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3864245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DF 页数:45 大小:35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08编号全文发布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5年4月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发展背景.2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2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3 第三节 重要意义.3 第二章 总体思路.4 第一节 指导思想.4 第二节 基本原则.4 第三节 战略定位.5 第四节 发展目标.6 第三章 城乡统筹发展.7 第一节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8 第二节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9 第三节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11 第四节 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12 第四章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14 第一节 构筑综合交通运输网络.14 第二节 共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17 第三节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19 第四节 促进信息基础设施

2、共享.20 第五章 产业协同发展.20 第一节 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21 第二节 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3 第三节 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25 第四节 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27 第五节 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28 第六章 生态文明共建.29 第一节 共同构筑生态屏障.29 第二节 共促城市群绿色发展.31 第三节 共建跨区域环保机制.32 第七章 公共服务共享.34 第一节 加强教育科技合作交流.34 第二节 推进医疗卫生合作.34 第三节 共同推动文化繁荣.35 第四节 联合开发人力资源.36 第五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37 第八章 深化开放合作.38 第一节 共建开放通道和平台.

3、38 第二节 完善国内区域合作.39 第三节 大力推进国际合作.40 第九章 规划组织实施.41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41 第二节 强化督促检查.41 前 言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 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 : 湖北省武汉市、 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潜江市、天 门市、襄阳市、宜昌市、荆州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 湘潭市、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衡阳市、娄底市,江西省南昌 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上饶 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 2014

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万亿元,年末总人口1.21亿人,分别约占 全国的3.3%、8.8%、8.8%。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我国区域发 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将长江流域打造成中国经济新 支撑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 意见(国发201243号)关于“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 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 体化发展”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

5、号)、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42020年)有关要求,编制本规划,用于指导和推进今后 一个时期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联动与一体化发展。规划期为2015 2020年,远期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合作发展基础 历史渊源深厚。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以 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跨区 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交通条件优越。该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批 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形成 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全 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实力较强。

6、该城市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粮 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及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的现代 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镇化基础良好。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 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 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生态环境容量较大, 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 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 合作交流密切。目前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自 2012年初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基础设施、 产业、市场、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合作迅速展开,各省会

7、城市先后 签署了 武汉共识、 长沙宣言 等协议, 咸 (宁) 岳 (阳) 九 (江) 小三角、九江与黄冈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余)宜(春)萍(乡) 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 深化改革开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 推动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 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 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力保 障,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 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

8、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 充分发挥, 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同时也要看到, 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 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第三节 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新常 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 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 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 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形成良性 互动、合作共赢的

9、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 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 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 成果。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 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决策部 署,加快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创新驱动 发展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推动完善开放合作、互利共赢、 共建共享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走新型

10、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乡、 产业、基础设施、生态文明、公共服务“五个协同发展”,积极探索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 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 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顺应规律,因势利导。遵循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统 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 用,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和协 调作用,打破行政壁垒,优化城镇空间格局,促进城市群健康有序 发展。 优势互补,开放合作。发挥各地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促进 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积极探索重大项目、平台

11、共建和利益共享机 制,深化向东、向西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打 造内陆开放高地。 生态优先,永续发展。进一步强化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建立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控制开发强度,加强开发管控,把生态文 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 发展,走“两型”发展道路,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面向城市和区域转型发展需要,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城 市强、区域强的通道,探索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实现经济结 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加强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全面推 进城乡建设、基础

12、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和公共服务等对接合 作,以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为突破口,不断深化改革,支持先行先 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部特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 展战略,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 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 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提升城市群 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撑,带动中西部地 区加快发展,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不断完善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 制,推动城市群集约集聚发展,调整城镇行政区设置,优化城市空 间形态和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 支撑、转移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建设与山脉水系相融合的宜居 宜业城市, 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典范, 促进城乡融合互动, 推动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 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交通通道为纽 带,依托中心城市和产业基地,畅通内外联系,加强与长三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