构: 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 +名、 名+名、代 +名 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 +动、 数量 +动、副 +形。 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

10、伐 2)状中(动、形),如: 很 好看 独立 思考 慢慢 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 志;“地”是状语的标志。 新语法:统一为“的”。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 语。 基本结构: 动+名、动 +代。 特点: 5 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 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 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 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

11、、恢复平静、爱热 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 语法特点: 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 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 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 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动 +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 形补短语 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 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5、主谓短语 基本结构: 名(代

12、) +动、名(代) +形、名(代)+疑问代词、 特殊的有: 名+名,如今天 星期一;名 +数量,如纸三张。 特点: 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 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 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 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 基本结构: 介词 +名词、介词 +代词。 语法特点: 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 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 语,后头必须带“的”。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