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3879040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65.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571编号肛门直肠的解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 邢台市第四医院 1.1,肛肛 门门 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 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 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肛 管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 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 1.2.1,解剖肛管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

2、.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 约肌性肛管. 1.2.3,肛管有肛管有”四线四线”、“三带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肛管的”四线四线”是是: 1.2.3.1,肛门皮肤线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2.3.2,肛门白线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 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 1.2.3.3,齿线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是直肠(粘膜)与 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约80%的肛

3、肠疾病起源 于此. 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 1.2.3.3.1,肛柱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是 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 此 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2.3.3.2,肛瓣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 瓣. 1.2.3.3.3,肛窦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 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 延,甚至引起脓肿.一些

4、学者甚至认为,肛窦炎是继发一切肛周疾病的祸根. 1.2.3.3.4,肛乳头肛乳头:发生在肛柱下端,沿齿线排列,呈椎形的小乳头状隆起.其基底红,尖端灰白,大 小长短不一,短的可0.1厘米,长的可达数厘米.系纤维结缔组织,内含微细淋巴管,表面覆以皮肤. 但多数人缺如. 1.2.3.3.5,肛腺肛腺:肛腺是位于齿线附近皮肤或粘膜下的腺体,借肛腺导管开口于肛窦.肛腺和肛窦 被认为是感染入侵肛周组织的门户,95%的肛周脓肿和肛瘘源于肛腺感染. 1.2.3.3.6,齿线的意义齿线的意义:齿线无论在解剖上还是临床上都有很重要的意义.齿线以上是直肠,属内 胚层;齿线以下是肛管,属外胚层.二者之来源和本质不同,

5、故其上下组织结构、 血管神经分布和 淋巴回流方向均不同. 上皮不同上皮不同:齿线以上是直肠,表面覆盖的是粘膜,为单层立方上皮或柱状上皮;齿线以下是肛管, 表面覆盖的是皮肤,为复层立方上皮和鳞状上皮.故发生在齿线以上的癌肿多为腺癌,发生在 齿线以下的癌肿多为鳞癌. 神经不同神经不同:齿线以上受植物神经支配,无痛觉;齿线以下受脊神经(肛门神经)支配,痛觉很敏锐. 动脉不同动脉不同:齿线以上有来自肠系膜下动脉的直肠上动脉(痔上动脉)和来自髂内动脉的直肠下 动脉(痔中动脉);齿线以下则是来自阴部内动脉的肛门动脉(痔下动脉). 静脉不同静脉不同:齿线以上是直肠上静脉丛(痔内静脉丛),汇集成直肠上静脉(痔

6、上静脉)和直肠下静脉 (痔中静脉).曲张则形成内痔.齿线以下是直肠下静脉丛(痔外静脉丛),汇集成肛门静脉 (痔下静 脉).曲张则形成外痔. 淋巴不同淋巴不同:齿线以上的淋巴液流入肠系膜下淋巴结与髂内淋巴结.齿线以下的淋巴液流入腹股 沟淋巴结. 1.3,直肠直肠 直肠长12厘米至15厘米.上端在第三骶椎平面与乙状结肠相连,向下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 膈下连肛管.直肠上段前面和两侧有腹膜遮盖,中段仅在前面有腹膜,并在此处反折到膀胱或 子宫,形成直肠膀胱或直肠子宫陷窝.此反折为腹膜的最低点,在男性距肛门约7.5厘米,女性约 5.5厘米.直肠前方:男性有前列腺、 精囊、 输尿管、 膀胱和直肠膀胱陷窝

7、;女性有阴道、 子宫颈、 子宫和直肠子宫陷窝.后方有骶骨、尾骨,骶骨凹内有骶血管及腹下神经丛.两侧有坐骨、髂内 动脉、坐骨神经和输尿管. 1.3.1,直肠乙状部直肠乙状部:乙状结肠下端2厘米至3厘米一段的解剖特点与直肠上端类似,二者无明确分 界线,为乙状结肠与直肠的过渡区,称为直肠乙状部.此处的乙状结肠系膜消失;无结肠袋、 结肠 带和肠脂垂;肠腔变狭小,是整个大肠之最狭窄处;此处的血供由直肠上动脉发出1至3支直肠乙 状结肠动脉供给,与乙状结肠动脉分支的分布特点相反,其血管分支沿肠管纵行分布;粘膜邹 襞亦变为平滑.此处是结肠癌的好发部位. 1.3.2,直肠壶腹直肠壶腹:从直肠乙状结肠部至直肠穿过

