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2012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3901329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行为2012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社会行为2012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社会行为2012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社会行为2012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社会行为2012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行为2012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行为2012课件(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章考研大纲知识点,利他行为 侵犯行为,第八章 侵犯与利他行为,侯德娟 安庆师范学院,人类的社会行为根据后果分: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反社会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侵犯行为,1964年的一天, 凌晨三点。在纽约的皇后区发生了一件恐怖的事情。一名叫姬蒂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的女子在结束一天工作后返回居住的城区,当她走到家门前时,一名男子突然从一扇门里窜了出来,对吉诺维斯拳打脚踢,最后被歹徒持刀杀害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案件的特别之处在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许多人

2、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实。,第一节 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广义的侵犯行为(aggression)是指有目的、有 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判定标准 伤害行为:一种已经实施的外在行为 侵犯动机:有意伤害他人 社会评价,狭义的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侵犯与敌意的区别 敌意是指有意损害别人的非身体伤害行为。,二、侵犯行为的种类,从原因上侵犯分为: 怨恨攻击:由于怨恨而产生的对怨恨源的攻击; 需要攻击:为满足某一需要而产生的攻击; 施

3、虐攻击:以给别人带来身体伤害为满足的攻击; 任性攻击:没有特定对象和方式的攻击; 压制攻击:为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攻击; 仿效攻击:没有明确目的的模仿性攻击; 反抗攻击:受到攻击的还击; 反社会人格攻击:人格异常。,从方式上分为:,替代攻击:不直接攻击目标,而转为其他目标; 代偿攻击:语言攻击; 从众攻击:本无攻击欲望的从众行为; 自我攻击:自毁行为; 想象攻击:攻击愿望不能实现时,在想象中得到满足; 投射攻击:把自己攻击冲动投射至他人,认为要攻击自己从而攻击他人; 非特异性攻击:当反社会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无特定目标的攻击。,富士康十一连跳事件,5月25日上午,一名富士康员工在深圳厂

4、区坠楼身亡,这是富士康最新一起员工坠楼事件。 2010年5月21日一名年仅21岁的男性员工南钢从F4栋楼跳下身亡。 2010年5月14日一名年仅21岁的安徽籍男工,从宿舍楼7楼楼顶坠下,当场身亡。 2010年5月11日河南籍祝姓女员工跳楼身亡,24岁。 2010年5月6日深圳宝安区龙华街道富士康厂区,22岁男工卢新从阳台跳下身亡。 2010年4月7日观澜樟阁村,富士康男员工身亡,死者22岁,湖北人。 2010年4月7日富士康观澜厂区外宿舍,宁姓女员工坠楼身亡,18岁,云南人。 2010年4月6日,观澜C8栋宿舍饶姓女工坠楼,仍在医院治疗,18岁。 2010年3月29日龙华厂区,23岁湖南籍男性

5、员工从宿舍楼上坠下,当场死亡。 2010年3月11日富士康龙华基地生活区一李姓员工从宿舍楼5楼坠地身亡。 2010年1月23日凌晨4时许,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死亡。,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之七:自杀,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而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更是成为首位死因。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每年10万人中有222人自杀,每2分种就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往往也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残疾。,中国相对高的自杀率还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特征: (1)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

6、的3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2)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报道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的国家,中国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这一差异在农村年轻女性中更为突出;发达国家男性自杀率至少是女性的3倍。 (3)其他国家的自杀和自杀未遂者中90患有精神障碍,可是中国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人则要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什么是自杀?,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富士康员工自杀的原因,环境因素:代加工企业高度分工后工人们机械化生活、严密科层化管理、封闭的企业环境等都会让人产生精神焦虑。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话,以表达其对自杀的认识,“自杀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机械式

7、生活所带来的阵痛”。 个体因素:遇受挫情绪或人格不完善 群体心理:模仿、感染、暗示 农民工群体特征: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沦为心理弱势群体。,中国妇女自杀原因,中国妇女整体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又容易受情绪影响。(1)工作中接受和男士一样的社会竞争压力,(2)做好家庭主妇,有许多妇女还常常受到家庭暴力的侵害。(3)妇女还受到来自子女方面的压力,一旦子女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做母亲的就很容易自责,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三、人为什么会侵犯?侵犯的理论 1、生物本能理论 本能论:Freud(1948) 生的本能:爱与建设的力量 向内:自杀、自虐 死的本能:恨与破坏的力量 向外:侵犯、征服 积累到一定

8、程度就会爆发、释放。,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 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他认为侵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 证据: Lorenz(1966)三刺鱼的研究,侵犯有进化意义 黑头鸥吃掉其他鸥鸟的幼鸟 南极帝王企鹅将同伴推入海中看有没有猎食的鲸鱼,生物学的解释 激素:雄性激素对侵犯行为有影响。 遗传:有研究证明遗传对侵犯行为有作用 染色体:XYY基因的作用,2、挫折侵犯理论,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最初由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等人于1939年

