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917661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DF 页数:98 大小:3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科技与人文大观——电影电视广角镜.pdf(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1 谈古论今话电影 电影是一种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也是当今文艺领域中一种极 普遍、极重要的艺术。 电影的雏型可以追溯到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庄子在著作中,均对 光影生成物像的原理有所阐述。以后的朝代中,常有类似电影原理的记叙。 汉武帝时,汉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病故了,汉武帝非常思念她,方士李少翁 用烛灯照射纸人像投影于帷幕上,为李夫人招“魂”,这种方术与今天的电 影是很相似的。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灯市行诗中说,元宵节灯市上以走马 灯最能吸引人。这种走马灯与电影也有些相似,灯壳相当于现代的银幕,走 马灯纸轮上放置的纸人、纸马与现在的影片相似,灯的光源蜡烛相当于 现代放映机

2、上的光源。在我国古代,走马灯除了表现“人马飞旋”之外,还 被用来表演各种戏文故事。比如董卓仪亭窥吕布、昆仑月下窃红绡、 景阳冈武都头单拳打虎、灵隐寺秦丞相拼命奔逃等。从走马灯的创 制、改进、流行,可以充分看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自我国古代流传 至今的皮影戏也是现代电影的雏型之一。 但是,皮影戏和走马灯只能是电影的先导,和电影更接近的要算幻灯了。 所以有人说,电影是由活动照像结合幻灯放映发展而成的。幻灯是 1 7 世纪中 叶发明的,人们把画好的图片装在幻灯机上,由于当时幻灯机的光源很弱不 能作大型放映,只把各片上的影像用灯光投射到一个半透明的薄布上,观众 则坐在薄布的另一侧观看。在幻灯刚出现

3、时,一些传教士就用幻灯传教了。 他们用幻灯放映地狱里的恐怖情景,借此来吸引信徒。也有一些骗人的放映 者,自称是巫师,表演一些鬼神和可怕的妖怪,借以骗取钱财。正因为这样, 人们才称之为幻灯幻觉灯影。1 8 世纪以后,幻灯从传教士和宫廷中解放 出来,成了平民的娱乐工具,也逐渐成了科学家讲解科学图片、传播科学知 识的工具。到了 1 9 世纪,人们把连续动作的图片装在一个圆盘上,依次从幻 灯机上放映出去,形成了“活动幻灯”。就某种意义上来讲,“活动幻灯” 是一种原始的动画电影。在当时,活动幻灯是用电石灯来照明的,放映时, 用手摇动手摇柄,转动旋盘,于是银幕上的图画便活动了起来。 这种幻灯其结构原理已接

4、近于今天的电影了。不过,幻灯上的图画是人 工绘制的,动作也很简单,只有摄影术和电影胶片出现之后,现代电影的发 明才成为可能。 2 电影的诞生 真正的电影研究还是从普拉多开始的。普拉多是比利时的一名物理学 家。1 8 2 9 年,他为了研究物像在视网膜上能存在多久,在夏天的一个中午对 着太阳凝视了 2 5 秒钟。通过这一实验,他发现视网膜上的物像可以保留一定 的时间, 我们叫做视觉暂留。 根据这一原理, 他于 1 8 3 2 年制出了一个名叫 “旋 盘”的“玩具”,旋转起来可以看到活动的形象。 随着摄影术的发展,1 8 5 1 年,杜波斯克制成了由照片代替图画的“实体 幻像镜”,使照片活了起来。

5、1 8 7 8 年,美国照像师慕布里奇实现了最早的连 续摄影。1 8 8 2 年,马莱创造的摄影枪,已经可以拍摄动物活动的照片了。与 此同时,摄影胶片取得了很大发展,胶片工业问世了。美国人伊斯曼从 1 8 8 4 年开始创造能缠在轴上的纸软片,并于 1 8 8 6 年行销全世界。在此基础上,法 国的马莱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软片式连续摄影机。为了解决连续放映的问 题,法国人雷诺受到自行车链条的启发,在软片带上打孔,这样于 1 8 8 8 年创 造了光学影戏机。 爱迪生在电影的发明中,起到了决定的作用。为了使电影胶片严格的定 位,他在胶片的边缘上剪出锯齿,用齿轮来拉动,后来又在胶片的两侧打孔, 每个