8、盆底处即外科肛管平面以上的直肠腔径显著扩 大,约5厘米至11厘米,称为直肠壶腹. 1.3.3,直肠的弯曲直肠的弯曲:直肠沿骶尾骨的前面下行,形成一个弓向后方的弯曲,称为直肠骶曲.直肠继 续下行,经过尾骨尖,转向后下方,形成一个弓向前的弯曲,称为直肠会阴曲.直肠在尾骨尖下方, 约在直肠肛管交界处,有耻骨直肠肌呈U形地将其拉向前上方,从而使直肠与肛管的轴线形成 一个近90度的夹角,此角称为直肠肛管角.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松驰,肛直角增大,使粪便得以顺 利通过而排出.耻骨直肠肌收缩时,肛直角变小,阻止粪便通过而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1.3.4,直肠瓣直肠瓣:直肠腔内有三条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直肠瓣.

9、又称 Houston 瓣.一般由粘膜、 环肌和纵肌共同构成,其数目多少不等,但多为三个,一般为左-右前-左后分布.上方的接近 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在左侧,距肛门11.1厘米;中间的位于直肠壶腹稍上方的右前壁,约在腹 膜由直肠前壁反折到膀胱或子宫的水平,距肛门约9.6厘米;下方的位于中瓣的稍下方,直肠左 壁,距肛门约7.9厘米.直肠瓣可能有支持直肠内粪块,使粪便回旋下行以减慢其运行速度的作 用.若直肠瓣肥大时,可至粪便通过不畅而引起排便困难. 直肠的肌层为不随意肌,外层是纵肌,内层是环肌.直肠粘膜较厚而血管丰富,表面光滑,粘膜下 层疏松,易与肌层分离而脱垂. 1.5,肛管直肠肌肉肛管直肠肌肉

10、肛管直肠的肌肉有两种,一是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门外括约肌和提肛肌;二是不随肌,在 肛管壁内,即肛门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不随意肌纤维也有随意肌纤维. 1.5.1,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是直肠环肌在直肠下端增厚肥大所形成.它包绕肛管的上 2/3,上界平肛管直肠环平面,下达括约肌间沟.内括约肌属平滑肌,有较高的张力,正常情况下, 呈 持续性痉挛收缩状态,维持一定的肛管静息压力,使粪便不得溢出.当直肠充胀时,内括约肌松 驰,准备排便.因其属平滑肌特点,在遇到有害刺激时,容易过度性痉挛,引起排便因难和痉挛性 疼痛,如肛裂. 1.5.2,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外

11、括约肌因直肠纵肌和提肛肌纤维穿过而被分为皮下部、浅部和深 部三部分. 皮下部皮下部:皮下部是环形肌束,位于肛管下端皮下层内,其上缘与内括约肌的下缘相邻,在肛管皮 下形成括约肌间沟. 浅部浅部:位于外括约肌浅部和深部之间,为扁平肌束.起于尾骨下部后面及肛尾韧带,向前延伸至 肛管后侧,然后分为两束从肛管左右两侧包绕内括约肌至肛管前侧会合,止于会阴中心腱.这 样,在肛管的两侧方肌肉较丰厚,而在前后侧存在近似三角形的薄弱区,故在前后侧易发生肛 裂. 深部深部:为较厚的环形肌束,环绕内括肌的上1/3.上部纤维与上方紧接的耻骨直肠肌纤维融合,二 者常不易分开;前方有些纤维交叉向外延伸附着于对侧坐骨结节.

12、外括约肌的功能平时闭合肛管,排粪时舒张,帮助排便;排便后又使肛门立即闭合. 1.5.3,耻骨直肠肌耻骨直肠肌:位于耻骨尾骨肌内侧部的下面,联合纵肌的外侧,外括约肌深部的上缘.起于 耻骨下支背面及闭孔筋膜,止于肛管顶部(肛管直肠交界处)侧壁、后壁和骶骨,与对侧相应肌 束形成 U 形襻,像一条吊带将肛管直肠交界处向前上方牵引而形成肛管直肠角.此外,耻骨直 肠肌在行进中还分出纤维与直肠纵肌层相交织形成联合纵肌下降,介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其 肌纤维与内、外括约肌交结. 耻骨直肠肌的意义事关肛门的节制功能.在排便时,耻骨直肠肌放松,肛管直肠角增大(可达137 度),直肠与肛管开放呈漏斗状,以利粪便排出;

