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

上传人:烧** 文档编号:143843048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二数学命题及其关系(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 命题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思考:,请判断下列语句的真假,能否看出这些语句的表达形式有什么特点?,(1)若直线ab,则直线a和直线b无公 共点; (2) 2 + 4 = 7;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 若 x2 = 1 , 则 x = 1 ; (5) 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6) 3能被2整除.,(),(),(),(),(),(),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强调判断命题的两个基本条件: 必须是一个陈述句; 可以判断真假,例1 判断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

2、题还是假命题?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 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 平行; (5)x 15 ,(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不是命题),(不是命题),例题,习题:课本P 2,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2)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相等,则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 (3)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 (4)两个内角等于450 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限时三分钟,列出命题的例子,每个命题的例子可得十分;

3、并判断不同组的命题例子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判断错误的扣十分,例1中 (2) 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观察具有什么共同的表达形式?,例1中的命题(2)(4)容易看出其具有 “若p,则q” 的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的结论 (这种命题也可写成“如果p,那么q”“只要p,就有q”等形式,本章中我们只讨论这种“若p,则q”形式的命题),例2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p和结论q: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形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解:(1)条件 p:整数a能被2整除, 结论q:整

4、数a是偶数; (2)条件p:四边形是菱形, 结论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数学中有一些命题虽然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例如“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但是把它的形式作适当改变,就可以写成“若p,则q”的形式: 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这样,它的条件和结论就很清楚了,例3 将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真假: (1)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 对顶角相等,解:(1)若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它是假命题,(2)若一个数是负数,则这个数的立方是负数;它是真命题,(3)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

5、这两个三角形相等;它是真命题,习题:,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等腰三角形两腰的中线相等; (2)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3)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个平面平行,解:(1)若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该三角形的两腰的中线相等;它是真命题,(2)若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则它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它是真命题,(3)若两个平面垂直于同一个平面,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它是假命题,思考: 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 ()若f (x) 是周期函数,则f (x) 是正弦

6、函数; ()若f (x) 不是正弦函数,则f (x) 不是周期函数; ()若f (x) 不是周期函数,则f (x) 不是正弦函数;,思考 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与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 ()若f (x) 是周期函数,则f (x) 是正弦函数;,特点:(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我们就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即若将原命题表示为:若p,则q 则它的逆命题为: 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

7、结论即得其逆命题,例:给出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写出其逆命题,分析: 条件: 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原命题),条件: 两直线平行; 结论: 同位角相等(逆命题),其逆命题: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探究: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例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例2、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逆命题:三个内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逆命题:若f (x) 是周期函数,则f (x) 是正弦函数;,(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真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思考 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与命题(3

8、)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 ( 3)若f (x) 是不是正弦函数,则f (x)不 是周期函数;,特点:(将条件和结论同时否定了),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条件的否定和结论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的否命题 即若将原命题表示为:若p,则q 则它的否命题为: 若p,则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例:写出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否命题,条件: 同位角不相等; 结论: 两直线不平行(否命题),分析: 条件:

9、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原命题),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分析: 条件:整数a不能被整除 ; 结论:a是奇数(原命题),例:写出命题“若整数a不能被整除,则a是奇数”的否命题,条件:整数a能被整除 ; 结论:a不是奇数(否命题),否命题:若整数a能被整除,则a是偶数,探究: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否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否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例1、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原命题: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否命题:若f (x) 不是正弦函数,则f (x)不 是周期函数,(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原

10、命题是真命题,它的否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思考 下列四个命题中,命题()与命题(4)的条件和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若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 ( 4)若f (x) 是不是周期函数,则f (x)不 是正弦函数;,特点:(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了),一般地,对于两个命题,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恰好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的否定和条件的否定,那么我们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其中一个命题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原命题的的逆否命题 即若将原命题表示为:若p,则q 则它的逆否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命题.,例:写

11、出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逆否命题,分析: 条件: 同位角相等; 结论:两直线平行(原命题),条件: 两直线不平行; 结论: 同位角不相等(逆否命题),其逆否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探究:如果原命题是真命题,那么它的逆否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吗?,例1、原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逆否命题:两条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例2、原命题:f (x) 是正弦函数,则f (x) 是周期函数;,若逆否命题:f (x) 是不是周期函数,则f (x)不 是正弦函数;,(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真命题),原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否命题一定是真命题,四种命题的概念与表示形式, 即如果

12、原命题为:若p,则q,则它的: 逆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逆命题. 否命题为:若p,则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 逆否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命题.,总结,“互为”的含义,练习: 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它们的真假: (1)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数字是0,则这个整数能被5整除; (2)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则这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3)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补充题: 写出命题“若 xy= 0 则 x = 0或 y = 0”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解:逆命题:若 x = 0或 y = 0 则 xy = 0 否命题:若 xy 0 则 x 0且 y 0 逆否命题:若 x 0且 y 0 则 xy0.,1、命题的概念,如何判断命题? 2、四种命题的概念及其形式,怎样写出一个简单的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小结:,五、作业 课本P 910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