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43828257 上传时间:2020-09-02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16.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人口、资源与环境ppt.ppt(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PRED区域发展中的 人口、资源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人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两重性。 (一)人口的概念 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人口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要素,是劳动者人口是生产关系的体现者人口有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家庭关系等,在阶级社会中阶级关系是各种关系中的主要关系,人才招聘会,劳动力 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二)人口过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1、消费影响扩大再生产。 2、剩余劳动力与就业压力,阻碍产业结构转轨。 3、影响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本积累。 4、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作为生产者是有条件的

2、、相对的; 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0岁,16岁,60岁,消费阶段,消费、生产阶段,消费阶段,我国1953年到1978年的25年间,消费基金总量增长了28倍,但由于人口增长了667,以致每人平均的消费额只增长了13倍。再以人民生活基本需要的粮食为例,我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可是按人口一平均,只接近世界人均占有粮食(400千克)的水平。,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多、增长过快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人才招聘会,二、人口容量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人口容量的概念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未来时期内,

3、利用该地的资源、智力和技术,在保证符合社会准则的前提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由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其中包括土地资源),人类本身的数量、素质、分布、活动以及区际间的人员、物质、能量、信息交流所决定的,保持一定生活水准,并不使环境质量发生不可逆恶化的前提下,生产的物质及其他环境要素的状况所还能容纳的最高人口限度,人口自然增长率 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用千分比来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世界人口的增长图,一

4、: 1999年10月12日为世界“60 亿人口日”,这是联合国根据世界人口发展趋势确定的。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在过去的200年里,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在19 世纪初全球仅有10 亿人,125年后达到了20亿;在195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 50亿;1999年10月12日突破60亿,我国的人口问题,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要国情之一,我国人口的增长图,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998 年年底的总人口为 12.48 亿,占世界人口的 21%,占亚洲人口的 35%。从新中国建国到 1964 年

5、的 15 年间,中国人口从 5 亿增加到 7 亿,每增加 1 亿人平均需用7年半的时间。1964 年到 1974 年是中国人口的高速增长阶段,人口由 7 亿增加到 9 亿,每增加 1 亿人所需的时间缩短为 5 年。1978 年以来的 20 年,每增加 1 亿人口所需的时间又延长到 7 年多。1981 年中国人口达到了 10 亿,1988 年超过 11亿,1995 年突破了 12 亿,预计 2003 年总人口将突破 13 亿,当代中国人口发展,估算方法1、单因子分析法:依据粮食生产进行估算2、土地资源分析法: 3、资源综合平衡法: 4、投入产出法: 5、系统动力学法: 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

6、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众多因子的相互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得出人口增长、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二)区域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 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2、经济发展水平 3、对外开放程度 4、生活水平与质量 5、产业结构,(三)世界和中国人口容量估算 1、世界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 21世纪初,低投入 56亿 高投入 334亿,我国人口合理容量1981年田雪原、陈玉光从就业的角度推算100年后我国的经济适度人口为6.57亿人1981年宋健等从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如果在100年左右的时间内, 我们的饮食水平达到美国和法国目前的水平,理想人口数量应在6.8

7、亿以下,从淡水资源看,我国的水资源最多只能养育6.5亿人,1991年陈百明等应用区域资源系统生产力方法,对全国和各大区及各省的土地生产能力和承载力进行了全面研究,认为我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和550公斤计,最大承载能力为16.6亿人和15.1亿人1991年胡鞍钢从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结构等角度探讨了我国的适度人口目标:2000年12.512.7亿;2020年13.814.6亿;2050年13.115.1亿;2100年10.214.4亿 中国(中科院综考委) 最佳人口710亿 2025年,人均粮食450公斤 15.48亿,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富裕类: 江苏、

8、吉林、黑龙江、浙江、山东、 河北、新疆。 经济承载力相对富裕,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类 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广东、福建 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资源承载力相对富裕类: 江西、安徽、湖南、宁夏、 经济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类: 贵州、广西、西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河南、河北,我国人口特点之一: 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三、人口结构与区域发展,人口结构(人口构成) population composition 依据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不同特征, 把一定地域内的人口划分成的各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又 称人口构成。,人口构成: 人口的性别 年龄 民 族 阶级 职业 行业 反映一定地