13、耻骨直肠肌收缩时,肛管直肠角减小呈锐角,使局 部造成一机械性高压,阻止粪便下行,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1.5.4,提肛肌提肛肌:为随意肌,是盆底的主要肌肉,薄而阔,左右各一,对称排列,附着于盆壁内侧面,联 合成盆膈,中线连合呈向下的漏斗状,其上、下面各覆盖着盆膈上、下筋膜.根据其肌纤维的排 列而为两部分: 1.5.5,髂骨尾骨肌髂骨尾骨肌:起于坐骨棘内面和提肛肌腱弓,向下后内方向走行,止于尾骨侧缘和肛尾缝. 1.5.6,耻骨尾骨肌耻骨尾骨肌:为肛提肌的重要组成部分,起于耻骨弓后面和提肛肌腱弓前部.内侧部肌纤 维经前列腺或阴道和尿道两侧形成 U 形襻,一部分纤维止于其壁上,一部分止于会阴中心腱,

14、 在 男性又称耻骨前列腺肌,女性称为耻骨阴道肌.外侧部肌纤维向后止于尾骨尖及两侧缘的骶骨 前韧带及肛尾韧带. 1.5.7,联合纵肌联合纵肌:直肠穿过盆膈(肛管直肠交界处)时,其纵肌层与肛提肌、耻骨直肠肌及其筋膜 互相交错汇合, 走行于内、外括约肌之间,包绕肛管,形成一个筒状纤维肌性复合体,称为联合 纵肌或联合纵肌鞘或括约肌间隔.其肌束既有平滑肌纤维,又有少量横纹肌纤维,更有大量弹 力纤维.在齿线平面以上,以平滑肌和横纹肌为主,由齿线向下,这两种纤维逐渐减少,至内括约 肌下缘平面以下,除少量纤维为平滑肌外,绝大部分已被结缔组织纤维所代替,形成中央腱.此 中央腱位于纵肌鞘的下端与外括约肌皮下部之间

15、的环行间隙内,并分出许多小的纤维隔,向内 止于肛管皮肤,向外进入坐骨直肠窝,向下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止于肛周皮肤. 1.5.7.1,联合纵肌根据其起源不同可分为内、中、外三层联合纵肌根据其起源不同可分为内、中、外三层: 内侧肌内侧肌:是直肠纵肌的延续,属平滑肌,与内括约肌相邻,部分纤维穿行于内括约肌之间并与其 融合,称为“结合纤维”. 中间肌中间肌:是提肛肌脚下延为肛门悬带的部分,属横纹肌.此层上半部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与内侧 纵肌之间;下半部在内、外侧纵肌之间. 外侧肌外侧肌:是耻骨直肠肌与外括约肌深部向下延伸部分,属横纹肌.位于外括约肌浅部与中间纵 肌之间. 1.5.7.2,联合纵肌的纤维成分

16、联合纵肌的纤维成分主要来自盆膈上、下筋膜和直肠固有筋膜,这些筋膜纤维向下延 伸,穿插分隔各肌层而形成六个环状筋膜膈: 肛门内侧隔肛门内侧隔:亦即肛管粘膜下层,是直肠粘膜下组织的直接延续. 肛门外侧隔肛门外侧隔:位于外括约肌的外侧面,为提肛肌下面筋膜的直接延续. 括约肌间内侧隔括约肌间内侧隔:为直肠纵肌和环肌之间筋膜层的延续部分,位于内括约肌与内侧纵肌之间. 括约肌间外侧隔括约肌间外侧隔:位于联合纵肌的外侧面,是肛门外侧膈向内侧的延伸部分,最初穿行于外括 约肌深、浅层之间,以后沿外括约肌浅部与外侧纵肌之间下行. 纵肌内侧隔纵肌内侧隔:是直肠固有筋膜的直接延续,沿内侧和中间纵肌之间下行. 纵肌外侧隔纵肌外侧隔:是提肛肌下面筋膜的直接延续,其上部在中间纵肌和外括约肌深部之间,下部在 中间纵肌与外侧纵肌之间. 联合纵肌是肛管结缔组织系统的中轴,其上方固定于盆膈及其筋膜,下方固定于肛周皮肤,其 中部发出大量离心纤维穿入内、外括约肌内,通过结缔组织网将肛管各部捆扎在一起,并牢牢 地固定在纵肌本身. 联合纵肌有直肠纵肌和提肛肌的部分纤维参加,排便时此二肌收缩,以致肛管上缩,管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