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92068 上传时间:2020-09-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练习:第十二章检测试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检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B)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解析: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5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让人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5 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 左右;晶体凝固点与物质种类有关,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为0 ,盐水的凝固点要低一些,故选B.2.下列各图描述了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其中需要吸热的是(C)A.(甲)、(乙)B.(乙)、

2、(丁)C.(甲)、(丙)D.(丙)、(丁)解析:(甲)冰凌消融属于熔化现象,吸热;(乙)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放热;(丙)干冰变小属于升华现象,吸热;(丁)出现露珠属于液化现象,放热.所以吸热的是(甲)、(丙),C选项正确.3.中央二台“真假实验室”探究,刚从冰箱冷冻室拿出冰棍贴紧舌头,舌头会被“冻”在冰棍上,如图所示,这时舌头上的水发生了某种物态变化,与其对应的图像是(D)解析:舌头被“冻”在冰棍上,是因为舌头上的水分遇到温度较低的冰棍发生凝固;冰是晶体,其凝固点是0 ,水结冰的过程中,先是水温度不断降低,降至0 时,水逐渐结冰,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当水全部结冰后,温度不断降

3、低,选项D中的图像符合题意.4.如图所示四幅画均是国画大家张大千的作品,画中水只以固态形式出现的是(C)解析:云中既有液态的水,又有固态的冰,还有气态的水蒸气,故A错误;雨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是液态,故B错误;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固态,故C正确;溪山烟霭既有液态的水,又有固态的冰,还有气态的水蒸气,故D错误.5.二氧化碳气体被压缩、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俗称干冰.干冰被抛到空中,会迅速变为气体,促使其周围水蒸气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实现人工降雨.下列关于上述描述中包含的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A.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是凝华B.

4、水蒸气凝结成水,是凝固C.干冰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放出热量D.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吸收热量解析:二氧化碳气体变成干冰,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水蒸气凝结成水,是液化;干冰变成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是升华,吸收热量;水蒸气凝结成小冰晶,从气态变成固态,是凝华,放出热量.6.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A)A.熔化和汽化都吸热B.熔化和汽化都放热C.熔化放热,汽化吸热D.熔化吸热,汽化放热解析: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吸热;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5、需要吸热.7.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中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该物质为非晶体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在第5 min时物质已全部熔化D.第10 min时物质处于液态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80 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80 ,故A错误,B正确;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从5 min时开始熔化,到15 min时熔化结束,整个熔化过程用了15 min-5 min=10 min.第10 min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故C,D错误.8.生长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为针状,有助于减少水分的(A)A.蒸发B.升华C.液化D.沸腾解析:仙人掌的叶子

6、长成针状,是为了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少水分的蒸发,故A正确.9.在探究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规律时,小琴根据实验目的,进行了认真规范的实验,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四个选项中,判断错误的是(C)加热时间/min01234567891011石蜡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5456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485053A.石蜡是非晶体B.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C.海波在熔化过程中不需要吸热D.42 时,海波的状态是固态解析:由表格中数据可知,海波从第4到9分钟,经历了5分钟,在此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海波是晶体;而石蜡在整个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

7、高,所以石蜡是非晶体,A正确;在49 min时,海波吸收热量,在熔化过程温度保持48 不变,故海波熔化时的温度是48 ,B正确;海波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吸热但温度不变,C错误;海波的熔点是48 时,42 低于海波的熔点,是固态,D正确.10.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D)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解析:液体的凝固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

8、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凝固点降低;液体的沸点跟液体的种类、气压、杂质有关,有杂质掺入时沸点升高.防冻剂中掺入了许多杂质,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第卷(非选择题,共70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8分)11.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乙);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玻璃泡前面有个细弯管.解析:题中所列两种温度计的测温物质均为液体,其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原理;由于沸水的温度为100 ,而体温计的量程是35 到42 ,故不能测沸水的温度;体温计的玻璃泡前面有个细弯管,其作用让玻璃管中的水银在温度升高时

9、能自动进入刻度直管内,而在温度降低时却不能自动回到玻璃管的玻璃泡内,使体温计能够离开人体进行读数.12.通过观察如图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解析:由题图可知,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13.如图是小天探究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根据图像可知该晶体的熔点是80 ,它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解析:由图可知,该晶体在80 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即其熔点为80 ;它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14.日光灯管用久了两端

10、会发黑,是因为管内钨丝中的钨先升华、后凝华(选填“升华”“凝华”“汽化”或“液化”)而形成的.钨是晶体,它的熔点为 3 410 ,则它的凝固点为3 410 .解析:日光灯管两端发黑是钨丝先发生升华现象后又发生凝华现象.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15.在微观尺度下,科学家拍下了超亮的X射线将液体瞬间打得“灰飞烟灭”的情景,如图所示.此过程液体向X射线吸收(选填“吸收”或“放出”)能量,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解析:液体“灰飞烟灭”由液态变为气态发生了汽化现象,吸收热量.16.如图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试管壁

11、有小水珠,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解析: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温度计C示数升高,说明液化放热.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17.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挡风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开暖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挡风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驾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为什么针对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解析: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小水珠形成“哈气”,司机采取的措施是从抑制水蒸气液化的条件入手的.在冬季

12、,司机打开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在前挡风玻璃上液化形成新的“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除掉并预防“哈气”的作用.答案:在冬季,司机打开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已产生的“哈气”汽化,而防止水蒸气在挡风玻璃上液化形成新的“哈气”;在夏季大雨后,司机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哈气”汽化,而车内水蒸气不能遇冷液化,从而起到除掉并预防“哈气”的作用.18.央视财经是真的吗栏目做过如下实验,在塑料袋中装入少量酒精,且把塑料袋内的气体排放干净并扎紧袋口.

13、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玻璃碗壁变模糊了,再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塑料袋就鼓起来了,请根据所学的热学知识解释这两个现象.解析:在玻璃碗里倒入适量开水,开水蒸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碗壁液化成水,所以玻璃碗壁变模糊了.把装有酒精的塑料袋放入盛有开水的玻璃碗中,酒精吸热温度升高,蒸发加快,塑料袋内酒精气体增加,压强增大,将塑料袋鼓起来.答案:见解析四、实验探究题(19题12分,20题10分,21题10分,共32分)19.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明应选

14、用(乙)填“(甲)”或“(乙)”装置来进行实验.(3)如图(丙)所示,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冰的熔点是 0 ,熔化过程经历了6 min.(4)通过实验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解析:(1)实验时所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2)利用水浴法加热,不但能使试管受热均匀,而且物质的温度上升速度较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故应选择(乙)装置.(3)分析图(丙)可知,在0 时,图线呈水平,此时的温度就是冰的熔点,熔化经历的时间为10 min-4 min=6 min.(4)读图(丙)可知,BC段为冰的熔化过程;冰在熔化过程中温

15、度不变,但要继续吸热.20.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1)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B;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6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 ,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选填“升高”或“不变”).(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像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水的质量不同.解析:(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即上述三种情况中,A属于俯视,即读出的数据会偏大,C是仰视,即读数会偏小,只有B是正确的.图(乙)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故其读数为96 .(2)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