9、提出。首次把人类侵犯行为系统地定义为对环境条件的反应。,早期基本观点: 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起的 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种形式的侵犯。 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 后来,许多学者对这一学说提出修正。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一对多 实验验证(勒温,1941;马利克,1966),图1 传统挫折-侵犯理论的概括,伯克威兹(1976)“武器效应” 研究 在此基础上,伯克威兹(1978)对挫折侵犯说的修正 侵犯线索 挫折 侵犯的唤起状态 侵犯 挫折的存在并不一

10、定会导致个体发生实际的侵犯行为,只能使个体处于一种侵犯行为唤起状态。 侵犯行为最终是否会发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是否存在侵犯线索。,如果个体所处的环境并没有提供这样的侵犯线索,那么个体未必会表现出侵犯行为。 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的必要条件,并且,侵犯行为的反应强度取决于其唤起程度。,3、侵犯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论者认为,挫折或愤怒情绪的唤起是侵犯倾向增长的条件,但并非是必要条件。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 (1)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 沃尔特斯(1963)儿童侵犯行为经典研究 已经学到采用侵犯态度和侵犯行为来对付令人

11、不快处境的人,挫折较会引发侵犯行为。,(2)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培养 观察模仿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历程。个体从观察他人的侵犯性行为到表现出自己的侵犯行为需要三个必要条件: 有一个榜样表现侵犯行为 榜样的侵犯行为被断定为“合理的” 观察者处在与榜样表现侵犯行为相同的情境内。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3)去学习与再学习过程可以减少侵犯,班杜拉(1965)经典实验 结论:惩罚组儿童的再学习经验,是反对已经学习到的经验,是一种抑制原有学习经验的去学习过程。,四、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烦恼与挫折 归因的影响 兴奋转移 温度 侵犯性线索 去个体化行为 酒精 大众媒体 个人特点,1、烦恼与挫折

12、,心理学家柏科维兹(Leonard Berkowitz 1983)在他的研究中发现,当人们闻到恶臭的气味、烦人的烟味、或看到令人恶心的景象时,侵犯性情绪上升。 巴龙(Baron 1977)也指出,对于他人的攻击,人们常常采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加以报复,而这又使侵犯行为因交互报复而扩大。史特劳斯(1981)在研究家庭暴力时就指出,这种交互报复使家庭暴力酝酿更多的家庭暴力。,2、归因的影响,一个事件之所以能产生愤怒或侵犯行为,关键在于受害者必须知觉到这中侵犯或挫折是他人有意造成的伤害,因此人们对他人行为的归因会影响到自身会不会愤怒以及处理愤怒的方式。,3、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由于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

13、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上的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性冲动之上。 泽勒曼等人让实验者的助手或者激怒男性被试,或者用中性的态度对待男性被试。然后再让其中一半的被试从事大运动量的锻炼,而另一半被试不锻炼。稍加休息后,给被试提供了一个电击助手的机会,正如泽勒曼所预料的,愤怒且锻炼的人比愤怒但没有锻炼的被试用更高的电压电击助手。除了锻炼,大的噪音、暴力与淫秽电影等引起的激起都会增加人们的侵犯性。,4、温度与侵犯行为,在巴龙(1978)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气温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出倒U曲线,在38-41度时,暴乱的数量最多,当温度较低或很高时,暴乱发生的数量较少

14、。,5、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柏科维兹(1967 1979)发现,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除了刀、枪等明显的侵犯性线索,与死亡、邪恶等相联系的黑色也是引发侵犯的线索。 研究发现,与侵犯有关的线索不仅可以引发侵犯,并且能够使已经愤怒的人的侵犯性加强。,6、去个体化行为与侵犯,19世纪9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黎朋(LeBon 1896)在研究群体行为的时候就发现,在群体中,个体的情绪会很快传给团体的其他成员,从而使得处在群众中的个人表现出一些独处时不敢表现的野蛮与毁灭性行为,并把这种现象叫做社

15、会传染。 后来津巴度和费斯汀格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身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丧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并称之为去个体化。,津巴度认为这种行为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个体从群众中所获得的不败感,即认为群体是战无不胜的;二是个体在群众中具有匿名性,即没有人可以认出自己,因而不必为这些破坏性的行为负责任。 在津巴度的一项研究中,4名年轻妇女组成一个小组参加一项对陌生人实施电击的实验。实验中有些小组(实名组),被试彼此以真实姓名称呼,她们的胸前挂着写有自己姓名的牌子,很容易辨认谁是谁;另一些小组(匿名组)中的被试则穿着宽大的衣

16、服,并且把头也包得严严实实。结果正如所预料的那样,匿名组的被试电击他人的概率大大增加,可见匿名性对个体的去个体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7、饮酒与侵犯行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相关研究支持这种假设。比如布什曼(Bushman 1990)和古斯塔法森(Gustafson 1992)就用实验研究也证明,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8、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研究发现美国谋杀率在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受害者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电视暴力确实能使观看节目的儿童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是非常明显的事实(美国心理健康组织1982)。,电视暴力确实能使观看节目的儿童产生更多的侵犯行为,电视暴力与侵犯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是非常明显的事实(美国心理健康组织1982)。,社会心理学研究热点之八:传播媒体与暴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