9、域总 人口的结构状况,是对人口总量进行的一种横向剖析, 有助于揭示人口分布的规律,(一)年龄结构与区域发展 1、人口年龄结构的主要参数 年龄中位数 少儿系数(15岁以下少年儿童占总人口百分比) 老年系数(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Life expectancy) 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居民期望寿命由2000年71.4岁提高到2005年73.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3年25.5下降到2007年15.3,孕产妇死亡

10、率由2003年51.3/10万下降到2007年36.6/10万。,2、年龄结构与人口动态变化 人口结构划分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年龄结构014人口比重:受教育人口,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家庭支出状况,劳动力资源1564岁人口比重:影响就业65岁以上人口比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经济负担和家庭负担;城乡结构(城镇人口比重)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印度人口年龄结构,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美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2007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最新预测我国 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到2025年, 中国每 5 个人当中就有 1

11、个老年人。 到2050年,中国每 3 个人当中就有 1 个老年人。,我国人口特点之二: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红利将消失 “未富先老”显现,3、年龄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影响社会负担 劳动力负担系数=(总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 适龄人口 (2)影响区域的长期发展 人口高峰:人口总量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劳动力人口增长高峰 (3)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我国人口特点之三:人口分布不平衡,面积占43% 人口占94%,面积占57% 人口占6

12、%,我国东西人口密度比是9:1,(二)性别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 1、指标 性别比例 (男子数与女子数之比,女子数为100) 性别比重 (男女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百分数) 性别结构: 我国男占51.63%;吉林省男占51.2%2、影响 (1)影响区域社会稳定 (2)影响产业布局 (3)影响就业,1980-2000年出生的人口中,男性比女性“盈余3331万。 在2006年的0-26岁的存活人口中,男性比女性“盈余”3402万人,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20.49,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行动计划(国办发200559号,以下

13、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进入了扩展深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宗旨是: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维护妇女和女孩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基本权利和权益为目标,通过建立行为约束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和制度创新机制,改善女孩生存环境,使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渐趋于正常,促进性别平等,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四、人口素质与区域经济发展 概念: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所拥有的决定其面貌和发展前途的自然和社会的最基本要素总和,人口素质木桶理论: 认为人口素质由三个侧面构成 身体素质、 智力素质(或文化 素质) 非智力心理素质。 人口素质的终极效应由最短的一

14、个侧面决定,人口素质的四边桶形理论: 认为人口素质生理遗传素质 心理社会素质 文化技能素质 道德品质素质 生理遗传素质:用平均身高、体重、坐高、青少年每10年平均身高和体重的增长的速度、残疾低能人口比重、遗传患者比重、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指标衡量心理社会素质:用“情商”指标衡量文化技能素质:用受各种教育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科技人员比重、劳动者文化构成、职工技术等级构成等指标表示道德品质素质:很难定量分析,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它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口身体素质 (人体系统),遗传因素,影响,环境因素,物质、能量、信息,影响,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

15、素,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 人口平均期望寿命 人口平均身高和体重 儿童智力水平 人口文化程度 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者 占人口的比重等,2000年全国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达8507万人,我国人口特点之四: 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比较低,1.提高人口素质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成果显示: 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提高108%,大学毕业可提高300%。 美国1925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21%应归于教育; 原西德经济增长的50%左右 日本19301955年间国民收入

16、增长的25% 原苏联19401969年间国民收入增长的30%都归于教育水平的提高。,2.提高人口素质是技术进步的保证 通过提高人口素质,使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和劳动)发生质的变化,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 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提高科技人员的创造力,从而不断引发新的产业技术革命; 在经济管理领域中,从凭借经验的传统管理到科学管理,直到今天的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每一步都标志着管理技术的新成就,都为经济增长创造了新条件,这些都是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的结果。,3.提高人口素质是产业结构变化的深层基础 18世纪产业革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在生产中广泛地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从而出现了机器大工业和一些新的制造业部门,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世纪,又有电力技术和电力工业的发展以及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