6、画面打四对齿孔,创造了与现代影片相似的电影胶片。 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和他的哥哥奥古特卢米埃尔兄弟,是创造照像 底版的厂主,他们熟悉不少法国的电影发明者,他们和马莱有过交往,看过 雷诺的光学影戏机,同时也读过爱迪生等人的研究报告。他们认为,要解决 电影的放映问题,关键是研究一个间歇运动的影片牵引方法,而这个方法最 后解决的是路易卢米埃尔。他仿照缝纫机上送布牙的结构,运用三角歪轮 带动一个有爪尖的框完成间歇拉动影片的运动,并用一个可调整开口的圆盘 和抓片机配合工作,可准确地进行摄影、放映,于是在 1 8 9 5 年 3 月取名为活 动电影机的器械创造成功了,从此完善了电影器械的发明。 1 8 9

7、5 年 1 2 月 2 8 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 1 4号印度 沙龙大咖啡馆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婴孩喝汤、卢米埃尔工 厂的大门、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发明的终结, 从此电影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神奇的艺术形式诞生了。 3 电影何时入国门 电影发明之后,伴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文化侵略,很快传入了我国。 1 8 9 6 年 8月 1 1日,一个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内“又一村”茶社放映了 一部风景短片,这是在中国放映的第一部电影。电影引起轰动,上海滩报纸 给予了绘声绘色的报道,上海人争睹西洋景。次年,美国商人雍松也先后在 徐园、奇园、天华荣园等处,放映美法等国的短片,

8、并在申报上刊登电 影广告。当时在清廷内也放过电影,因放映中放映灯泡爆炸,把“老佛爷” 吓了一跳,因而禁止在宫中放映。1 9 0 5 年,我国从西方进口了第一部手摇式 电影摄影机,开始拍摄一些风景短片、新闻片和戏剧纪录片。1 9 0 8 年,西班 牙商人在上海海宁路窄浦路口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电影院虹口大戏院。 1 9 1 3年,美国商人看到在中国拍电影有利可图,便成立了亚细亚影戏公司, 这是在我国的第一个摄制影片的电影公司。美商物色了在一家洋行工作的为 人处事机警灵活的张石川做顾问,主持公司的拍片事务。后来,张石川又与 我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当时的著名电影、戏剧活动家郑正秋合作,成立了 新民影片公

9、司,承包亚细亚影戏公司的编、导、雇佣演员和摄制影片的全部 工作,美商只管出钱和发行。亚细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郑正秋 编剧、张石川导演的难夫难妻,影片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 姻制度下的不幸遭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是我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长 达四本的故事片。在西方电影传入我国的同时,外国的一些制片公司也派人 到中国拍摄影片。1 8 9 6 年,美国缪托斯柯普公司拍摄了最早以中国为题材的 纪录片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1 8 9 8年,A 爱迪生又拍摄了中国仪仗 队。1 9 0 2 年,邵醉翁同美国人列文合拍了慈禧太后,这是中国历史上 中外合资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0、旧中国电影市场,基本上为帝国主义所垄断。解 放前夕,上海有电影院 5 1 座,大多数影院的影片都受美国好莱坞八大制片公 司控制。这八大制片公司是:二十世纪福克斯、华纳、雷电华、环球、派拉 蒙、哥伦比亚、米高梅、联美公司。此外,还有英国的鹰狮公司。据不完全 统计,1 9 4 5 年至 1 9 4 9 年五年间,上海共放映英美影片 1 8 9 6 部。 在旧中国,一大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由于受“五四”以来新文化的影 响,特别是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团结了一些进步电影工作者,摄制了一些反 帝反封建内容的影片,起到了积极作用。 4 从周恩来关心我国电影事业谈起 为了发展人民电影事业,抗日战争开始不久,延安

11、就成立了抗战电影社, 开展了电影放映活动。 1 9 3 8 年秋, 奉周恩来指示, 袁牧之、 吴印咸带着一批摄影器材和胶片 (其 中有荷兰电影家约伊文思赠送的一架摄影机),从武汉来到延安,在八路 军总政治部领导下成立了延安电影团。延安电影团最初由李肃、袁牧之、吴 印咸、徐肖冰等 6 人组成,初创时只有一个摄影队。在人力不足、设备极其 简陋的艰苦条件下,土法上马,拍摄了延安与八路军、生产与战斗结 合起来等纪录片。1 9 3 9 年,该团成立了放映队,用 1 台 3 5 毫米和 1 台 1 6 毫米放映机和 3 台发电机为群众巡回放映。当时放映的影片除了延安电影团 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外,主要是苏联原

