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cao****hui 文档编号:143847626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山阳县色河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权的分立和民族大融合学习目标1、三国鼎立2、南方经济的发展3、北方民族大融合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孝文帝改革时间分配:导课 分、自学 分、探究交流 分、小结 分、巩固 分钟学习过程学案导案知识梳理:第15课 三国鼎立一、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在官渡大战。曹军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想消灭刘备、孙权,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 影响:奠定了三

2、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3、220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222年,孙权也称王,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后定都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注意: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的。) 国别 人物 时间 都城 魏 曹丕 220 洛阳 蜀 刘备 221 成都 吴 孙权 222 称王 229称帝 建业(今南京) 二、三国时期地方经济的发展1、北方曹魏 措施:屯田(军屯和民屯)作用:a、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奠定经济基础b、使农民安居,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2蜀汉: 措施:屯田、修浚都江堰

3、、“木牛流马”、盐铁官营、七擒七纵孟获作用:使蜀国有了较雄厚的经济基础,而且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对开发西南地区的经济做出了贡献。3、孙吴: 措施:江南开发、促民族融合、230年,孙权派卫温首达台湾作用:a、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b、南北人民共同开发促进了民族的融合c、派卫温到台湾,密切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一、政权分立六朝:从三国鼎立到隋统一全国的历史时期里,南方相继建立吴、东晋、宋、齐、梁、陈6个政权,都建都于建康,历史上称为“六朝”。六朝社会特点:社会相对安定,地区经济发展二、江南经济的开发 P84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自然条件好:江南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北

4、方人民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线路:西:巴蜀 东:江浙 南:两湖、江西3、作用:a、劳动力大增有利于垦辟荒地b、北方官民涌入,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刺激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为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4、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P87农业: a.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稻米产量大幅度增加。c.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d.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水碓和水磨广泛应用。e、实行

5、多种经营、农副结合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高,丝织业水平提高并得到普及,重心南移。b.冶铸水平很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冶铸作坊。商业:江南交通网形成,商业活跃,不少城、市繁荣起来。(繁华城市:京口、吴郡、余杭、广州、鄮县)造船技术:造船技术很发达,早在三国时,孙权还派人航海到达夷洲(台湾)。 启示;经济发展的前提是要保持社会环境的和平稳定,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及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5、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a、带来先进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落后地区开发b、促进交通的畅通c、促进先进技术的推广d、促进文化的传播e、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第17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6、一、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背景:少数民族内迁,民族融合和汇整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的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2、 目的: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3、内容:A、冯太后改革:实行“三长制”、“均田制”B、(1)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2)(推行汉化政策)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同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4、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

7、族)政治改革家。各族人民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往来,各族差异逐渐模糊,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二、民族大融合 特点:a、胡人汉服和汉人胡服 b、南北互使和南北互市 c、北方融合和南方开发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请回答:(1)这是什么朝代谁对当时形势的分析?(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3)“然操遂能克绍”是指哪一年的什么战役?(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

8、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引自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课堂检测:1

9、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的作战双方是()A.刘备与孙权 B.袁述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3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 A.控制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 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4下列各项中,属于刘备的政治活动是() 三顾茅庐联孙抗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成都称帝 A. B. C. D.5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这表明() A.蜀锦已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B.蜀锦是打败魏、吴的主要武器 C.蜀锦制造业耗费国家资财,使国库空虚。D.蜀锦生产技术落后,难与敌人生产相

10、配6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最主要的因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 B.南方自然条件较好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 D.南朝统治者施仁政老师简单讲解复习方法和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小组内简单进行知识点归纳。学生小组间进行互评,对有争议的归纳点共同讨论,最终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报告老师,老师进行点拨讲解。附探究答案:1、(1)东汉,诸葛亮。(2)割据一方的军阀集团。(3)200年,官渡大战。(4)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取胜,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2、(1)迁都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2)今山西大同孝文帝洛阳。(3)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4)鲜卑语;汉语(5)促进了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附课堂检测答案:1D 2B 3D4D 5A 6C板书设计:一、三国鼎立1、三分天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时期2、地方经济的发展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政权分立2、江南经济的开发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2、民族大融合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