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

上传人:稳** 文档编号:143878124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晋江市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带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建省晋江市(安溪一中、养正中学、惠安一中、泉州实验中学四校)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实行“分异令”,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西汉初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唐代要求地方官员劝勉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的庶人结婚。古代政府关注人口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国民经济恢复B改善人民生活质量C防范民间土地兼并D保证国家财税收入2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

2、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这主要说明()A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 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土地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3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这反映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C脆弱性 D田园生活,美好安逸4汉文帝时期,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驰山泽之禁”,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这些措施()A结束了汉初的“无为而治”B提高了商人社会地位 C放弃了传

3、统的“重农抑商”D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5据统计,唐代江南士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士人。这反映了()A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B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6唐宋至明清,受对外贸易的推动,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明后期更是达到空前水平,据估计,17世纪的前三十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万-265万公斤。导致17世纪白银大幅流入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B世界市场已现雏形C海禁政策已经废除D货币制度发展需要7明代专业的旅行指南图已普遍出现,最著名的是一统路程图

4、记。该书绘制了北京、南京及各省的重要地名及主要交通路线,并附录山川险夷、著名物产、治安好坏等。人们外出时可检索路引目录,查找相关地名,便知行程里距和沿途情况,该现象反映了()A休闲旅游之风开始盛行B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社会服务体系渐趋完善 D南北经济文化差距的缩小8以下是有人对清前期对外政策情况的统计,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时间 概况 康熙二十四年(1685) 设粵(广州)、闽(泉州)、浙(宁波)、江(上海)四海关; 康熙三十七年(1698) 舟山置浙海关征榷机构,并设商馆,当地称为“红毛馆”。 乾隆朝 为防止宁波沦为第二个澳门,加重浙海关的关税,但收效甚微。 乾隆二十二年(1757) 规

5、定西洋番商只能到广州通商,闽、浙、江三海关只对朝鲜、日本、琉球等国开放 1793年、1816年 英国马戛尔尼、阿美士德使团请求增开互市口岸,清廷拒绝。 A康熙皇帝年间并未实行朝贡贸易体制 B 乾隆朝举措阻断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C清前期对外开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D19世纪初清政府的行为引发了战争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该历史学家()A否定了航海家的作用B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侵略性 C意在提高资本家政治地位D关注到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10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

6、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B 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C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11851年,英国全国1800万人口中,大部分都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市人口占52。当时英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0个,其中,首都伦敦的人口达到230万。促使城市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是()A工业革命 B城市生活条件相对优越C 海外殖民扩张D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1219世纪末期,苏州地区

7、商店里经常能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玻璃等洋货,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但是洋布进口量尚未超过全年销用棉布量的4%,穷苦的城乡居民都穿土布。这反映了该地区()A自然经济的固守与抵抗B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C完全被卷入世界市场D居民消费能力普遍提高131890年,因基隆煤矿严重亏损,台湾巡抚刘铭传与一些商人签订合办合同:商人出资20万两白银,负责日常经营;官府以不动产作价10万两为官本,对煤矿的用人、财务不予过问。此事奏报朝廷,总理衙门和户部激烈反对。1892年,基隆煤矿停产。由此可见()A中体西用不合时宜B官商合办的弊端明显C社会近代化阻力巨大D官僚集团内斗严重14鸦片战争后,依附于外

8、商的买办首先在上海诞生;至 60 年代买办“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广州有不少失去垄断特权的行商纷纷到上海充当买办。据此推知()A广州行商最具买办职业优势B买办社会地位高于“四民”C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市场D上海外贸地位逐渐提升15下面是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表,这一阶段中国轮船业的高速发展说明 ()近代中国轮船统计(部分)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9、 A清朝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国民政府加速了对内的工商业建设D日本军部加强了对东北的殖民扩张16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摧残挤压,再加上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该时期最可能是()A18951911年B19121919年C19461949年D 19371945年171904年,在上海“王兴昌记”诞生了中国人缝制的第一套西装。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大都市出现了专门制售西装的公司,还创下了中国人自己的名牌,报纸、杂志也开辟专栏,介绍西式服装。这说明()A政权更

10、迭带来思想多元B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C人们传统观念发生变化D近代社会生活的全面西化18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19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活动,但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却比去年减产3270吨,苏联被迫增加粮食进口,其主要原因是()A政府降低了农产品的收购指标B政府片面发展重工业C政府将拖拉机卖给了集体农庄D农业政策具有盲目性20大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

11、力,在农业、财政金融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这表明胡佛政府()A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21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A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B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C从根本上消除

12、经济危机D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5条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机器制造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这反映出当时()A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民生的方针 B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项目C中国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D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23据统计,1978年中国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职务的领导人先后出访51个国家,1979年也有十几位领导人先后出访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30多个国家。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频繁出访()A表明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B反映了对外战略的根本转变C意在了解国外经济建设经验D促成了外交关系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