12、版片,如夏伯阳、列宁在十月、 十三人等。党中央领导十分关心电影的发展和壮大,敬爱的周恩来副主 席在苏联治病回国时,带来了放映机,亲自为群众放电影,已传为佳话。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军,1 9 4 6 年 7 月,钟敬文、伊明、翟强等同志组 织成立了延安电影制片厂。 1 9 4 6 年 1 0 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市(今黑 龙江省鹤岗市)成立。东影是在接收长春的日伪远东电影基地株式会社满洲 映画协会的基础上成立的。东影成立之后,提出艺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 片、美术片、翻译片、幻灯片、新闻照片等“七片生产”的口号,电影开始 进入正规化建设和生产的阶段。 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东影向全国输送了大批

13、电影干部,为建设中国电影 事业做出了贡献。东影发行科于 1 9 4 8 年 5 月扩建为东北影片经理公司,为以 后建立全国的发行放映管理系统打下了基础。东影作为人民电影事业的第一 个制片生产基地和培养人才、输送干部的大学校,孕育了新中国的电影事业, 因此被人们称作“新中国电影的摇篮”。1 9 4 8 年,北平电影制片厂成立了。 1 9 4 9 年 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会上解放 区电影工作者与国统区进步电影工作者胜利会师,从此,这两支在 3 0 年代左 翼电影运动中形成,并在长期斗争中发展壮大的革命电影队伍重新汇集在一 起,共同开拓,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创建新中国的电

14、影事业。 5 电影的三次大变革 电影的初期是没有声音的,人们称为“默片时代”。人们看电影只能看 到人物的表演,而听不到声音。卓别林拍摄的许多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开始, 人们为了配音,在电影院放映时,采用留声机还音的方式,但很难与画面同 步。1 9 世纪末发明的电话技术,给有声电影奠定了理论基础。话筒、扩音器 的出现,使得观众在电影院看到有声电影成为现实。本世纪 2 0年代末到 3 0 年代初有声电影的出现,结束了“死一般的沉寂”的无声片时代,人们欢欣 雀跃,奔走相告:“伟大的哑巴”说话了。电影从无声到有声称为电影技术 的一次大变革。 电影技术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 1 9 3 2 年, 由美国特艺色

15、公司研制的彩色电 影获得成功。这个工艺的名称叫特艺色。特艺色这个名称至今仍被认为是彩 色电影的同义词。它的基本技术,先是在一台特制的摄影机中装上三条黑白 片,拍摄时在这三条黑白片的前面,分别加上红、绿、蓝三个滤色片,以便 将景物分别摄制成感红、感绿、感蓝三条分离底片,用这三条分离的底片分 别制成三条浮雕影片。然后用事先已将声带印制好的空白片和染有与三原色 成补色的青、品红、黄染料的浮雕片,分三次叠印在一起,就成为彩色影片 了。电影行业中,称这种方法为“染印法”。过去,我国许多彩色拷贝都是 用染印法拷贝,今天,染印法拷贝已不常见,拍摄影片都是用彩色底片,通 过洗印就能放映了。 电影技术的第三次重

16、大变革是由于电视与之竞争引起的。 1 9 2 8 年出现了 电视广播。最初电视是向电影学习,但是随着电视技术的飞快进步,电视和 电影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电影观众逐渐减少,迫使电影进行改革。于是, 在 5 0年代初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宽银幕电影。宽银幕电影冲出了小方框的限 制,把观众带到了电影现场中来。全景电影是首先成功的宽银幕电影的一种, 它于 1 9 5 2 年在纽约首映。它是用三台放映机同时放映一个画面的电影,每台 放映机只放画面的 1 / 3 ,然后在银幕上组接起来。1 9 5 3 年 9 月,变形法宽银 幕电影获得成功。这种电影在拍摄和放映时,在主镜头前加一变形镜头,变 形镜头的作用是在拍摄时使画面横向压缩,在放映时使画面横向展宽。变形 宽银幕是我国较多采用的宽银幕系统。1 9 5 4 年,横移式宽银幕研究成功。这 种电影影片在片门中不是上下运动,而是横向移动,每次移动 8 个齿孔,是 普通电影画幅的二倍。另外还有遮幅式宽银幕电影,它是把普通电影画面上 下各遮去一块, 在放映时用短焦镜头放大放映的电影, 我们称为 “假宽银幕” 。 电影的一次次变革,使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